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治未病"治则的思想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是《内经》的重要治疗思想,它包括养生保健(属于医学养生学范围)和早期治疗(治疗原则)两个方面[1]。就治疗原则而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其具体内容有二,一为本篇所言及《灵枢·逆顺》所言“上工刺其未生者”,为未病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其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逆顺》记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未劢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3.
谈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泓  李学武 《中医杂志》2003,44(8):586-588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治未病”应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未病无防,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二是“上工救其萌芽”,有早期治疗意义。三是已病防变,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具体描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5.
论《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未病”这个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讲的未病先防,预防为主。又《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是讲的已病防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东汉后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把治未病列于全书之首,而且对其意义的阐述,又有所补充和发展,今简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巨刺,缪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中巨刺、缪刺浅析130021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94级研究生朴元林《内经》首载巨刺、缪刺,均为机体一侧有病,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灵枢·官针》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中有这样的论述:“帝曰:愿闻缪刺,以左...  相似文献   

7.
“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共出现了8次,分别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邪客》、《灵枢·刺节真邪》四篇之中。另外,《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中的“大气”,也指宗气。笔者依据以上内容,系统论述《内经》中的宗气,以明确《内经》中宗气的概念、分布、功能、病证等,明晰《内经》中的宗气理论。  相似文献   

8.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并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主要通过重视养生、防邪入侵与药物预防来做到未病先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重视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相似文献   

9.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篇》论述了气行逆顺,脉象盛衰,针刺之逆顺并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本文从察识气脉,刺有大约;明辨逆顺,刺之大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三个方面论述该篇的主要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随四时变化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在《内经》中有很多论述,但《内经》诸篇所论前后不尽一致,后世注家的解释也各有分岐,考证《内经》所论四时刺法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随四时而取用不同的五输穴,一是随四时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深浅。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同道。1、取五输,子行母气:随四时变化取用“井、荣、输、经、合”五输穴中不同的穴位,在《内经》中有较明确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云:“冬刺井,……春刺荥,……夏刺俞,……长夏刺经,……秋刺合。”《灵枢·本输篇》也云:“春取络脉诸荥大经…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揆度邪正盛衰,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见《灵枢·逆顺篇》。《难经·七十七难》进一步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提出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法则。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亦以肝病为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治未病法则的临床运用,原文云:“夫治来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13.
彭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63-1664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而唐代孙思邈则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他还提出医生和病人都要“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内经》治未病之预防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以及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其中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内经》可以看出,《内经》的预防观是以“治未病”的思想为其核心内容,吸收先秦诸于哲学中防患虑患的先进思想,首次提出“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等论点,并将能否“治未病”作为衡量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就此予以阐述。一、提出“治未病”概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考《内经》中凡三见,但其中“未病”的含义不尽相同。约有以下二义: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72-172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和治未病,古人看重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灵枢.逆顺》中也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学的预防学术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强调防重于治,是实现"阴平阳秘""阴阳和合"的关键,开创了中医"预防为主"独具特色的基础理论体系。《素问》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强调医者治疗疾病时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养生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当今社会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持仍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内经》的养生观《内经》的养生观主要表现在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说:"上  相似文献   

20.
《内经》有关针灸禁忌的论述颇多,其中《灵枢》有16篇,《素问》有12篇。《灵枢经》开卷即说:“余子万民……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荣其逆顺出入之会”。著书者希望针灸在治疗疾病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又恐针灸使用不当,造成危害,故而《灵枢·玉版》向后人提出警示:“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现将《内经》有关针刺禁忌的论述做一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