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绝经前期妇女血清PINP、ICTP和25-OH-VitD3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对67例绝经前期健康女性进行第(1~4)腰椎(L1-4)、左、右髋部(股骨近段+股骨颈)的BMD测定,并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BMD正常组和BMD降低组。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和25-羟维生素D3(25-OH-VitD3),分析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结果:①19例出现BMD降低(28.4%),两组间腰椎及左、右髋部BMD差异显著(P〈0.01);②BMD减低组的PINP和ICTP[分别为(56.9±18.2)μg/L和(3.78±0.83)μg/L]高于BMD正常组[分别为(43.8±15.1)μg/L和(3.45±0.98)μg/L],其中PINP差异显著(P〈0.05),25-OH-VitD3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5.6±7.8)ng/ml和(27.4±9.2)ng/ml,P〉0.05];③PINP与L1-4、左股骨近段、左股骨颈的BMD呈正相关(r=0.274~0.402,P〈0.05),ICTP及25-OH-VitD3与BMD无明显相关性(r=-0.226~0.083,P〉0.05),PINP与25-OH-VitD3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395,P〈0.05)。结论:绝经前期妇女有骨转换增高趋势,BMD检查联合骨转换标志物测定有利于识别绝经前期高风险发生骨质疏松的妇女,以指导OP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评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PINP)、骨钙素(N-MID)浓度变化的意义.对116例绝经后妇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为无骨质疏松组(NOP组)51例,有骨质疏松症组(OP组)65例,测定三种血清骨标志物水平.结果表明:绝经后妇女OP组血清β-C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值,并按骨密度值将136例患者分为63例骨量减少组和73例骨质疏松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N-MID),总骨I型前胶原N端肽(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结果在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N-MID测定结果分别为21.63±24.77ng/mL和21.4±15.6ng/mL、PINP分别为46.8±46.37ng/mL和61.4±52.83ng/mL、β-crosslaps分别为0.48±0.46ng/mL和0.49±0.40ng/m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血清N-MD、PINP、β-Crosslaps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状态下,原本正常的骨转换平衡状态被破坏,血清、尿液中一些特异性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出骨转换的具体变化过程。 目的:测量绝经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分析两疾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48例绝经女性受试者,行骨密度、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最终选出180例进入试验,分为骨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两疾病发病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关节炎组腰椎骨密度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值降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全髋部骨密度降低,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疏松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绝经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吸收速率减低,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率加快,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导致两疾病患者骨密度呈现出负相关趋势。监测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钙素,特别是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对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uusal osteporosisPMO)是危及老年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的特点是以绝经早期高骨转换为特征,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小梁大量丢失,结果导致骨密度减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低起着很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检测了非骨质疏松妇女及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白细胞介素—1,2,6水平及骨密度(BMD)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选取正常青年妇女30例,年龄25~35岁,月经周期正常,骨密度正常者作为非骨质疏松组;选取绝经后妇女30例,年龄48~60岁,绝经2~6年,骨密度<峰值二个标准差者,作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DM2)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2例DM2患者,根据受试者的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对比两组DM2患者的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甲状旁腺素(PTH)和血清钙(Ca2+)指标之间的差异.结...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质疏松常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鉴于骨代谢指标可灵敏的反映个体骨转换过程,结合骨密度可减少漏诊,预测骨折风险,提前干预可降低重度椎体畸形的发生率。 目的:分析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中的意义。 方法:将15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按是否存在椎体变形分为椎体变形组和椎体形态正常组,椎体变形组中根据骨密度的不同分为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进行骨密度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了2组间及椎体变形组内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间各骨代谢指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椎体变形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水平较椎体形态正常组增高(P < 0.05);骨密度正常亚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较骨密度减低亚组增高(P < 0.05),N端骨钙素在2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中椎体变形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的骨代谢水平高于无椎体变形者,在存在椎体变形的患者中,骨密度正常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的骨代谢水平高于骨密度降低者,骨代谢水平增高结合骨密度及椎体变形可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椎体脆性骨折的预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代谢指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本文对70例甲亢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 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了骨碱性磷酸酶(BAP)及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水平, 同时用二维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结果表明: 甲亢患者血清BAP、ICTP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小于0.01), 骨密度(BMD)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 甲亢患者血清BAP、ICTP水平与BMD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298和-0.276, P<0.05), 与T3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2和0.531,P<0.01), 与T4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9和0.398, P<0.01).提示甲亢患者骨转换增强, 并以骨吸收增加更为显著, 与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定量检测血清BAP、ICTP水平对于甲亢代谢性骨病的诊断、病情研究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ICTP,PINP在骨转移Ca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ICT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在骨转移C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血清ICTP、PINP采用放免法检测。 1 1 5例骨转移癌患者分三组进行研究即 :A组 :骨转移灶 <6个 4 7例 ;B组 :骨转移灶 6 2 0个 4 2例 ;C组 :骨转移灶 >2 0或超级显像 2 6例。结果 :骨转移癌患者血清ICTP、PI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 ;A、B、C三组血清ICTP、PING逐步升高 ,组与组之间差异显著 ;血清ICTP、PING与骨转移数目的相关性好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8和 0 5 2 (p均 <0 0 1 ) ;35例患者经治疗后 ,血清ICTP和PINP不同程度地下降 (p分别 <0 0 1、0 0 5 )。 结论 :血清ICTP与PINP的检测都能反映骨转移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变化 ,以血清ICTP的检测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运动是否可增强福善美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8只)和卵巢切除模型组(OVX,72只)。大鼠卵巢切除8周后,测定大鼠第4腰椎骨密度(BMD)和血清雌二醇含量。随后,存活的OVX大鼠分为模型组(OVX)、福善美治疗组(OVX+FOX)、运动治疗组(OVX+EX)和福善美与运动联合治疗组(OVX+FOX+EX),分别给予1 mg·kg-1·d-1福善美灌胃和(或)跑台运动干预治疗12周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各组大鼠第4腰椎BMD;肌电图机检测大鼠左侧股神经传导速度(MCV)、运动末端潜伏期(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端肽(ICTP)含量。结果: 卵巢切除大鼠福善美和(或)运动干预治疗12周后,OVX组与sham组相比,BMD显著降低(P<0.05),血清PICP和ICTP明显增高(P<0.05),左侧股神经ML未见明显改变。福善美和运动均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大鼠BMD,降低ICTP;福善美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大鼠ICTP,而运动对ICTP无明显影响。运动可明显缩短模型组左侧ML(P<0.05),福善美对ML无显著改善作用。运动与福善美联合对BMD、PICP、ICTP及ML的改善作用较两者单用效果显著(P<0.05);福善美与运动两治疗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各组大鼠左侧股神经MCV和CMAP未见明显差异。2×2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福善美与运动2种处理方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福善美和运动可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而抑制大鼠卵巢切除对骨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