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芪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黄芪研究进展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道芳袁敏(230031)黄芪为豆科的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ceus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ceus(Fisch)Bge.)的...  相似文献   

2.
黄芪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味甘、性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和生肌等功效。药用黄芪有两种: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本文就黄芪化学成分及其现代药理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黄芪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能够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脓毒和生肌.通过梳理众多学者近年来关于黄芪的研究结果,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类物质等;黄芪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肺功能、保护肾组织、保护肝损伤、保护肠功能、调节血压、...  相似文献   

4.
5.
6.
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温燕梅 《中成药》2006,28(6):879-883
中国药典规定黄芪(Rad ix Astragali)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F isch.)Bge.var.m ongholicus(Bge.)H is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F isch)Bge的干燥根[1]。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600多种,主要分布于除大洋洲外的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有130种左右,主产于东北,经北部、西北而至西南,可入药者有10种左右[1,2]。黄芪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3]。临床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等 ,临床上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 ,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历史悠久 ,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特别近年来随着对中药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中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尤其是中药剂型的改革、成药的开发 ,使中药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现将中药的药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1 传统中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眩晕”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与先…  相似文献   

8.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参附注射液,是根据古验方"参附汤"加工提炼而成,由红参、黑附片组成,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和乌头类生物碱等,具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等功效,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如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可以直接清除自由基和过氧  相似文献   

9.
简述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eg.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A.mongholicus Bge)及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10.
黄芪成分较为复杂,且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后如何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较少;在众多补气药材中黄芪被称为"补气圣药",与其他补气药在药理作用方面必然存在着共性及区别,需要更多的对比研究来诠释黄芪"补气之长"的理论。随着现代药物提取工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还可以在细胞学、分子学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使黄芪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在心血管系统中的药理学作用机制更加明确,以指导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  相似文献   

11.
樊凌  常小荣 《世界中医药》2007,2(3):165-167,176
目的介绍针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古今临床应用,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从古代文献和近年来的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芪为豆科植物 ,含有黄芪甙、异黄酮、黄芪多糖胡萝卜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有效成份。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 ,黄芪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笔者收集了单用或联合应用黄芪治疗内科疾病的几种方法 ,现介绍如下。1 治疗脑梗死[1]5 8例患者均有瘫痪体征并经颅脑 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 ,用黄芪注射液 2 0 m L加 10 %葡萄糖液 5 0 0 m L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2 0天。总有效率达 10 0 %。2 治疗慢性肾炎 [2 ]给予以蛋白尿为主的慢性肾炎 30例患者 ,黄芪注射液 2 0 m L加入 5 %葡萄糖液 5 0 0 m L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疗程为 4周 ,治疗期…  相似文献   

13.
黄芪,古代写作黄耆,始载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归脾、肺二经。《本草纲目》释其名:“耆,长也。  相似文献   

14.
黄芪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在临床被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几年有关黄芪在肝病中的研究、治疗文献进行归纳,主要对黄芪的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纤维化、抗肿瘤、肝保护等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谭精培  苏畅  张秋雁  李蕾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0):204-206,212
血府逐瘀汤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血瘀证的基础方,由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桔梗、牛膝组成,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由于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以及脑内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脑组织功能缺损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且伴随语言、神志、四肢活动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证明"瘀"是贯穿脑缺血性疾病的初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脑血栓形成恢复期、血管性认知障碍、卒中后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治法也贯穿治疗的始终.现将血府逐瘀汤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临床证实,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瘀血与痰浊有密切关系。瘀血与痰浊互结既是上述诸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又是诸病的病理产物。因此,活血化瘀、祛痰化浊法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临床上只要应用得法,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结合临床部分案例,略作探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芪注射液由黄芪提取而成. 近年来随着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 本品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笔者仅就其在呼吸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临床证实,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瘀血与痰浊有密切关系,瘀血与痰浊互结既是上述诸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又是诸病的病理产物.因此,活血化瘀、祛痰化浊法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临床上只要应用得法,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结合临床部分案例,略作探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芪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效,不仅用于肺脾气虚、脾虚泄泻等证候,大剂量使用还可用于中风、胸痹等疾病,发挥补气活血功用。由于黄芪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多样,其发挥补气活血的主要作用物质基础目前尚未明确。黄芪甲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几年,国内外对黄芪甲苷的研究越来越多,报道显示,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低血糖、利尿、抗衰老和抗疲劳等药用价值,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中,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包括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此类疾病严重威胁人类,是全球主要的病死原因。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不良反应多,远期效果预后不佳。中医认为气血失衡是该类疾病基本病机,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常采用益气活血之法,气血以流,经络所通。目前,黄芪甲苷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综述近年黄芪甲苷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的药理活性,为探求黄芪甲苷是否是黄芪补气活血主要作用物质基础寻找理论依据,也为创新中医中药的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黄芪多糖是从豆科植物黄芪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可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红细胞等一些免疫细胞的功能,进而改善细胞亚群平衡、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等方面来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为其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应用提供免疫药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