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为攻邪派代表。七方十剂 ,是方剂分类的理论标准 ,在组方时基本未被历代医家采用。张氏对七方十剂理论进行论述 ,是从弘扬攻邪三法及临床运用出发 ,并未完全依此分类方剂。1 七方新义依子和之说 ,大方有二 ,小方有二 ,缓方有五 ,急方有四 ,奇方有二 ,偶方有三 ,复方有三 ,把方剂分七类。涵括了方剂的整体配伍、药品数目分量、君臣配伍比例、药性气味厚薄、毒性峻缓、治疗效应、剂型、服用量等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而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较大。仅以张氏发挥部分 ,…  相似文献   

2.
田辰  史海霞 《中医杂志》2011,52(12):1076-1078
七方十剂分类法是中医方剂分类的代表方法,对后世的科学分类起到了先导作用。对方剂分类法的掌握能更容易把握方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七方十剂理论在宋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方、十剂是方剂学中两种重要的方剂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七方现知最早见于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它在宋代医学教育中广为运用;十剂源于唐代陈藏器的药之大体十种,在北宋《圣济经》中,其概念由药之种扩大为剂。七方十剂对后世方剂功效分类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重点论述了七方十剂在宋代的发展,并试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儒门事亲》的方刺专论《七方十剂绳墨订》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子和在《儒门事亲》卷十二列下剂33首,“燥门”润下方4首,“独活于内门”录泻下方6首,(与前重复一方)共计42方,但不包括《神效名方》中下剂的一些下方和子和常用的舟车丸、浚川散、涤肠汤等方。对于和下剂作一简要回顾,以期对现代方剂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十剂”的前身是药物功效分类法 ,一般认为“十剂”名称始于北齐·徐之才。此说源于《本草纲目·序例》。北宋·赵估《圣济经》中在徐之才用以表示药物“十种”药性后加上“剂”字 ,但未提出“十剂”之说。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序》中提出了“十剂”之说。“制方之体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金元医家对“十剂”的论述 ,许多是关于药性之“十剂”。其用在方剂的分类上还不是很受重视。如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十剂者 ,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宣者 ,郁而不散为壅 ,必宣剂以散…  相似文献   

6.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七方的内涵阐发,大方与小方之论,举例方药组成及主治;缓方与急方之论,突出病位病势与病证;奇方、偶方与复方之论,以单方用药及数方相合加味。十剂构建及作用机理之论述,阐释宣剂可去壅,通剂可去滞,补剂可去弱,泄剂可去闭,重剂可去怯,轻剂可去实,滑剂可去着,涩剂可去脱,燥剂可去湿,湿剂可去枯。其解读对《黄帝内经》组方与论治理论的运用与发挥,以及中医组方分类的阐发理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攻下派代表张子和论补主要体现在:养生疗疾,食补重于药补;补虚扶弱,攻邪先于补益。他的基本观点是“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牙疳方贴敷配合西药治疗牙龈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牙龈炎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存在于龈上、龈下的牙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始动因素。其症状是牙龈红肿 ,易出血 ,龈缘变厚 ,牙间乳头与牙面不再紧贴等。治疗方法是行龈上、龈下洁治术 ,并配合抗生素治疗及外科治疗。但这些疗法对有些病人效果不明显 ,部分患者又因惧怕手术而拒绝治疗。本病属中医牙疳、牙宣之范畴。笔者采用张子和牙疳方贴敷 ,配合洁治术及西药的对症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收治 2 5例 ,男性 9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2~ 5 0岁 ,平均39岁 ;病程 1~ 3年。单纯牙龈炎 9例 ,伴有牙周炎者 16…  相似文献   

9.
张子和论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勤 《中医研究》1990,3(1):13-15
从药补,食补,食疗和食养,以攻为补几个方面论述张子和补养观点:“善用药者,使病者增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如果说攻邪是他的特长,补虚则更有独到之处。文章展示了张氏的补养论思想更高常人一筹。  相似文献   

10.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著称 ,其吐法涉及疾病达 6 0余种 ,其外用吐剂更有特色 ,现略述如下。子和吐法除用内服药涌吐外 ,还借助于物理刺激 ,以达涌吐之效果。而其外治涌吐剂多属吐法变法之应用方剂。子和吐法之目的是驱邪外出 ,达到“吐之令其条达”之效果。因此 ,张氏把凡能引真气上行 ,驱邪外出者 ,皆归吐法。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病诠·十三 (简称为“卷二·十三” ,以下同 )中指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 ,皆吐法也。”这些方法相对应的方剂 ,也就是本文所论及的吐法外用方剂。1 引…  相似文献   

11.
张子和骨伤病案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宗师张子和 ,虽非骨伤科见长 ,却给中医骨伤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通过学习其骨伤病案 ,以期有益于现代骨伤科临床的发展。1 太阳胫肿案[原文 ]麻先生兄 ,村行 ,为犬所啮 ,舁至家 ,胫肿如罐 ,坚若铁石。毒气入里 ,呕不下食 ,头痛而重。往问戴人。女僮曰 :痛随利减。以槟榔丸下之。见两行不瘥 ,适戴人自舞阳回 ,谓麻曰 :胫肿如此 ,足之二阴三阳可行乎 ?麻曰 :俱不可行。如是 ,何不大下之 ?乃命夜临卧服舟车丸百五十粒 ,通经散三四钱。比至夜半 ,去十四行 ,肿立消 ,作胡桃纹 ,反细于不伤之胫。戴人曰 :慎勿贴膏纸 ,当令…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名从正,自号戴人,其学说的产生,远则取法于<内>、<难>、<伤寒>,并私淑刘河间,其法宗刘河间,用药多寒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一书.书中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就其学术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并有创新.  相似文献   

13.
张子和,名从正,自号戴人,其学说的产生,远则取法于《内》、《难》、《伤寒》,并私淑刘河间,其法宗刘河间,用药多寒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一书。书中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就其学术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并有创新。  相似文献   

14.
路永平 《光明中医》2001,16(3):F003-F003,F004
张子和虽以攻邪见长 ,但对补法亦有灼见。本文就张氏补法的运用探讨如下 :1 祛邪即所以扶正张氏认为疾病所生 ,不论内因、外因 ,总是由病邪强加于人体而成 ,故治疗“先论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通过祛邪而达到扶正的目的。张氏重视下法以强身的理论。他说“下之攻病 ,人亦所恶闻也。然积聚陈于中 ,留结寒热于内 ,留之则是耶 ?逐之则是耶 ?《内经》一书 ,惟以气血通流为贵 ;世俗庸工 ,惟以闭塞为贵 ,又止知下之为泻 ,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 ,乃所谓补也。陈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 ,…  相似文献   

15.
张子和之学,以攻邪立论,他认为病由邪生,治疗以攻邪为主,主要采取了汗、吐、下三法,他对汗吐下三法的灵活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祖国医学“治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张子和儿科学术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在儿科领域的学术思想虽没有系统的论述 ,仅散见于书中 ,但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深有启发。1 六易一弱—论述小儿生理病理六易 ,即易寒、热、虚、实、饥、饱 ;一弱 ,即“胃肠绵脆”。小儿时期 ,五脏六腑娇柔嫩脆 ,其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不够成熟或是相对不足的。小儿在疾病过程中 ,容易发生转化 ,变化多端 ,故易呈阴伤阳亢 ,表现热的证候 ;又因机体脆弱 ,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 ,而出现阴寒之证 ,即主要表现为 :易寒易热。小儿一旦患病 ,则邪气易实 ,正气易虚 ;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 ,虚证也可转…  相似文献   

18.
陈莉  刘静宇 《中医研究》2003,16(5):16-17
张子和乃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儒门事亲》(本文凡引用张子和语 ,皆出此书 ,不另标明。)以擅用汗、吐、下三法著称于世 ,为“攻下派”的代表。同时 ,张氏又是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疗沉疴痼疾的大师 ,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 辨治灵活 师古不泥张子和发展了《内经》 :“怒胜思”和“喜胜忧”的情志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临床。他说“喜可以治悲 ,以戏浪亵狎之言娱之。”又说 :“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这里清楚地说明张子和主张使用“以情胜情”的办法 ,即运用一种情志去战胜另一种情志 ,以此来调整因情志导致的机体阴…  相似文献   

19.
张子和补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作为金元四大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攻邪为其擅长 ,并因此获得世人首肯 ,而其关于补法的贝解却为世人所怀疑与轻视。本文就关于如何认识张子和补法给予浅述。张子和临证并非不用补法、排斥补法 ,而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补法的条件不具备。他曾说 :“岂有虚者不可补 ,实者不可泻之理哉 !”“俗工往往聚讪 ,以予好用寒凉 ,然予岂不用温补 ,但不遇可用之征也。”(引自《儒门事亲》 ,以下同 ,不再出注。)补虚泻实是医家治病之常法 ,作为一代名医的张子和不是不知 ,其一般不用补法的原因在于“但不遇可用之证也。”张子和如此说是有多方面原…  相似文献   

20.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宗师 ,是一个伟大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略述其学术观点 ,以期有益于今日方药学发展 ,以期对临床方药的应用有新的启迪。1 在继承中求创新张子和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共录方 44 1首 (不含《三消论》中 8方 ) ,开宗明义第一篇 ,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 ,是张子和论述方剂理论的重要文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颇大。张子和“七方”方剂分类法 ,远绍难内 ,近承无已 ,又受河间之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