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了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3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不使用氟比洛芬酯组(B组),各组15例.在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hs-CRP和IL-6浓度.结果:拔管后B组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丙酚麻醉对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Th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 30例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异氟烷组(Ⅰ组),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0 min(T1)、切皮后1 h(T2)、麻醉停药即刻(T3)、术后1 h(T4)、24 h(T5)采血,测定CD4 CD28 表达率及血清IL-12、IFN-γ、IL-4及皮质醇浓度.结果与T0比较,P组T4、5时CD4 CD28 、IFN-γ明显增高(P<0.05或P<0.01),T5时IL-12、IFN-γ/IL-4增高明显(P<0.05),而且均高于Ⅰ组(P<0.05).两组IL-均有增高趋势,但组间无明显差异.T1~5时,P、Ⅰ组皮质醇浓度均增高(P<0.05或0.01),I高于P组(P<0.04).结论 异丙酚可增强外周血CD4 T细胞CD28的表达和IL-12、IFN-γ的分泌,增高IFN-γ/IL-4比值;促进Th1亚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Th1(IL-2、IFN-γ)及Th2(IL-4、IL-10)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ITP患者发病与Thl/Th2优势活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0例ITP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2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清中IL-2、IFN-γ、IL-4、IL-10水平.结果:ITP患者治疗前IFN-γ及IL-2因子水平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及IL-10因子治疗前水平低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l型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调整Th1/Th2细胞因子的偏移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了区域性麻醉和全身麻醉对手术病人血清IL-4、IFN-γ和IL-18水平影响的临床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肺癌病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每组32例。在麻醉诱导前、手术切皮和手术开始后1h,抽取静脉血3ml,分别测定血清IL-4、IFN-γ和IL-18含量。结果:A组病人,其血清中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在切皮和术中1h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B组血清IL-4、IFN-γ和IL-18含量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时段B组IL-4、IFN-γ和IL-18含量比A组含量为低(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能明显降低IL-4、IFN-γ和IL-18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变化。方法:选择近期住院的脑胶质瘤患者63例,在治疗前采用ELISA方法进行外周血IFN-γ、IL-2、IL-4和IL-10浓度检测。结果:胶质瘤组外周血IL-4和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前者外周血IFN-γ、IL-2浓度及IFN-γ/IL-4比值则显著低于后者(P<0.05或P<0.01)。高级别组(Ⅲ~Ⅳ级)外周血IL-4和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Ⅰ~Ⅱ级),而前者外周血IFN-γ、IL-2浓度及IFN-γ/IL-4比值则显著低于后者(P<0.05或P<0.01)。结论:脑胶质瘤患者可能有Th2优势表达,与恶性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羟考酮、氢吗啡酮、吗啡低背景剂量PCIA在胃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评价羟考酮术后镇痛有效性、安全性及对炎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吗啡组(M组)、氢吗啡酮组(H组)、羟考酮组(O组)。记录术后48 h内各时间点VAS评分、补救镇痛率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ELISA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患者外周血中IL-6、IL-10水平及IL-6/IL-10比例,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频率及比例。结果 O组术后48 h内各时间点VAS评分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M和H组均降低。术后各组IL-6、IL-10水平均升高;术后O组IL-6、IL-10水平和IL-6/IL-10比例较M和H组显著降低。术后各组CD3~+、CD4~+水平和CD4~+/CD8~+比例显著降低,而CD8~+水平变化不明显。O组CD3~+、CD4~+水平和CD4~+/CD8~+比例较M和H组显著升高。结论羟考酮用于胃癌根治术后PCIA效果优于吗啡和氢吗啡酮,镇痛不良反应低,能调整细胞因子水平,维持促炎/抗炎因子平衡,对免疫功能抑制较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失衡表达。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就诊的腹泻型IBS患者27例,对照组为31例同龄、同性别的同期健康体检者。两组对象接受了外周血Th相关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检测,并计算IFN-γ/IL-4比值。结果:腹泻型IBS组外周血IFN-γ浓度及IFN-γ/IL-4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L-4浓度则显著低于后者(P均<0.05~0.01)。结论:腹泻型IBS患者存在明确Th1优势失衡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h1/Th2和自然杀伤细胞表达变化。方法:连续选择近期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1例),入选对象均接受了外周血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自然杀伤细胞(NK)浓度及IFN-γ/IL-4比值检测,并与同期住院稳定心绞痛患者(SAP组,25例)以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AMI组血清IFN-γ浓度及IFN-γ/IL-4比值均明显高于AP组和对照组,而血清IL-4和NK细胞浓度则显著低于后两者(P<0.01)。结论:AMI患者存在明确的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异常表达,且以Th1优势状态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了氟比洛芬酯对胃癌手术患者血清M-CSF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氟比洛芬酯(A组)和不使用氟比洛芬酯(B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M-CSF和IL-8浓度。结果:拔管后B组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降低胃癌患者血清M-CSF和IL-8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汪俊  张伟 《现代免疫学》2005,25(5):406-410
从分子水平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哮喘大鼠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mRNA和IL-4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BCG-PSN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并与地塞米松的作用相对比。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成盐水对照组、BCG-PSN组、地塞米松和哮喘组四组,每组8只。BCG-PSN组、地塞米松和哮喘组第1、7、14天均用10%鸡卵清蛋白(OVA)1ml联合10%氢氧化铝[AL(OH)3]1ml腹腔注射,第15天起分别以BCG-PSN、地塞米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哮喘,每次治疗后30min以10%OVA雾化吸入激发哮喘,持续30min,持续7d,盐水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雾化,四组最后一次雾化吸入后24h,以1%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收集右上肺组织100mg,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半定量测定卡介菌多糖核酸和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IFN-γmRNA、IL-4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BCG-PSN组哮喘大鼠肺组织中IFN-γmRNA表达明显增加,高于正常组、地塞米松组和哮喘组(P<0.05、0.05、0.01,IL-4mRNA表达低于哮喘组和正常组。地塞米松组IL-4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和哮喘组,IFN-γmRNA表达低于BCG-PSN组而高于哮喘组。哮喘组IL-4mRNA明显高于正常组、BCG-PSN组、地塞米松组。IFN-γmRNA明显低于其余三组(P<0.05)。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明显增强哮喘大鼠肺组织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mRNA的表达,同时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mRNA的表达,通过双向调节作用提高IFN-γ/IL-4的比值从而逆转Th1/Th2失衡。地塞米松能明显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mRNA的表达,而对Th1类细胞因子IFN-γ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对肾移植术后急排组(n=11)和非急排组(n-16)血清IFN-γ和IL-10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利用双抗体夹心EIISA检测肾移植术后4个时点(移植当天、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4 d上IFN-γ和IL-10血清含量变化.结果:肾移植术前,IFN-γ在急排组高于非急排组(P<0.05),IL-10在急排组低于非急排组(t'=2.5504,P<0.0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移植术后,急排组IFN-γ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排斥前达高峰,明显高于非急排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0移植术后在急排组呈升高趋势,但仍低于非急排组,两组在术后第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前急排和非急排患者体内Th1/Th2型细胞因子分布和移植后的动态变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临床探讨急排的生物学指标和免疫治疗的药效学指标提供了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lcerative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UC-CRC)大鼠Th1/Th2漂移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建立UC-CRC大鼠模型,于第14、16、18周分批处死,观察各组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比较血清、结肠组织中Th2细胞因子IL-4、Th1细胞因子IFN-γ水平及结肠组织中CD4~+IL-4~+占比、CD4~+IFN-γ~+占比、CD4~+IFN-γ~+/CD4~+IL-4~+、MVD,分析MVD与IFN-γ、IL-4、IFN-γ/IL-4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建模后状态逐渐变差,持续2周后好转;模型组结肠细胞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刻血清和组织中IL-4水平、CD4~+IL-4~+占比、MVD较高,IFN-γ水平、CD4~+IFN-γ~+占比、IFN-γ/IL-4、CD4~+IFN-γ~+/CD4~+IL-4~+较低(P0.05);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IL-4水平、CD4~+IL-4~+占比、MVD均随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P0.05),IFN-γ水平、CD4~+IFN-γ~+占比、IFN-γ/IL-4、CD4~+IFN-γ~+/CD4~+IL-4~+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均不显著(P 0.05);不同时刻MVD与血清及组织中IL-4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IFN-γ水平、IFN-γ/IL-4均呈负相关(P0.05)。提示UC-CRC大鼠Th1/Th2平衡向Th2漂移,MVD与Th2细胞因子呈正相关,与Th1细胞因子呈负相关,MVD与Th1/Th2漂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大鼠肠道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重度烧伤组30只。对照组仅麻醉,重度烧伤组大鼠背部及腹侧造成全身60%烫伤。烧伤组大鼠在伤后6、12、18 h,各取10只颈椎脱臼处死,对照组大鼠10只麻醉后即刻处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中HMGB1和TLR4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测量CD3+T细胞的纯度和Th1细胞和Th2细胞亚群比率,ELISA检测肠组织匀浆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0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度烧伤组伤后6、12、18 h,大鼠肠道组织中HMGB1和TLR4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烧伤后时间的增加,蛋白水平均逐渐增加,重度烧伤组HMGB1及TL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烧伤组伤后6、12、18 h,Th1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增加,而Th2细胞亚群比例降低,Th1细胞/Th2细胞比值显著增加,Th1细胞比例与HMGB1及TLR4呈正相关,而Th2细胞比例与HMGB1及TLR4呈负相关。与对照组相比,重度烧伤组伤后6、12、18 h,大鼠肠道IFN-γ及IL-4水平均显著增加,而IL-10水平显著降低。且随着烧伤后时间的增加,IFN-γ及IL-4水平均逐渐增加,而IL-10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大鼠重度烧伤后,肠道组织内募集HMGB1激活TLR4信号通路,进一步激活下游信号转录因子,并释放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参与大鼠Th1细胞和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平衡偏离及平衡回复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骨髓CD34 细胞体外扩增和集落生成的影响。方法以1例确诊的sAA患者为研究对象。(1)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富集CD34 细胞、CD4 (Th)细胞。(2)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 细胞中Th1、Th2细胞比例。(3)扩增CD34 细胞并再次富集以获足量CD34 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Th细胞作用组;Th细胞 IFN-γ作用组;Th细胞 IL-4作用组。(4)各组扩增培养10d,继以集落生成试验,测定各组CD34 细胞扩增率和集落产率。(5)患者经免疫抑制治疗后随访,用FCM监测Th1/Th2细胞比。结果(1)患者经5个月治疗获缓解。(2)缓解前、后Th1/Th2比分别是22.47和12.27,正常对照组为8.98±4.45。(3)CD34 细胞扩增率,以对照组最高,其次为Th细胞 IL-4组、Th细胞组,Th细胞 IFN-γ组的最低。(4)各组CD34 细胞集落产率与其扩增率数值平行相关,即对照组最多,其次为Th细胞 IL-4组、Th细胞组,Th细胞 IFN-γ组的最少。结论Th1细胞反应亢进直接抑制sAA患者CD34 细胞在体外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IL-4能拮抗这种造血抑制效应,这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而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CPA暴露对于外周血CD4+T细胞向Th1/Th2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人外周血CD4+T细胞。采用MTT、流式细胞术、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PCPA组和对照组细胞中Th1、Th2亚型的代表细胞因子IFN-γ、IL-4进行检测。结果 PHA刺激48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显示,PCPA组上清中IFN-γ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4分泌量较对照组略有增加;RT-PCR检测显示,PCPA组IFN-γ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1.69倍,IL-4基因表达没有显著改变;流式细胞技术对胞内因子检测显示,PCPA组IFN-γ+T细胞比例(46.1%)明显高于对照组(32.6%),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48.1%和46.5%)。PCPA组的IFN-γ+T细胞与IL-4+T细胞比值是对照组的1.53倍。结论 PCPA暴露(40μmol/L)导致CD4+T细胞LSD1的H3K4(2m)脱甲基化酶活性被抑制,引起Th1/Th2分化平衡向Th1方向的"漂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麻醉联合术后自控镇痛对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外周血T淋巴哑群的影响.方法:60例ASAI-Ⅱ级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静脉内麻醉(TIVA),观察组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CEGA),术后两组均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麻醉前30 min(T1)、切皮后2 h(T2)、术后4 h(T3)、术后24 h(T4)和术后48 h(T5)5个时点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浓度,计算CD4+/CD8+比值,并观察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观察组切皮后2 h和术后4 h与对照组比较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CD8+T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5);术后24 h、48 h时,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硬膜外麻醉联合术后自控镇痛可以调节食管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细胞免疫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h及NKT细胞内细胞因子(Intracellular cytokine,ICK)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细胞表面CD3+CD4+分子、NKT细胞表面CD3+CD16+56+分子,细胞内染色技术检测Th、NKT细胞内IFN-γ和IL-4水平。结果:AA患者外周血Th细胞减少(P<0.01),细胞内CD3+CD4+IFN-γ+、CD3+CD4+IL-4+均增高,Th1/Th2增高(P<0.01);NKT细胞增多(P<0.05),NKT细胞内IL-4+水平升高(P<0.05),IFN-γ+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A的发病与T淋巴细胞异常密切相关,是一种Th1型反应。NKT细胞可代偿调节AA患者IFN-γ和IL-4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妊高征患者进行IFN-γ、IL-4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不同病情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情况,计算IL-4/IFN-γ的比值。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IL-4轻度妊高征组略有降低,但不明显(P〉0.05),中度妊高征组与中度妊高征组则非常明显(分别为P〈0.05、P〈0.01);IFN-γ轻度妊高征组略有升高,但不明显(P〉0.05),中度妊高征组与重度妊高征组比较则非常明显(P〈0.01)。妊高征孕妇轻、中、重度组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L-4/IFN-γ的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或P〈0.01);并且随着病情加重,IL-4/IFN-γ的比值与正常妊娠组的差别越明显。结论:妊高征孕妇体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现象;并且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程度与妊高征的病情密切相关。临床可以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IL-4和IFN-γ含量,并计算IL-4/IFN-γ的比值,作为评价妊高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后不同镇痛策略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49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后采用三切口法腹腔镜手术入路,A组采用罗哌卡因单独局部浸润,B组采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氟比洛芬酯,C组采用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结果患者术后4h疼痛剧烈,A组疼痛程度显著强于B、C两组,随着时间延长,疼痛逐渐缓解,且B、C组的疼痛程度显著弱于A组;术后均出现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C两组,具体统计学差异。结论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氟比洛芬酯和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单独浸润,二者镇痛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泌尿外科腔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2010年7月于我院泌尿外科行腔镜手术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镇痛;对照组45例,给予生理盐水做安慰剂对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24h视觉模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4h、24h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h、12h视觉模拟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内,均出现了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胸闷等症状,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17.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用于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后镇痛,镇痛效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