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浮肩损伤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12例浮肩损伤的病例,其中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9例,合并同侧肩锁关节脱位3例,均采用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锁骨、肩胛颈均采用AO重建钢板,肩锁关节脱位采用AO锁骨钩钢板固定。全部病例均先切开复位锁骨或肩锁关节,对其实施内固定后切开复位肩胛颈骨折。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8~24个月。其中按Herscovici的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浮肩损伤早期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对肩关节恢复理想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浮肩损伤的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浮肩损伤的分类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1995年 5月~ 2 0 0 3年 2月共收治的 14例浮肩损伤病例 ,将浮肩损伤分为 3型。A型 :同侧肩胛颈骨折 锁骨干骨折 ;B型 :同侧肩胛颈骨折 锁骨外侧端骨折 ;C型 :同侧肩胛颈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本组A型 9例 ,B型 3例 ,C型 2例。本组非手术治疗 6例。手术治疗 8例 ,其中A型损伤 4例 ,B型损伤 3例 ,C型损伤 1例。均只手术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采用AO重建钢板 3例 ,AO锁骨钩钢板 3例 ,克氏针 2例。结果 :14例均得到随访 ,时间 6~ 3 6个月 ,平均 18个月 ,肩关节功能根据Herscovici标准进行评定。本组非手术 6例 ,优 1例 ,良 5例。手术 8例 ,优 3例 ,良 4例 ,可 1例。结论 :对于浮肩损伤进行分类 ,有利于浮肩损伤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 ,手术中仅牢固固定锁骨可达到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稳定。  相似文献   

3.
浮肩损伤的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52例浮肩损伤患者行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治疗37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Herscovic i功能评估方法;影像学检查主要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盂极角(GPA)。结果48例获8个月~16年随访。非手术组:随访13例,优2例,良3例,可2例,差6例;7例GPA>20°,6例GPA<20°。手术组:随访35例,其中单纯锁骨或肩锁关节固定26例:优16例,良3例,可5例,差2例;20例GPA>20°,6例GPA<20°。肩胛颈、锁骨联合手术9例:优4例,良2例,可2例,差1例;8例GPA>20°,1例GPA<20°。结论浮肩损伤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且多数病例可采取单纯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的手术方案,但对于锁骨骨折合并同侧严重移位的肩胛颈骨折宜采用联合手术治疗,以重建肩关节稳定,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漂浮肩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2006--2010年间手术治疗的16例漂浮肩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68岁,平均32.6岁。车祸伤14例,坠落伤2例。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肩关节功能,其中A型(锁骨干+同侧肩胛颈骨折)9例,B型(锁骨远端+同侧肩胛颈骨折)5例,C型2例(肩锁关节脱位+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与肩胛骨腋缘同时固定7例,其中合并盂缘骨折用可吸收螺丝钉固定1例,锁骨、肩胛骨腋缘与肩胛体同时固定5例,锁骨、肩胛岗、肩胛腋缘同时固定2例,锁骨与肩胛骨腋缘固定同时行喙肩韧带修补、双固定钉固定2例。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骨折或脱位复位良好,所有骨折在6~8个月愈合,无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优6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7.5%。无创伤性关节炎、肩峰撞击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漂浮肩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顺序和内固定方法。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能够明显缓解肩关节疼痛,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减少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例浮肩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浮肩损伤是指同侧的锁骨和肩胛颈同时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结构破坏,从而导致肩关节无力,骨折不稳定,关节漂浮.本院自2001年8月~2004年8月共收治浮肩损伤6例,采用锁骨、肩胛骨重建钢板固定,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4例浮肩损伤的病例,年龄20-51岁;其中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12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2例。对于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干骨折者,采用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对于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远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者,采用切开复位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全部病例均先复位和固定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结果按照Herscovici的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病例优7例,良5例,可2例。结论浮肩损伤采用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可恢复肩关节的动力平衡及稳定性,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建良  张龙君  叶峰  郑晓东  许勇  朱少兵 《中国骨伤》2011,24(12):1039-1042
目的:探讨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该类损伤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8岁。分4类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4例,分别用重建钢板固定;喙突骨折或喙锁韧带断裂加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2例,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固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喙突骨折;肩峰基底部加肩胛盂加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损伤3例,肩峰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钩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肩峰加肩锁关节加锁骨外侧1/3骨折2例,肩峰用小斜"T"形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1/3骨折用锁骨钩钢板固定。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1例中9例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2个月。所有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效和骨折不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6个月,肩关节外形正常,双肩对称,无肩关节短缩、下垂、内收内旋等严重肩下垂畸形。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本组评分为69~100分,平均89.7分,其中疼痛评分10~15分,日常活动评分14~20分,肌力评分15~25分,活动范围评分34~40分。结论: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需手术分型治疗恢复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浮肩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19例浮肩损伤,其中肩胛骨解剖颈骨折1例,外科颈骨折10例,横形骨折3例,混合型肩胛颈骨折5例.锁骨干骨折11例,锁骨远端骨折4例,肩锁关节Ⅲ度以上脱位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合并损伤,本组均采用锁骨上缘切口及Judet入路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19例随访4~55个月,平均15.2个月.根据Herscovici的疗效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患者肩关节的功能评分为4~16分,平均13.4分.结论 FSI使维持肩关节的稳定结构破坏,非手术治疗常难以恢复移动FSI的序列关系,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分型,为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2年7月至2009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30例不稳定性浮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锁骨部位损伤者中,锁骨干中段骨折23例,肩锁关节脱位7例;肩胛骨部位损伤者中,肩胛骨解剖颈骨折5例,外科颈骨折16例,外科颈骨折伴肩胛冈骨折9例。手术治疗单纯锁骨固定6例,锁骨与肩胛骨腋缘同时固定16例,同时锁骨、肩胛冈、肩胛骨腋缘固定8例。结果术后随访6-57个月,平均19.5个月。肩胛颈骨折在目标区上均获解剖复位。按照Herseovici的疗效标准,优20例(66.7%),良4例(13.3%),可4例(13.3%),差2例(6.7%),优良率为80.0%。结论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浮肩损伤便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手术治疗需根据浮肩损伤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人路和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根据上肩部悬吊带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的稳定性来选择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治疗方法 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34例FSI患者.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24~67)岁.根据SSSC的稳定性,结合肩胛颈骨折的Miller分型来选择具体手术治疗方案.分别采取了固定锁骨骨折、锁骨肩峰端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固定肩胛颈骨折或二者同时固定的方式,并对8例患者利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喙锁韧带,13例患者直接缝合修复肩锁韧带及关节囊,3例合并肩峰骨折者行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12~72)个月,Herscovici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功能,优21例(61.8%),良9例(26.5%),可3例(8.8%),差1例(2.9%).肩关节主动外展或屈曲范围>120°者24例,90°~120°者8例,<90°者2例.术后遗留肩关节僵硬5例,肩关节疼痛6例.结论 FSI患者SSSC组成部分的损伤及其稳定性的正确评估,对于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而FSI患者SSSC稳定性的重建与否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浮肩损伤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ies,FSI)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36例FSI的临床资料,其中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31例、肩锁关节脱位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合并损伤,其中肋骨骨折、血气胸和(或)肺挫伤占88.9%.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43 d,平均9.6 d.术中首先复位固定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然后采用改良Judet后方入路处理肩胛颈骨折.肩胛颈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行一期内固定33例,术中仅固定锁骨骨折3例.结果术后随访6~69个月,平均19.7个月.肩胛颈骨折在目标区上均获解剖复位.根据Constant和Murley的疗效标准,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100分,平均81.3分,中位数为93%.按照Herscovici的疗效标准,优25例(69.4%),良6例(16.7%),可4例(11.1%),差1例(2.8%),疗效优良率为86.1%.术后复发血气胸1例,肩关节外展受限、肩峰下间隙疼痛3例,迟发性肩胛上神经损伤1例,肩关节不稳定继发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FSI使肩胛颈的解剖结构及其上方悬吊装置受到双重破坏,非手术治疗难以纠正不稳定型FSI的三维移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浮肩损伤手术治疗的内固定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浮肩损伤的适应证、复位顺序、内固定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浮肩损伤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31.6(18~62)岁;肩胛颈骨折合并锁骨骨折18例,肩胛颈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1例.全部采用内固定治疗.取浮动侧卧位,先将患者体位向后浮动,变为侧仰卧位,复位固定锁骨后,X线透视检查锁骨及肩胛骨,如果此时肩胛骨也已复位,可以考虑仅固定锁骨即可而不必再内固定肩胛骨.如果肩胛骨未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则将体位向前旋转变为侧俯卧位,取后路复位并固定肩胛颁,若存在肩胛骨等其他部位的肩胛骨骨折,应考虑同时复位固定.如果锁骨骨折无明显移位,则仅采用后入路复位固定肩胛骨.本组中肩胛骨与锁骨同时固定13例,单纯肩胛骨同定2例,单纯锁骨固定3例,1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者采用张力带固定并行韧带修复.结果 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6个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8(8~16)周.肩关节功能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牢为88.2%.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浮肩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应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复位顺序与固定方法.浮肩损伤大多须将两处骨折同时固定,以便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时先复位固定锁骨后复位固定肩胛骨有利于手术完成,减小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3例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左侧8例,右侧5例.单纯肩胛颈解剖颈骨折8例,肩胛颈骨折同时合并肩关节悬吊复合体损伤5例.手术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于因下肌与小测肌间隙进入,沿肩胛骨外缘到肩胛颈后方,复位固定肩胛颈骨折,同时固定合并的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及肩峰骨折.本组12例周定肩胛颈骨折的患者术前关节孟均向上倾斜,平均22.7°.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方法评价疗效.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5.1个月(10~90个月)随访.Constant-Mud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81.2分(40~98分),平均前屈上举147.7°;优6例,良3例,可2例,差2例.术后12例固定肩胛颈骨折患者关节面向上倾斜平均为5.0°. 结论肩胛颈骨折的移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复位固定移位的肩胛颈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肩胛颈骨折并同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时机是否会对肩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骨显微修复外科手术治疗的肩胛颈骨折并同侧锁骨骨折患者,根据收伤后手术时机是否超过10 d分为2组。采用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1年后肩关节活动功能情况、Herscovici功能评分,及肩关节并发症情况。 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早期手术组17例、延期手术组11例。2组患者手术1年后肩关节活动功能分级(Z =-1.715)、Herscovici功能评分(t =-1.286)基本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早期手术组肩关节出现外展受限1例,延期手术组肩关节外展受限2例、关节炎1例。 结论采用单纯锁骨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并同侧锁骨骨折,早期或延期手术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A scapular neck fracture is considered unstable if i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psilateral clavicular fracture or an acromioclavicular (AC) joint dislocation. Current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tabilization of a disrupted shoulder girdle must be achieved throug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clavicular fracture or by reduction of the AC joint, without addressing the scapular neck. However, if the displaced glenoid neck is not simultaneously reduced, malalignment of the glenoid neck may persist.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ssociated shoulder girdle injury on glenoid displace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glenoid malalignment on clinical outcome. Nineteen patients with scapular neck fractures were reviewed clinically and radiologically at a mean of 8 years (range 2–21 years) after injury. None of them has developed nonunion of the scapular neck, and only one showed radiological signs of mild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The glenopolar angle (GPA), which assesses the rotational malalignment of the glenoid about an anteroposterior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capular plane on plain X-rays was measured less than 20° in six patients. Three of them had sustained an associated clavicular fracture or AC joint dislocation. The other 3 patients had permanent severe malalignment of the glenoid neck in the absence of an associated shoulder girdle injury. Five patients with GPA less than 20° complained of moderate or severe pain, whereas of the 13 patients with mild or no glenoid rotational displacement or medial displacement alone, 11 patients had no or mild pain, and only 2 had moderate or severe pain (P = 0.0095). Five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reduce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4 of them had severe glenoid rotational displacement (P = 0.0173). Loss of motion was found in only 2 patients, and both had a severely displaced glenoid neck (P = 0.088). In conclusion, severe displacement of the glenoid neck may occur with or without associated fracture of the clavicle or dislocation of the AC joint and can be identified as a GPA less than 20°. Scapular neck fractures with such malalignment have a less favorable long-term outcome compared with otherwise comparable cases with absence of glenoid malalignment as measured with the glenopolar angle. Received: 16 February 20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浮肩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浮肩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2~45岁,平均31.7岁。术前X线及二三维CT提示11例为同侧锁骨骨折并肩胛颈骨折,1例为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肩锁关节脱位。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并采用Herscvici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无感染、钢板及螺钉松动和断裂发生。根据Herscvici等功能评价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外科治疗重建浮肩患者肩关节及周边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可以缩短肩关节制动及固定时间,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并发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外展受限的原因。方法将60例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锁骨钩钢板外侧钩的安置采用两种不同方式:A组(30例)患者术中仅显露锁骨骨折断端及肩锁关节,不显露肩峰,锁骨钩钢板外侧钩于肩锁关节后方盲插入肩峰下进行固定;B组(30例)患者同时显露肩峰,将锁骨钩钢板外侧钩紧贴肩峰于骨膜下插入进行固定,以减少钢板钩部与肩峰之间软组织嵌入。对两组术后出现患侧肩关节疼痛不适及外展受限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5例失访。肩关节疼痛及外展轻度受限B组28例中出现3例,发生率为10.7%;A组27例中出现9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充分显露肩峰,紧贴肩峰插入锁骨钩钢板外侧钩,使外侧钩部与肩峰紧密贴合,可减少其间软组织嵌入和肩峰与钢板钩部撞击,从而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及外展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改良后侧入路应用重建锁定接骨板固定肩胛骨体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9年11月应用锁定重建接骨板治疗复杂性肩胛骨骨折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6~64岁,平均36岁;伤后就诊时间0.5h~11d,平均3d。其中合并同侧锁骨骨折9例,肩锁关节脱位2例,多发肋骨骨折16例,肱骨干骨折1例,胸腔积液、肺不张、肺挫伤等5例。术后随访肩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35个月,平均19个月。按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7例,可2例。结论:经改良后侧入路利用锁定重建接骨板治疗复杂性肩胛骨体部骨折具有创伤小、暴露清楚、固定坚强可靠、可早期行关节功能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