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继荣 《吉林医学》2013,(27):5555-555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滤过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长垣县人民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0例共86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42眼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41例44眼则给予复合式手术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手术成功率、浅前房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1 a平均眼压为(22.83±3.93)mm Hg,观察组为(16.75±3.49)mm Hg,观察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64.29%(27/42),观察组为86.38%(38/44),观察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23.81%(10/42),而观察组为6.82%(3/44),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复合式手术具有更好的疗效、更低的浅前房发生率以及更正常稳定的眼压。  相似文献   

3.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汤晓东 《医学综述》2014,20(17):3260-3262
目的评价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辽河油田总医院诊治的青光眼患者116例(128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患者分别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眼压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的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7.81%和2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及手术后1个月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显著地低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t=4.638,6.731,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显著地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地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χ2=9.412,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其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功能性滤泡形成和远期手术成功率方面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70只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以及眼压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眼压下降更为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帮助患者恢复眼压,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间64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病历号将患者分为两组,单数为实验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眼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有1例黄斑水肿、1例低眼压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史静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42-14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5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粱切除术对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50只眼)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眼压低和浅前房等并发症有所减少,临床效果较好。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较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张丽萍  王芳 《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84例(92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0.
黄燕然 《当代医学》2013,(21):82-83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23眼)。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不变5例,视力提高17例,视力下降1例,视力提高率73.91%;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不变7例,视力提高12例,视力下降4例,视力提高率52.17%。观察组手术前眼压为(28.12±3.12)mmHg,手术后眼压为(15.32±2.12)mmHg;对照组手术前眼压为(27.98±3.87)mmHg,手术后眼压为(18.31±2.46)mmHg。手术后观察组出现浅前房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5%;对照组出现浅前房2例,脉络膜脱离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04%。观察组视野改善21例,视野改善率为91.30%;对照组视野改善18例,视野改善率为78.26%。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上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患者的视力、眼压恢复、视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68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抽签法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方法(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对比以及分析。结果经过一年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都比对照组的患者要显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好,因而,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对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调整缝线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5.42±3.69)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4.08±3.19)mmHg,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仅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70眼闭角型青光眼分成两组,按时间顺序先行的34眼术中用MMC的小梁切除术和后行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6眼为两组.分析两组间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成形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d的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观察组术后第5d浅前房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P<0.05);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88.89%,对照组85.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观察组21mmHg以下者32眼,控制率88.89%,对照组29眼,控制率为85.2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两种小梁手术构建评价及降眼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的降眼压效果及两种手术术中和术后早期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共观察 5 1例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6 9只眼 ) ,其中 2 8例 (36只眼 )为在我科开展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前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患者 ,另 2 3例 (33只眼 )为接受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患者 ,均为连续病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术前眼压、术前用药种类、术前视力及术前术后眼压、视力的变化幅度 ,两组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年龄、术前眼压、术前用药种类、术前视力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 ,小梁切除组术后平均眼压为 12 .89± 4 .0 6mmHg ,NPTS组术后平均眼压为 12 .91± 3.87mmHg ,两组的术前术后眼压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t=7.5 5 6 ,5 .86 7,均P <0 .0 0 1)。术前术后眼压下降的幅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Z =- 1.395 ,P >0 .0 5 )。小粱切除术组有 2只眼术中有较多量前房出血。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有 3只眼术中发现小梁网处有小的穿孔 ,但无虹膜膨出。小梁切除组的术后视力下降幅度大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 ,差异有显著性 (Z =- 2 .797,P <0 .0 5 )。小梁切除术组出现滤过泡渗漏的较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多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4 )。小梁切除组有 11只眼术后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青光眼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总结利用角膜缘的解剖关系,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47例64眼。结果改良小梁切除发生并发症7.81%,而对照组18.75%,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x ̄2=3.98)。笔者介绍了手术的体会和要点,并认为改良小梁切除术对降低青光眼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36例41眼晚期青光眼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和术中并发症.结果 33眼(81%)达到1级麻醉效果,5眼(12%)达到2级麻醉效果,共有38眼(93%)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常规麻醉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3眼(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切口和常规切口超声乳化分别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82例(87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41例,43眼)和观察组(41例,44眼),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散光程度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确切,视力改善明显,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选取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各40例作为分析对象。常规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和常规小梁切除术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Ⅰ级和Ⅱ级浅前房明显较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后滤过泡形成情况和眼压控制情况效果较优(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浅前房和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情况,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眼压,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振才  高文红  戴岚  卞宝玉  胡海涛 《河北医学》2008,14(11):1279-1281
目的:观察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0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其中22眼为闭角型青光眼、18眼为开角型青光眼,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并在巩膜瓣下植入双层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等情况,进行了术前术后对比,并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前术后眼压对比,术后眼压均有降低,视野及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随访期间视力、眼压、视野维持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使滤过通道保持畅通,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茜  刘伟 《疑难病杂志》2012,11(10):769-77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不同类型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90例(98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6例(50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44例(4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5~12个月,中位数8个月。观测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1)2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术后1周、6个月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3)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86.00%)高于对照组(64.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术后出现浅前房观察组较对照组多(30.00%vs 10.41%,P<0.05),前房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在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术后控制眼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