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察舌、切脉都是临床工作中了解病情、确立治则的重要诊疗手段,将两者割裂开,或是单纯地选择舍脉从舌或者舍舌从脉,都是片面的。脉诊以诊察“脉动”为主,利于观察阳气,同时可以通过观察阳气的变化测阴血的虚实;舌诊以观察“静态”的舌象为主,利于观察舌苔津液的分布,舌体、舌色、脉络的情况,可直接观察阴血津液的变化,通过观察阴血的敷布以推断阳气的虚实,故“舌诊以察阴血为主,能以阴测阳”。舌诊与脉诊互参,二者一察静一察动。临床中做好“舌脉互参”更有利于疾病的辨证论治。但是舌脉互参也有其局限性。寸口居于上焦,舌为胃之外候,同样居于上焦,为了诊查更全面,出现了趺阳脉诊和腹诊,弥补脉诊、舌诊之不足。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应具有多维度的临床思维,科学分析问题,提倡四诊合参,全面详尽地收集病史资料,扩展诊断的手段和范围,综合分析,这样才能辨别真假,有所取舍,准确诊断论治。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的舌诊方法与现代影象技术结合,系统反映了温病卫、气、营、血全过程连续动态的活体舌诊影象内容。对探讨当前实际热症舌象规律及其形成原理,对比前贤医籍描述与当今临床实际舌象变化均是客观实质性素材;对温病舌诊形象化教学,对临床医师提高温病诊疗技能和舌诊研究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绛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辨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证也可见绛(紫)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4.
谢晟洁  李福凤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1):2631-2634
背景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所以利用具有中医诊断学特色的舌、面诊技术将其所包含的舌面诊信息加以整理和深入研究,并做进一步运用,才能让这种便捷、有效、可靠的诊断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的 通过在临床上收集糖尿病患者的舌、面诊参数,探讨糖尿病患者舌、面诊参数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前后的舌、面诊参数变化特点。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2月,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的DKF-Ⅱ型中医舌、面诊数字化检测仪采集320例糖尿病患者舌、面诊图像,同步收集其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糖尿病患者舌、面诊参数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采集35例新发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舌、面诊参数,运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舌、面诊参数的差异。结果 舌诊参数与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919(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舌、面诊参数与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舌、面诊参数可能成为辅助临床诊断、预测疾病转归的中医特色指标之一。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舌、面诊参数的变化情况,提示舌诊参数可以作为糖尿病疗效评价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降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辩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症也可见绛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6.
舌诊起步于《黄帝内经》,此时理论主要为经络的生理病理与舌体之间的关系,未涉及苔质。张仲景首提"胎"字,注意到"舌"与"胎"的区别,将"舌上胎"的概念运用于判断疾病病机与遣方用药中。之后有巢元方观舌辨病,孙思邈舌与脏腑病变关系等理论补充。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的问世,标志着舌诊理论开始走向系统化。温病学家的出现使得舌诊的发展达到了成熟。在文字上,明代以前的文献中,都写作"胎",吴鞠通之后才普遍改作"苔"。"舌胎"到"舌苔"的转变并不只是单纯的字体变化,还反映了舌诊运用于疾病诊断和转归的发展历史。因此在校读古籍时,不可随意将"胎"改为"苔"。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时期的舌诊研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明末清初的三部舌诊专著《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神验医宗舌镜》进行分析,说明在明末清初之际,占据统治学术地位的伤寒学试图用六经辨证的框架对舌诊进行研究与规范。但是随着温病学说的知识积累,这种努力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最终,舌诊挣脱六经辨证框架的束缚,成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诊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问答     
问:舌诊在温病诊断上有何意义? 答: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主要分辨舌质辨舌苔两个部分。由于舌与内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又:“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寒热虚实也。”辨舌苔,可以了解卫分和气分的病邪。查舌质,可知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相似文献   

9.
舌诊与脉诊是四诊中主观成分较高的诊断方法。通过总结舌诊分析与脉象分析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提出人工智能有望对舌诊与脉诊进行定量分析,将减少辨证中的主观成分、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进而为疾病的发生提供预先诊断,真正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人工智能在舌诊与脉诊中的应用需要中医药大数据库的支持,在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下,通过数学建模方式完成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换。人工智能在舌诊与脉诊中的应用将为人工智能参与中医科学化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汪涛  赵英强 《开卷有益》2007,(10):32-33
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医舌象与血肌酐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应用舌象仪采集MHD患者透析前舌象图片,并导入《中医舌诊专家系统》,由3位主任医师对舌象各指标赋值,同时留取拍摄当日患者透析前静脉血以测定透析前血肌酐含量,寻找舌象参数与血肌酐的相关性。结果:与透析前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参数共有4个(P0.05),分别为齿痕程度、水滑程度、紫舌、厚苔(P=0.024、0.008、0.023、0.048),其中齿痕程度与透析前血肌酐关系最密切,呈正相关。结论:部分舌象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HD患者血肌酐蓄积程度,即当MHD患者齿痕越重、水滑程度越轻、舌色越紫、舌苔越薄时,其血肌酐可能处于偏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孟英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在温病舌诊方面广泛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温病学者的经验,又有所发挥。就《王氏医案》中王孟英温病舌诊的特色及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舌诊,又称望舌.是中医诊治某些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用现代医学理论,分析论证中医学理论中"舌诊"这一诊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推动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触合,促进医学科学的全面发展.证实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是温病学术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素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温病舌象的诊察、观舌思辨及据此用药的临床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经典为依据、以教师为导航、以实训为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温病舌诊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舌诊属于中医"望诊"范畴,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之一。望舌能测知体质强弱,帮助临床辨证,协助诊断,推测疾病的进退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加强舌诊在中医内科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期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治疗内科疾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乃祖国医学辨证施治之核心.四诊之中,尤以望诊更为重要.望舌,是望诊中的一项,即通常所说的"舌诊",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18.
神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临床诊断时对神尤为重视.望神是望诊的第一个内容,舌诊有诊舌神之说,脉诊中的神更是构成正常脉象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故《灵枢·天年》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 5 0年来舌诊研究的成果 ,认为其研究方向应以传统舌诊理论为切入点 ,加强舌诊与疾病、证候、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重视季节、地域、体质等对舌诊客观化研究的影响 ,同时推进舌诊的综合研究 ,制定统一的舌诊客观、量化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观手诊断人体局部或全身疾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记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如扁鹊,华佗等都是古代观手望诊的高手。手诊同舌诊、面诊、腹诊、眼诊、耳诊、鼻诊、足诊等传统中医诊断方法一样,均可诊断出人体的气、血及内脏生理、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