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研究颅内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效果,术后并发症与反应等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104例帕金森病,应用CT解剖定位和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细胞定位方法,行丘脑腹外侧核或/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治疗,术前,术后3月,半年和一年采用Webster记分,改善在1%-19%为好转,20%-59%为有效,60%以上为显效。结果:104例患中,术后3月内改善98例,总有效率达94.2%,6例症状改善不明显。67例随访6-12月,症状改善54例,有效率80.6%,16例出现一过性嗜睡,呃逆;2例出现一过性偏瘫,5例出现颅内少量出血,其中2例术后立即发生毁损点少量出血,3例术后6d内出现针道周围出血,1例术后3月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微电极电生理定位颅内核团毁损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的和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掌握适应症,精确定位,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素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3)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临床神经内外科常见的一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1]。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行动迟缓以及姿势步态障碍等。左旋多巴制剂是治疗PD的标准药物,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出现运动并发症,此时可辅助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5.
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总结 1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间 ,6 0 0例帕金森病 (PD)患者 ,应用立体定向毁损术的经验 ,对适应证、术式及手术疗效作一个探讨。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男 375例 ,女 2 2 5例 ,年龄33~ 78岁 ,平均 6 1.5岁。病程 1~ 2 0年 ,平均 6 .84年。 6 0 0例中 ,5 6 6例患者均初服用多巴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随病情发展效果不理想 ,平均服药史 3.9年(1~ 15年 ) ,其中有 34例患者服用美多巴有副反应 ,不能耐受。临床分析 :震颤型的 198例 ,僵直型的 82例 ,混合型的 32 0例 ,Hoehn&Yahr分期 :2级 6 2例 ,3级 4 87例 ,4级 4 8例 ,5级 3… 相似文献
6.
梁福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在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1],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和行动迟缓,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最终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帕金森病患者众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帕金森病致残的负担逐渐增长。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超过200万[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微电极为导向,在细胞水平精确定位,立体定向损毁丘脑腹外侧核或苍白球腹后部异常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创伤小、机体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在近年已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4]。2013‐09—2014‐06我院针对62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靶点损毁术实施科学系统的围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微电极和立体定向定位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38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6月 ,共对 386例帕金森病患者 ,行微电极和立体定向定位 ,利用毁损法治疗。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0 1例 ,女 185例 ,年龄 38~ 78岁 ,平均 6 1 9岁。病程 1~ 2 0年 ,平均 6 8年。震颤型 156例 ,僵直型 6 2例 ,震颤伴僵直混合型 16 8例。伴随肢体麻木 2 2例 ,痛性痉挛 9例 ,明显流涎59例 ,呛咳 4 3例 ,吞咽困难 2 5例 ,语言障碍 2 6例 ,指踝关节畸形 3例 ,异动症 2 3例。UPDRS评分 :关状态 6 2± 9 8,开状态 4 5± 11。Hoehn Yahr分级 ,1~4级分别为 54、73、198、6 1例。2 手术步… 相似文献
8.
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是伴随着对基底节环路的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其治疗机制在于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活跃这样一个假设,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 相似文献
9.
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效果与早期MR检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帕金森病病人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检查 ,观察毁损灶在MR上表现与VIM核射频毁损的预后关系。方法 :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 97次VIM核射频毁损术 ,术后早期 (1~ 7天 )常规行磁共振T1加权和T2 加权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轴位测量毁损靶点的横径。冠状位观察靶点毁损的最低点相对与第三脑室顶的深度与同一层第三脑室高度比值 (深度比值 ) ,及靶点毁损最外缘距中线距离 (最外缘 ) ,并观察毁损灶与内囊关系 ;矢状位或轴位观察靶点毁损最后缘距AC -PC中点的距离 (最后缘 )。通过以上观察与VIM核毁损术后效果进行比较。其中有 9例病人 ,术后 3月至 18月螺旋CT复查 ,通过基底节 2mm一层的扫描 ,可发现毁损灶 ,测量毁损灶大小。结果 :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 97次VIM核射频毁损 ,术后震颤消失率 10 0 % ,肌强直改善率10 0 % ,运动迟缓和运动不能无改善。 97次MR检查创道及丘脑毁损区均未见出血 ,创道仅有轻微水肿 ,仅发现 1例穿刺部位皮层小血肿 ,并导致癫痫大发作。 92例病人随访 1~ 2 6月 (仅有 10例随访少于 6月 ) ,73例 (75 % )病人无复发 :横径平均为 6 .6± 1.86mm ;最外缘平均为 19.2 8± 2 .14mm ;最后缘平均为 9.6 3± 2 .14mm ;深度比值平均为 0 .84± 0 .0 9。 14例 (15 % )病人震颤 相似文献
10.
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0例接受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25例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分别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1周、6个月、2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资料,采用威尔科克森检验(Wilcoxontest),比较不同术后时间点UPDRS运动评分与术前评分的差异。结果 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1周、6个月及2年随访中均能明显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在5年随访时间点上仅DBS治疗组较术前比较仍显示差异性。而且DBS组患者术后左旋多巴服药的剂量较术前减少。核团毁损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DBS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核团毁损术和DBS两者被证实是中晚期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STN—DBS较毁损术更具有独特的可控性、安全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颅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116例应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85例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6个月、1年、3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联合评分量表(UPDRS)的评分,比较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的差异。结果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的随访中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前UPDRS运动评分,在第5年仅DBS组UPDRS运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同时DBS组患者术后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结论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均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DBS疗效更为长久。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的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应用南京麦迪柯科技公司98-3型脑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规划手术系统,螺旋CT薄层扫描解剖定位,对37例PD患者进行苍白球和(或)丘脑多靶点毁损手术,分析术后患者的靶点影像学改变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3~5年,按PD联合评分标准(UPDRS)进行评分,显效24例(64.86%),改善9例(24.32%),无效4例(10.81%)。3年后复发再手术3例(8.1%),3例双侧手术,近期效果满意。并发症:术后3天内对侧肢体先肌痉挛后轻度偏瘫者4例(11.0%),远期出现肢体麻木、语音低、智能减退者4例(10.81%)。CT/MRI复查靶点毁损灶消失3例(8.10%),靶点毁损灶稳定34例(91.89%),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单靶点毁损且毁损灶小复发率高,多靶点毁损远期并发症高,靶点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好,远期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及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长期随访的45例接受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9例接受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临床分析。结果1例DBS病人术后无效,调整电极后效果满意,射频毁损术及DBS术后短期效果均满意,本组显效47例(87%),有效7例(13%),总有效率100%。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开”状态下提高38%,“关”状态下提高49%。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52%,“关”状态下改善率72%。随访结果:射频毁损者复发率为17.8%,DBS者无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及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满意,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微电极记录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DBS具有非破坏性、可双侧同期手术、术后可调节等优点,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仪(CAS-R-2型)进行机器人引导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6年10月间,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机器人引导立体定向单侧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取得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3年、5年的帕金森病国际统一评定量表(uPDRS)的评分,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手术结果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检验,P〈0.05);术后6个月、1年、3年,“开”、“关”期UPDRS评分的改善率明显比术后5年高。结论核团毁损术治疗PD术后疗效肯定,但呈逐渐减退趋势,术后5年的改善率明显降低。机器人系统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方便术者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计算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坐标的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在术后 3~ 7天复查MRI ,T1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1低信号点 ,中间为短T1高信号环 ,最外为长T1低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T2 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2 高信号点 ,中间为短T2 低信号环 ,最外为长T2 高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7例患者术后 1~ 2年复查MRI,毁损灶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 类圆形信号。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的误差小于 1mm。结论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大小与毁损的温度、时间、毁损针的直径和长度成正比 ,晚期MRI随访提示如果靶点位置正确 ,毁损灶大小在 5 .0mm× 5 .2mm× 8.1mm左右 ,则能产生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微电极引导下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对 2 32例次帕金森病行双侧 (第二次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 ,其中分期双侧丘脑Vim毁损术 82例 ,苍白球腹后侧核毁损术 10 3例 ,另 4 7例为其他核团。我们对82例行双侧丘脑Vim毁损术患者的疗效、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82例帕金森病患者 ,男 4 5例 ,女37例。第二次丘脑腹外侧核Vim损毁手术时 ,年龄34~ 75岁 ,平均 5 8.6岁。两次手术间隔最短 6个月 ,最长 7年 ,平均 19.6个月 ,其中 1年内 7例 ,2年内 34例 ,3年内 2 5例 ,3~ 5年 9例 ,超过 5年 7例。… 相似文献
19.
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贤彬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2(2):84-85
目的 介绍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57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结果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6.49%。结论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院应用CRW型立体定向系统,射频毁损术治疗96例帕金森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