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揭示“肾主外”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肾主外”本义、引申义的阐述,结合原文及临床实际,提出“肾主外”的新诠释。结果:“肾主外”除可理解为掌管卫气、主骨而帮助构成形体等方面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外,更重要的是肾通过藏精主外之功,使人体生长发育等各种表现于外的机能得以正常运转。肾精的盈亏更是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为人体在不同生命时期的动态的外在表现,也正是“肾主外”的主要表现之一。结论:“肾主外”是整个肾藏功能的一个高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鸫  蒋燕 《中医教育》2011,30(3):67-69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是作为一个难点重点来讲授的。心肾相交是解释五脏关系—心肾之间生理关系的重要概念,而交通心肾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解释并不合拍,论述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的梳理及探讨。  相似文献   

3.
耳肾相关理论是中医肾藏象学说重要组成部分,耳肾相关理论包括肾主耳,肾脏起主导作用;耳为肾之外候,耳的功能反映肾脏功能的盛衰等两层关系。而耳肾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是肾精,肾藏精是耳肾相关论的基础,两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肾脏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混淆了中西医有关“肾”的概念,本文试图从中西医不同方面分析肾之功能,并以“大肾”、“小肾”区别之,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试论“心肾相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肾相交”理论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医学和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探讨这一理论,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指导临床施治具有一定的意义。一、“心肾相交”理论的哲学基础“心肾相交”理论渊源于《周易》。《周易》的既济卦、未既卦、泰卦、否卦所表示的阴阳水火升降之哲理,对“心肾相交”理论的萌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既济”则水在火上,得以润下,火在水下,得以炎上,如是则水火相交,两相辅助,各得其用。象征着上、下交感,运动推  相似文献   

6.
崔应珉  车文生  徐羽  刘明 《中医杂志》2011,52(22):1974-1976
"皮毛生肾"的理论,指出了肾与皮肤病的关系,不仅为临证治疗皮肤病"从肾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对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采取补肾的疗法。  相似文献   

7.
“施泄于肾”见于明·刘纯(玉机微义),曰:“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营者……生化于心,总统于脾,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指出:“血…‘··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均说明血液的化生和营运与五脏有关,血液由肾“施泄”。而清·何梦瑶(医确)曰:“其谓施地于肾,则混精为血,观古人称父精母血可见。要知是精非血,不当混合为一也。”观后人对肾在血液运行中的作用论述老县少,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互“施泄于肾…  相似文献   

8.
"肾其华在发"理论是肾本质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包括:理论内涵、物质基础、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任占敏 《新中医》1990,22(6):12-13
蛰象主生长繁衍。肾气和辑元阴元阳而主蛰藏,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主蛰”突出肾在五脏兵有藏中之异的功能特性,并对探求肾气主生长、发育、生殖及生理、病理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认为,肾具有藏精、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等生理功能,其概念已非常明确.但对其解剖定位、功能界定,尚存在混乱,甚至是错解,严重阻碍了现代中医肾脏理论的发展.从中医经典理论的追溯、现代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的最新发展及实验室、临床研究成果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中医肾的概念与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肾髓相关性,先秦至汉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逐渐认识到,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肾-精-髓-骨-血-脑存在密切关系,宋金元时期对髓的解剖学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脊髓"概念,肾髓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涉及,至明清时期,对肾髓相关认识进一步深入,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肾髓系统"这一概念,近代学者围绕"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化血",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总结,使"肾髓系统"初见雏形,这为构建"肾髓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与肾脏均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病涉及心、肾两脏,由心及肾,或由肾及心,或心肾同病,故治疗时应两者兼顾。目前单纯西医治疗并未取得较好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获益较差。相比之下,中医学从"心肾相关"理论认识心肾同病历史悠久,相关方剂的治疗作用不仅被研究证实,更能在临床上取效。因此,从传统"心肾相关"思路探讨心肾综合征(尤其是Ⅰ型和Ⅱ型)的证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肾者胃之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内经》“肾者胃之关”的理论,对当今水肿疾病的治疗仍具有临床价值。指出在水肿发病过程中,其本在肾,肾气起主导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从肾论治,增强肾的气化功能,俾气化正常,水道通调,水肿疾患可瘳。  相似文献   

14.
15.
以《内经》中“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两句有异经文为基础,从原文环境、后世注家争议、类似经文有异之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要切实从《内经》原文出发,理解经文主旨,结合注家,找出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所在,正确看待这些有异甚至观点相悖的经文,客观分析后世注家的争议之处,立足《内经》不同学术观点,从各家学说角度研究《内经》。  相似文献   

16.
“肾为生痰之本”三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为生痰之本”三义江苏215006苏州大学医院李克夏主题词肾,痰证新义对于痰症成因,明代以前从本上囿于脾胃、肺腑之气化营运,治则主要是健脾、肃肺、化痰。到明代,痰证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病因理论上表现为“三脏生痰”说的深入,而其显著突破则首先是王节...  相似文献   

17.
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记载了“脏腑别通”理论,提出“肾与三焦相通”。而临床治疗肾脏病尤其水肿常用疏理三焦之法,但大多数是从三焦的功能来论述。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查阅及对现代医学的学习,从生理上的相互关联、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及临床治疗上的反映三方面,简述了“肾与三焦相通”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肾浊”与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密切关系。提出对AD的治疗 ,既要注重补肾填精 ,强神益智 ,更要注重“泄肾浊” ,针对“肾浊”选用祛痰泄浊、除湿化瘀的药物 ,为AD的治疗开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简述肾主纳气理论源流的基础上,辨析这一理论的实质。认为目前诸多教材将肾主纳气之“气”理解为“清气”,是混用气的不同概念导致的。肾所纳之气并非呼吸之清气,而是元气和肺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