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厥证的主要证型厥证病因繁多,见症复杂,历代分类颇不一致,有以五脏分的肝厥、肾厥;有以病因分的酒厥、色厥、暑厥、中恶等;伤寒、温病分阴阳寒热,杂病分气、血、痰、食诸厥;本文分类原则一是根据病机分类使之有利于辨证论治,二是合伤寒、温病、杂病诸厥为一体,分为寒、热、气、血、痰、食、蛔、水八类.其中,中恶归于寒厥;痛厥归于寒厥或瘀血;暑厥、酒厥归于热厥;色厥归于血厥;肝厥归于气、寒、热之厥;肾厥归于寒厥、热厥.  相似文献   

3.
厥证是常见的严重病证,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已有记述,如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曾用针灸、药熨、汤剂等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证。《内经·厥论篇》对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后世医家又作了大量的补充论述。考《内经》有暴厥、寒厥、热厥、煎厥、薄厥、大厥、尸厥等;后世又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暑厥、肝厥、实厥、虚厥、秽厥之名。这些名目繁多的厥证,临床上如何区分?它与现代医学之休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厥阴病篇寒厥有三个严重证,一是里寒外热的脏厥证:“大汗出,大下利,热不去,内拘急,四肢厥逆”(综合353、354条,按赵刊宋本,下同),一是阴阳胜复过程中阴胜阳负的寒厥证:“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寒多热少,阳气退,其病为进”(342条);一是热出以暴,阳回无根证:“恐暴热来出而复去”(332条)。以上三证,仲师仅在大汗出大下利而厥逆者两条,设四逆汤为主治之方,岂非引而不发,确如也,欲后人独立思考之意欤! “厥阴病,大汗出,大下利,热不去,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理、证治几方面,对《伤寒论》的寒厥、热厥、气厥、痰厥、脏厥、蛔厥以及寒热错杂厥进行扼要阐述,同时对有关类似证进行鉴别。《伤寒论》之厥证不同于内科疾病中猝然昏倒而多能苏醒的"厥证"。  相似文献   

7.
温病中的厥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阳厥"、"热厥"的范围,是外感性疾病致厥的一种.温病在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常常伴有昏迷、呃逆、痉、瘈等症状.就其病机而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发热.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厥热胜复的认识不一 ,有为寒厥的一个特殊证候类型 ;有为热厥的表现 ;有为厥阴病的主证 ;有为厥阴病阴阳消长 ,邪正进退的病机概括。结合《伤寒论》本意及临床实践来看 ,对厥阴病厥热胜复不应该局限在病证上的认识 ,应该是在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方面探讨。厥热胜复不是某种具体病证 ,而是厥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临证不可忽视。当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厥热胜复时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救治。至于治疗 ,《伤寒论》有关厥热胜复的论述未提出具体方药 ,实则提示了临证应依病情随证救逆。  相似文献   

9.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10.
休克是西医名称,可见于多种疾病,它属于中医的厥证范围。其临床表现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面色苍白、自汗淋漓、手足厥冷为主证.感染性休克,属于中医的热厥或寒厥。热厥治宜清热泻火,方用水牛角30克,生地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对厥证有较详细的论述,后世医家对《伤寒论》厥证主要从寒厥、热厥的角度讨论,从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论述了阳气在厥证中的重要地位,概括厥证的病机主要为阳虚、阳郁两类,并从具体的治法中体现了温补阳气和发越郁阳的治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趺阳脉鉴别《伤寒杂病论》中的寒厥与热厥。方法:通过探取趺阳脉,可以有效的诊断胃部疾病,预测胃气的存亡,而热厥为足阳明胃经实热的表现,在趺阳脉上也有相应的体现,寒厥则无,因此,此方法可以鉴别二者。结果:当患者厥冷欲脱时,趺阳脉诊断为数脉、实脉时,则可诊断为热厥,从而快速的区别寒厥。结论:趺阳脉可以鉴别寒厥与热厥。  相似文献   

13.
论厥与厥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厥的释名,厥证的命名,分类,厥证与中风,痫证,痉证的鉴别,厥证的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同时对厥和厥证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规范研究,以便对临床证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热厥”是常见的儿科病证之一,《素问》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从阴阳偏盛偏衰提出寒厥手足寒,热厥手足热的观点。而后世所说的寒厥、热厥从症状上来说皆为手足寒,从病理上则是内寒或内热所致。对于由热性病所致的热厥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附篇》中说:“伤寒从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  相似文献   

15.
厥证是指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移时即醒,甚则一厥不复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急危重症,相当于西医之休克。关于厥证的分类,你可能听说过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17.
厥阴病以厥证为主,它的病理特点是邪实,与现代医学感染性休克属同一范畴,性质上有寒化与热化的两种转归,治疗上强调“厥应下之”,根据不同病邪进行祛邪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手足发凉归属于"肢厥"范畴,《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实证的"厥证"有寒热之分,寒证乃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所致,热证系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阳气  相似文献   

19.
厥证是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所引起的病证。该病以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关于四肢逆冷之厥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趾)而于膝……”。又如《伤寒明理论》说:“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干四逆也”。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笔者临床遇此证,采用针灸疗法以涌泉穴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其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田英 《海南医学》2004,15(12):152-152
病例一刘××,女,35岁,门诊病人,2002年11月26日初诊。每年寒冷季节双手厥冷、疼痛、紫绀,已经3年。自1999年以入冬以来,每因寒冷即手足厥冷,手腕以下紫绀、麻木疼痛,以热水温手或烤火可缓解,严寒则频发加重,转暖则发作减少,逐年症状加重,某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经现代医学治疗略有缓解。近两年冬季,发作甚频,寒袭即发,畏寒、四肢厥冷,双手腕以下对称性紫绀,触之冰冷,自诉指端麻木、疼痛,手指不可屈伸,舌淡苔白,脉弦弱。辨为血虚寒厥证论治,予以当归四逆汤七剂,嘱温服。七日后诉上方效微,查脉证同前,改辨为阳虚型寒厥证,将当归四逆汤化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