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潜证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鸣宇 《江苏中医》1999,20(12):7-8
潜证属于中医学“证”的范畴。本文对潜证的概念,传统医学对“潜证”的认识及潜证的微以化学研究等作了初步探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证”的研究应明确“证”的概念,实行“证”的规范化,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才能达到指导临床实践,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镫、证、候、症、征,证候等字词的沿革及中医学含义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规范了中医“证”,“证候”、“辨证”等概念,并列举其应用。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是时空观的基础,深刻影响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等诸多领域。《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天人合一”思想渗透于中医理论、临床诊疗的各个方面,为“证”作为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理论提供依据。因此,以《内经》中“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础,对时空性深刻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探讨“证”的时空性,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证与证候异同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证与证侯,是同一种概念,还是具有相互联系的两种概念?这一问题在中医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皆认为“证即证候。”而有的学者则提出:“证,绝不是证候”,本文试就这两个概念的异同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宋以前的证、候、证候,意义相近考宋以前证、候、证候三个名词,意义大体相同。证,指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亦即所谓第一手临床资料。候有多种义项:作动词解,有伺望、等候、侦察、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健康状态、症/征/症候、病、证等概念的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讨论临床目标的不同境界,指出“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特色,探讨了“证”的归纳指导作用及辨证的方法、难点和现状,同时探讨了证素辨证的优势和亟需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7.
证产生的主观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洋  刘惠杰 《世界中医药》2008,3(5):261-262
证是中医现代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中医的理论是依“证”确立的。本文对证产生的主观因素做了相关的探讨,认为中医临床的“证”并不单纯是致病因素作用下的人的病理性功能变化,医生与患者的主观因素也是“证”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汗证辨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治探索415601湖南省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治疗汗证多从“虚”论治。但据笔者临床体验,亦不尽然,或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  相似文献   

9.
论“证”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回顾近50年来“证”的研究成果,提出“证”的研究可划分为“证”的规范化和“证”本质的研究两大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故应优先进行“证”的规范化研究,特别是证候标准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证候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应该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病证结合,在严格遵循证医学、现代流行病学和数学等学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以及多种多元数量统计方法的比较研究,从而获取确凿、充分的临床证据,据此创建最优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即客观化又计量化)的疾病中医证候标准。  相似文献   

10.
证候是疾病微观变化的动态反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医学重视病理病灶,可考可证,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有其长处。但是,具备这种“理想病灶”的疾病,只见于人群中的少数人,而人群中更多的是中医能够认识的不健康状态,表现为严重身心不适却无病理病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于现代医学过分强调病理病灶才是疾病本质,而把患者主观感觉的证候作为表面现象,或者作为假象,将人们的病态“视而不见”,才形成了这种局面。其实,患者的“主观感觉”正是医学可以依靠的“客观证据”。临床上,病灶与证候是相对分离的,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证候是疾病微观变化的动态反映,属于状态的疾病本质,而不是形态的疾病本质。证型只是疾病证候的特殊类型。划分证型,按证型论治,在思想方法上比较接近于西医的病灶疾病观,而不同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状态疾病观。  相似文献   

11.
对阳明病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而言:阳明经以阳热燥气为用、多气多血,阳明从化以中见为常;从病机而论: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热最盛的极期阶段,按证候性质来说多属于里热实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实热证和虚寒证两大类,而实热又分为邪热、湿热、血热三大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千余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证候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其证候分布规律,提出病毒性心肌炎可见8个证候类型,分别是热毒侵心证、痰阻心络证、心血瘀阻证、大气下陷证、气血两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归纳出每一证型的辨证要点,并确立相应治法及其方药,旨在提高中医药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个体化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专病会议指南和学术界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各辨证标准文献之间,学术界与辨证标准文献之间,以及学术界内部,均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全面分析了辨证失范的严重情况及其成因,并给出重新辨证规范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肝失疏泄的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肝气郁、肝气逆证是肝失疏泄的主要病理特征;对其源流、发展和现状及其诊断依据与治法方药进行了探讨;并明确了进一步规范两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证候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学庆  李建生  庆慧 《新中医》2003,35(11):20-22
目的:探讨中风病证候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340例中风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中风类型是影响风证发生概率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火热证的主要因素有中风类型、离退休、病期、生活方式、甘油三酯;吸烟、体重指数、病程是影响痰湿证的主要因素;工人(职业)、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空腹血糖、病期、高血脂病等因素是影响血瘀证发生的主要因素;影响气虚证的主要因素有肥胖、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工人、性剐、伴发心血管病、病期等;食盐多、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是影响阴虚阳亢证的主要因素。结论:中风病证候变化多端,对中风病的辨证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求中西医结合病证大鼠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方法  结扎大鼠心脏前降支动脉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模型,于术后9~12周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致血压升高、心衰加重,观察造模大鼠12周,采集四诊信息、结合中医八纲辨证,运用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和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进行脏腑气血虚实辨证。结果 造模后大鼠心电图ST段升高,异常Q波数量、脏体比值、左室腔面积和心肌胶原面积均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1),表现为血瘀证;且模型大鼠心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力竭游泳时间、心功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表现出心气虚证候;后期(12周)大鼠血压升高、心功能恶化,致心气虚证候加重,体温低、尿量增加进一步改变。结论 中西医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规范的、成熟的、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引入中医动物模型研究,可以成为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建立和评价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方能进行合理的施治。文章在阐明辨证内涵及其与状态辨识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中医证具有动态性、稳定性、缓急性、模糊性、兼杂性、隐匿性、整体性与人体性8大特点,因而辨证应遵循整体合参、动静统一、因人制宜、辨证求本、病证结合的原则,如此方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进行诊断,从而为立法处方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程度与肾虚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程度轻重与肾虚证的关系。方法:在诊断及辨证标准前提下,对87例绝经后骨质疏松肾虚证患者进行证候分型,统计其骨质疏松积分均值及标准。结果:骨质疏松程度以肾阴阳俱虚及肾阳虚患者为重,结论:女子七七天癸竭为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本病发展过程中,肾虚证型可能存在一定转化,其最终结果必须是导致肾阳虚,甚至肾阴阳俱虚。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的科学实质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尝试阐述一种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初步思路,即通过考查现有的小儿腺病毒肺炎及其中医药治疗现状、代谢组学及其在中医证候的应用现状,探讨 其在小儿病毒性肺炎诊疗规范中的应用价值。该方法主要通过能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代谢组学作为技术手段,研究小儿病毒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痰热闭肺证;并通过与健康儿童的代谢物质进行比较,确认小儿病毒性肺炎之痰热闭肺证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从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探索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疾病、证候、方剂的基本特征,结合现代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以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途径等方面,探讨建立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论述建立以“方剂”治疗效应为比较参照体系的可操作性.坚持突出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剂干预治疗效果作为比较参照系统,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的认"证"方法,不断积累、完善,由此建立具有坚实临床科学基础的证候标准,可能成为当前病证结合、证候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