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阳性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异常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A组)、21例稳定性心绞痛者(B组)和21例健康老年人(C组)的血清CRP浓度。分析3组之间指标的差异性。结果A组血清中CRP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1),B组各指标高于C组,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指标无相关性。结论冠心病者血清中存在CRP的异常表达且随病情加重CRP水平升高,CRP水平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用作判断MI等疾病临床预后、预测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林进洪 《山东医药》2009,49(50):40-4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和36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hs—CRP、血脂和心肌酶。结果血清hs.CRP水平UAP组、AMI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高于UAP组(P〈0.05);ACS患者hs—CRP水平与LDL-C呈正相关(r=0.460),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350,P〈0.05),与CK、CK-MB呈正相关(r分别为0.0.53、0.51,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升高,可作为诊断ACS及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74例AMI患为对象,按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A组和B组,A组(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2例,B组(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2例,对比两组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住院病死率显高于B组(P<0.05),A组3年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和3年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均显高于B组(P<0.05)。结论 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住院病死率高,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高,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高,预后差。改善预后关键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检测55例心肌梗死时及心肌梗死后14dAMI患者的心肌酶谱及血浆LPA表达水平,并监测其心律失常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时及心肌梗死后14d患者血浆LP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AMI患者血浆LPA水平表达与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Lown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AMI后LPA表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一定关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多的患者LPA表达水平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2例。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68例和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54例。通过观察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脑钠肽(BNP)。并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陈旧心肌梗死、既往血运重建病史、基础心率、血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但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CRP及BNP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空腹血糖(8.83±4.81)mmol/L∶(6.02±2.25)mmol/L,P=0.012;CRP(18.24±12.19)mg/L∶(11.06±10.06)mg/L,P=0.016;BNP(446.04±146.37)pg/L∶(315.01±121.11)pg/L,P=0.009]。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示:BNP、CRP的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BNP:OR=1.416,95%CI:0.921~3.012,P=0.021;CRP:OR=1.367,95%CI:1.040~4.312,P=0.015)。结论:AMI患者BNP、CRP水平的升高可能预示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对CH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同类型CHD患者共834例,其中无症状性CHD(LCHD)患者17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5例;对照组122例。采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LCHD组与对照组相比,hs—CRP水平及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组hs—CRP水平及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s—CRP水平呈现AMI组〉UAP组〉SAP组趋势(P〈0.05)。结论不同类型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存在差异,hs—CRP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44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其中23例患者给予索他洛尔治疗(2010年1~7月),对21例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2010年5~11月)。结果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对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两种药物之间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两种药物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推荐作为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支架植入(CSI)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了解其意义。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1年7月在我院行CSI术患者为研究对象(n=58),分为A组(阵旧性心肌梗死及心绞痛患者,n=43例),及B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15)。A组于CSI术前、后,B组于CSI术当日,术后1,3,8日清晨抽取空腹血进行血清CRP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测定。结果:A组:CSI术后平均血清CRP水平高于术前(P<0.01),CK-MB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B组:CSI术后CRP及CK-MB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结论:CSI术后血清CRP水平升高;它与局部机械损伤引起的炎症有关,可作为CSI术损伤程度及AMI病程转归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梗患者溶栓与CR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探讨CRP与溶栓效果的相关性。方法血清CRP的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80例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分为CRP正常组与升高组,溶栓治疗后观察血管再通指标。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升高组再通率为62.21%,CRP正常组为84.72%,两组患者并发症CRP正常组明显低于CRP升高组(P〈0.05)。结论动态检测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变化,有利于溶栓疗效观察、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高血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6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为AMI合并糖尿病(A)组;应激性高血糖(B)组;血糖正常(C)组3组。所有病例均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观察各组胸痛、CK-MB的峰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感染及病死率指标,并做x^2检验。结果;A组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糖尿病有相关性,其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采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AMI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分别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A组)、胰岛素一般治疗(B组)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达标血糖值分别为4.4~6.1、6.1~10.0、10.0mmol/L以上),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酶等,同时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A组和B组的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P〈0.01),A组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能抑制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炎性介质的表达,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左室)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ACEI治疗,B组不接受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随访观察梗死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重量(LVM)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AMI 1年后A组LVESV小于B组,LVEF大于B组.A、B两组的LVESV随病程延长而增大,LVEF随病程延长而减低.AMI 2周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LVM高于未发生组.AMI 6个月和一年后发生心律失常组的LVEDV、LVESV和LVM高于未发生组,未发生组的LVEF高于发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LVEDV、LVESV和LVEF在三个时间点间差异及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射血分数在三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室性心律失常在AMI2周内与LVM;6个月后与LVESV和LVM;1年后与LVEDV和LVESV密切相关.结论 AMI后左室重构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重要基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Tpe离散度(Tpe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之预测价值。方法对82例ANI者按是否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剐测量其入院24h内首次心电图的R—R间距、Q—T间期、Q—Tp、Tpe以及Tped,并进行分析。结果Tpe及TpedA组较B组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及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及0.01)。结论在AMI者中,A组ripe及Tped均较B组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我们测定了正常人群。非ACS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AMI恢复期)、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和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AMI)及心源性猝死(SCD)患者的血清CRP含量。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端绘  赵洪磊  吴积新  欧永强 《内科》2009,4(5):686-68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两个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期间改变与心功能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两者与AMI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1例(对照组)和AMI患者86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IN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和血液检查BNP。结果AMⅡ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血清hs—CRP与BN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IE相关(r=0.38、r=0.51,均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因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诊断AMI的3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77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与B组比较,A组年龄偏大,空腹血糖、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冠状动脉病变、hs-CRP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3例AMI患者、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和30名健康查体者的血清HMGB1含量,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表明冠心病患者病情越重,血清HMGB1和hs—CRP升高越明显(均P〈0.01),且UAP、SAP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均分别呈正相关(r=0.4532、0.3247、0.4557,均P〈0.05)。结论血清HMGB1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强化抗栓治疗下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其是否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方法对89例诊断为AMI的患者选择右侧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A组);对照组为AMI经皮股动脉途径直接PCI患者,83例采用手压股动脉止血(B组),80例采用缝合器止血(c组)。随访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包括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MACE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1),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B组。结论强化抗栓治疗下,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AMI的疗效与经股动脉组相当,而出现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比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PCI组(包括手压和缝合器组),因此在强化抗栓治疗下,可以考虑将经桡动脉作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湘桂  张秋  胡江敏 《山东医药》2011,51(50):84-85
目的观察急诊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30例急性期急诊多发伤伴严重急疼痛的患者(A组)、30例急性期急诊多发伤未伴急性疼痛的患者(B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外周血CRP水平。结果A、B、C组外周血CRP水平分别为(21.85±6.58)、(16.12±5.43)、(4.62±1.83)mg/L,A组〉B组〉C组,P均〈0.05。结论急诊多发伤患者急性期CRP水平较正常人升高,并且急诊多发伤患者伤后急性期产生的严重急性疼痛可引起CRP水平进一步升高。CRP可作为急诊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及其伤后急性疼痛应激反应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