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内伤七情”与情志护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王燕宁关键词护理,七情中医学把人的七种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认为七情是人的正常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又认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理学的中心问题可以认为是七情学说。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情志,它包含了人的基本情绪。在一般情况下为正常的人体心理活动,它有特定的外在表情和行为。“人非草木,孰能 无情”,但是这七种情绪的变化超出了一定限度,失去正常节制就会形成为病因,导致多种疾病,故医经上强调“百病始于气(情志)”。  相似文献   

3.
七情,具体是指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但中医学中的“七情”概念,却涵盖了人的全部情志活动,是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重要心理活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心身变化,这本来是人的正常心理生理现象,但七情变化太过,则又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七情与癌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精神因素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系,并很重视精神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致病的因素除了外邪“六淫”之外,还有“七情”的影响。喜、怒、思、悲、恐、忧、惊七种情绪变化称为七情。七情过度,即为精神刺激和创伤。《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说明噎膈的发病与暴忧有关。元代朱丹溪认为,乳岩是“忧怒郁闷,朝夕积聚,脾气消阻,肝  相似文献   

5.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清代眼科医家顾锡,效法《内经》眼脏一体的整体观思想,提出“目病本于脏腑”,“人之受病,不过六气七情及杂症。”所著《银海指南》,对七情所致眼病,脏腑、气、血、痰、食、郁病机,以及各种杂病与眼的关系等,作了详尽的论述。被誉为“论述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顾氏在病机上重视气血和畅,脏腑平和,治法上善用调气血、和脏腑、解郁滞,方药上贯用内科杂病之方,治疗眼目之疾。本文试就其运用解郁法的经验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理治疗在癔症性眼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癔症性眼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常发生于精神创伤之后,属于“郁症”和“脏燥”范畴。多因肝郁气滞,玄府郁闭,脉络失畅所致。治疗除用针灸和药物外,更应重视心理治疗。中医眼科强调心理治疗在癔症性眼病的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医学入门》载:“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暴怒伤肝,不能藏血,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皆能动血”。说明消极情绪会引起内脏功能的失调,如不消除致病的心理或行为因素,仅靠药物治疗是难以奏效的…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很重视人的。C理活动对机体的影响。由于各种矛盾普遍存在,不良心理因素致病的现象日益增多,重温《内经》中关于七情理论的阐述,探讨七情在发病及防病治病中的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1七情与发病七情即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祖国医学认为,。C理活动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定的心理活动异常诱发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类特殊的致病因素。故《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是。C情愉快的表现,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调和,乃为健康无病之象。…  相似文献   

9.
论七情致病中“思所伤”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学说是中医病因学与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整体观“形神一体”的具体体现,它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7种: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中医学认为,七情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形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七情之中,脾主思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七情”当有“证”可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医学“审证求国”,“证”、“因”相关理论,对过去的“七情辨证”体系存在的有“因”无“证”的状况提出质疑,论述了“七情”与“七情辨证”的关系和“七情辨证”存在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分析了“七情辨证”的“位、因、性”等主要辨证要素的特点,首次在中医辨证学研究中提出了建立完整的“七情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列出了23个临床常见证型。对中医“精神情志内伤”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早就把精神因素论为疾病康复的范畴,又将人的精神活动概括为“七情”,即喜、怒、悲、思、忧、恐、惊。而七情它在疾病发生、发展与康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脑血管康复早有很深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浅谈脑血管病在康复过程中心理护理与中医“七情”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七情,系指精神活动所呈现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属生理活动范畴,一般不会致病。但若情志过激,失去节制则可使内脏功能失常气皿逆乱而影响健康。近年,精神因素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愈来愈为国内外医家所重视。祖圈医学,视七情为内伤发病之主因,历来主张减少和避免情志所伤以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可见,精神保养是抗老防衰,摄生保健之要素,在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雨山答《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古代医家将中药使用时出现的七种用药结果,总结概括为“七情”。  相似文献   

14.
七情与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一般情况并不致病。七情变化突然、强烈、持久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  相似文献   

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分析杂病病因,最重视七情。 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反应的生理神志活动,正常得很。但过于强烈、持久,就可导致内脏功能的失常、气血的失调、升降的失度而引起疾病。古人把各种生理神志活动,归纳成七种常见的类型罗列在一起,就是“七情”。至于七情的内容,后来说法各有不同。例如,《礼记·礼运》为喜、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如“七情”强烈地、持久地作用于机体,超过可以承受的或自我调节的范围,哪怕是轻微的外部刺激,也能导致气分产生变化,继而血分发生病变,最终影响脏腑、冲任督带的功能,促使百病丛生。  相似文献   

17.
七情配伍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配伍是中药运用的基本形式。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将中药的运用情况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简称为“七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七情”构建了中药配伍的平台,奠定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情中“忧”与“思”的本质。方法:从文字学角度解读七情中“忧”与“思”含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七情中“忧”“思”本质。结果:七情中“忧”和“思”是气生成的,二者的本质都是气结;同属心境范畴,具有相同的不愉快、紧张、平静情绪极性。结论:“忧”和“思”本是同一种的情绪状态。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将其归类,二者在七情中同属于阴,在五行中同属于土,对应五脏为脾。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七情对妇科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当的七情能舒发情感,有益健康。而当七情太过,超过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称之为七情内伤。《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由于七情内伤可使人致病,或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尤其是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褊隘”,易为情所伤,故《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此外女性特殊的生…  相似文献   

20.
孕妇七情背景及七情生活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笔者编制的“七情发病背景量表”和“七情生活事件表”,对22例孕妇及66例正常人进行七情状况调查。发现孕妇七情背景中“忧”、“悲”、“恐”、“惊”较正常人多,有极显著性差异;正常人中“喜”的情绪倾向较多,与孕妇有极显著性差异。孕妇因妊娠和生产过程中的种种生活事件所致的“恐”、“惊”、“怒”、“忧”4种情绪也明显高于常人,其中“恐”分值高出3倍以上,提示孕妇存在较明显的负性情绪,为有针对性地调节孕期七情提供了临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