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六经病辨证论治方法与临证意义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辨证论治《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思想,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六经病的辨证方法大经辨证为《伤寒论》的独特辨证体系,它以六经所属...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起源于《内经》六经分证,六经辨证是对伤寒某经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力量对比、病机、病势、预后的高度概括,伤寒六经实质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手足十二经脉和所连属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言。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一部经典巨著,它以六经辩证与(八纲)紧密结合的方法奠定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长期实践中更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我们临床所遵循。现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认识提出如下浅见。1《伤寒论)六经的含义(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把错综复杂的证候群用六经归纳起来,以六经论治为理论体系,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是包含了(内经)的六经概念并以此为发展的源流。所以(伤寒论)中六经既有脏腑经络的定位概念,…  相似文献   

4.
六经辨证思维方法初探李国鼎(南京中医学院210029)主题词《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这个喻为《伤寒论》“第一重要”、“第一难解”的问题,时至今日究竟应该怎样解释?能不能借助现代科学思想方法重新加以认识?这是伤寒学科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六经辩证,原...  相似文献   

5.
从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渊源、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及其从化规律等方面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认为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贯穿到伤寒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有望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一条新思路,从而指导《伤寒论》的现代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创新、完善了《黄帝内经》六经理论,并创造出与《黄帝内经》不同的六经辨证法则。关于六经辨证的理论溯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六经辨证源于《素问·热论》《灵枢·经脉》,一说六经辨证源于《伊尹汤液》。六经辨证理论传承至今,经历了宋代的启蒙期、清初期的崛起期、清中后期的坚守期、近代的复兴期、现代的发展期。六经辨证的传承是多方面的综合体,只有认清其源流与传承,才能抓住六经辨证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纠正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纲领的传统误区;并就寒温统一的问题谈了个人的意见,即以卫气营血辨证统领外感病辨证论治,以创立新的中医外感病学;最后讨论了六经辨证的本质、特色及其定位问题,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维最接近中医学的本质,最能体现中医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伤寒病与六经辨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六经辨证是适用于多种外感热病还是伤寒病?六经辨证是否同时既适用于伤寒病又适用于杂病?涉及到如何看待《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通过对《伤寒论》一书性质的探讨,认为《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方法及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只适用于狭义上的伤寒病。  相似文献   

9.
仲景的阴阳理论与《内经》一脉相承。《内经》本义:只以部位和出入言阴阳,寒热虚实是阴阳出入的结果。本文从阴阳出入的角度解读六经证治体系,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是阴阳出入的六种病理状态。运用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是《伤寒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结合《伤寒论》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 :定因分析、定性分析、定时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等六个因素 ,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六经病的各个方面 ,此即《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既可运用于外感病 ,又可运用于杂病的辨证体系 ,是包括了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这就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六经理论是以张仲景《伤寒论》理论体系中提出的三阳三阴经为基础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本文在分析六经皆有表证的基础上,阐述了六经表证的含义,对六经表证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进行规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2.
针灸理论体系的研究离不开核心概念术语的研究。通过对马王堆房中养生文献与《内经》针灸理论的对比研究,发现《内经》针灸理论在建构过程中采纳了房中养生理论的“气至”概念,这是房中活动与针刺实践在感觉描述、实际操作术式方面的相似性所决定的。此外,虽然《内经》中建立了气在经脉系统中循环运行的理论模式,但房中养生理论中气向下运行的思想在《内经》某些关于病理与临床治疗的论述中依然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和推广仲景治疗痰饮病的法则。方法 对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类、释疑等整理,寻找其共性和个性,研究其辨证思路。结果 治疗痰饮病的“温”“和”法则 ,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温”要不刚不燥,“和”有标本缓急、因人而宜等含义。结论 掌握了“温”“和”的治疗原则,就能有效地治疗痰饮病症。  相似文献   

14.
程传浩 《中医学报》2022,37(1):59-63
通过对易水学派、黄元御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分析,把握中医学中"五行-六气"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建立以"五行-六气"为核心的生理、病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应的方阵图解方式。"五行-六气"理论具有模型思维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可以依据"五行-六气"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构建方阵图解模型,用以分析相应方剂的配伍。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言气彰物"带出气与物的对举关系,反映了以气为本的认识论和无形之气对有形之物的感应性关系。言气彰物也是中医主要的方法论,通过对宇宙气理的认识,来把握人体生命法则和药物性味功能。言气彰物不但是中医重要的认识方法论和思想理念,更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新的自然观和哲学观,因为其基本能阐释宇宙演变的规律和物质之间的本末关系,并且其横向取象比类方法能补充逻辑线性思维的科学认知不足,为探讨事物变化规律和性质提供另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从气概念着手分析,以古人对中药药性功效的认知方法作例证,及以言气彰物对中医理论的塑造举隅,论述言气彰物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章楠所著《医门棒喝》中的温病学思想,分析其辨治温病的思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医门棒喝》及有关章氏温病证治思想的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区分,温病、瘟疫的辨别,温病的分类以及章氏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章氏的温病思想及辨治特色.[结果]章氏对温病方论见解独特...  相似文献   

17.
经络的内涵与神经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经络”两字的字源学含义也具有神经系功能。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宗海的《血证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血证专著,对血证机理及血证临床诊治论述详细全面,条理清晰。其学术思想根植于中医经典,他认为血证渊源出经方,用经方独重小柴胡汤,学经典重义不重形并且善于药物的加减化裁,补血证临床诊疗之空缺。唐氏特别善用前人经典处方,尤其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其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贯穿于血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用经方的经验。其方配伍精当,变通化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结合古典文献研究,从对体表循经按压产生的经络反应,腧穴反应,切脉诊反应,切脉诊络、切脉诊络,辨证归纳,辨位归经几个方面论述了经络学说与中医临床诊断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各科的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