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该院铜绿假单胞菌(Pae)金属酶的产生及其相关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Pae金属酶初筛、确证试验,并检测4种金属酶基因.结果 产金属酶菌株初筛阳性率为53.5%,用头孢他啶(CAZ)/乙二胺四乙酸(EDTA)、CAZ/2-巯基丙酸(2-MPA)、亚胺培南(IMP)/EDTA、IMP/2-MP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95%、15.12%、17.44%、18.60%.PCR扩增结果仅IMP-1出现阳性,阳性率达16.28%,其余3种金属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不同方法对金属酶检测结果不尽相同;携带IMP-1金属酶基因是该院Pae耐碳青霉烯类等多种药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携带的金属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锐  李力 《医学综述》2007,13(4):294-297
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近年来该菌的多重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尤其是在该菌中发现整合子可以携带很多耐药基因如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携带的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IMP、VIM、SPM和GIM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用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对两年中分离的238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用K-B法对13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共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71株,检出率2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谱扩大,全部为多重耐药菌.结论细菌一旦获得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能力,不但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而且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合理、谨慎使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以及产金属酶情况。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采用IPM+EDTA与CAZ+EDTA抑菌环直径之差大于或等于5mm,判断是否产金属酶。结果 35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86株对IPM耐药,有155株对CAZ耐药,有82株同时对CAZ与IPM耐药,从中共检测出16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对大多数抗生素形成耐药。结论 金属酶对氨曲南和多粘菌素B稳定,可作为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治疗的首选,并密切监视产金属酶菌株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整合子与金属酶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整合子与金属酶的出现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更趋复杂,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威胁。笔者就整合子的分类、基本结构、基因盒的捕获和在耐药基因传播中的作用,以及获得性金属酶的出现和其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β-内酰胺酶基因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两家医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设计合成β-内酰胺酶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 2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亚胺培南32.17%,美罗培南34.78%,头孢他啶24.35%、头孢吡肟35.65%、庆大霉素51.30%、阿米卡星35.65%、环丙沙星32.17%、左旋氧氟沙星37.39%、氨曲南48.70%、哌拉西林35.65%、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2.17%,多重耐药菌占34.78%(80/230);8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PER-1引物扩增阳性25株(31.25%),PSE-1阳性24株(30%),TEM-1阳性12株(15%),OXA-10阳性8株(10%),OXA-1阳性2株(2.5%),另各有2株分别扩出VIM-2和IMP-9基因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PER-1、PSE-1、TEM-1和OXA-10为主。  相似文献   

7.
曾新建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42-4143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障碍等天然耐药机制之外,整合子介导的多重耐药基因也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整合子的结构与分类、基因盒的种类与表达以及与铜绿假单胞多重耐药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流行现状及其编码基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法对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进行确证并用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结果 38例表型确证实验阳性,36例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占23.1%.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多携带有产金属酶的编码基因,且携带有产金属酶编码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9.
周星 《当代医学》2016,(13):149-150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抽取铜绿假单胞菌株123株,对其展开体外药敏试验,对耐药率进行统计,而后对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对比分析β-内酰胺酶阳性与阴性菌株的耐药率.结果 经统计发现,本组12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中,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26株,阳性率为21.14%;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100.00%、73.08%、26.92%、69.23%、76.92%、100.00%、80.77%、100.00%,均明显高于金属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的30.93%、63.92%、10.31%、8.25%、1.03%、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存在明显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为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及时展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意义重大,能够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携带Ⅰ类整合予及其基因盒的情况.方法 收集铜绿假单胞菌68临床株,进行金属酶IMP-1、VIM基因的PCR检测,选取阳性株再作第Ⅰ类整合酶基因的PCR检测,然后选取整合酶基因阳性株进行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PCR检测.结果 PCR检测出6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的1株同时含有IMP-1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55株含有VIM基因,其中26株含有Ⅰ类整合酶基因,在这26株中只有18株含有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根据电泳条带可分为5种类别.结论 首次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产IMP-1并同时带有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在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中分布广泛,基因盒携带率为69.2%,对细菌的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金属酶与其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分离7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酶、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酶,并选用7种广谱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结果: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分别为35.7%和7.14%。AmpC酶阳性菌株对头孢他啶(CAZ),头孢他啶/棒酸(CD02),头孢噻肟(CTX),头孢噻肟/棒酸(CD03),氧氟沙星(OFX),阿米卡星(AK)表现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IPM),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敏感;金属酶阳性菌株仅对阿米卡星(AK)敏感,对其余抗生素表现高度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较高,两种酶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携带的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基因类型及其耐药情况。方法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43株临床分离的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BLs相关基因(IMP-1、VIM、SIM、SPM)。结果 43株PA中检测出MBLs基因阳性30株,阳性率达69.8%。其中VIM阳性14株,占32.6%;IMP-1阳性2株,占4.7%;SPM阳性4株,占9.3%;SIM阳性20株,占46.5%。结论 PA多携带MBLs基因,以VIM、SIM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流行情况,以及产酶菌的耐药谱,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筛选出来自广州4家三甲医院2005~2007年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MIC值,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GIM-1和SPM-1共4种基因型.结果 144株受试菌中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26株,其中扩增IMP型阳性25株,VIM型阳性1株.未检测出GIM-1和SPM-1型金属酶.产金属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且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P<0.001).结论 本地区中分离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以IMP型为主,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且呈水平传播趋势,应加强对产酶株的临床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院2010年1-12月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从2010年1-12月老年住院患者的痰液、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102株铜绿假单胞菌,统计其样本来源、科室分布、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检出的10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58株来自呼吸内科,占56.86%;其次为神经外科,占13.73%,比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是多粘菌素(100%)、亚胺培南(82.3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4.5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为非发酵菌中的假单胞菌属,很容易造成机会性感染,临床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过快增长,同时应不断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MIC,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药物的MIC值均较高,最高的是特治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MIC90达到256μg/ml,其次为舒谱深(头孢哌酮/舒巴坦)达128μg/ml,泰能即亚胺培南达32μg/ml,最低的是美罗培南和帕珠沙星,分别达16μg/ml。PCR检测67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有21株产酶,产酶率为27·3%。产酶株与不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产ESBL酶并不是其主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为了解PA医院感染及耐药现状,我们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临床分离检出的106株PA,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耐药特点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和探讨该耐药菌的防治方法。方法:临床分离的106株铜绿假单胞菌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酶表型,PCR法扩增金属酶基因。结果:2007~2009年共分离出10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9%、39.6%、79.2%、56.6%、57.5%、41.5%、25.5%。结论:携带AmpC金属酶基因是本院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等多种药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noas aeruginosa,PA)感染呈上升趋势,尤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晚期和颅脑等重度创伤行机械通气后的病人,常在痰培养时发现PA感染。在所有院内感染致病菌中,PA已列入首位。为了解PA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本文参阅近年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丁洪彬 《吉林医学》2010,(34):6280-6281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2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吡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美洛培南。结论:根据体外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加强机体自身免疫力,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导致世界性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1].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类型的抗生素耐药,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质粒不仅可以在同种细菌中传播,而且可以在异种细菌中引起耐药传播,使临床治疗更为复杂.我们对本院住院病人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