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 1997年 10月至 1998年 10月 ,采用颈椎关节突螺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8例 ,效果良好。临床资料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30~ 5 3岁 ,平均 41 5岁 ,均为外伤。颈椎骨折并脱位 6例 ,单纯脱位 2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A级 3例 ,C级 3例 ,D级 2例。内固定节段 :C4~C62例 ,C5~C6 4例 ,C6~C72例。手术方法 采用普通钢板 ,根据患者关节突进钉点的不同选择相适应的孔间距与长度的钢板 ,并按颈椎生理前凸作成预弯。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 ,手术在牵引下进行。取侧卧位 ,症状体征较重侧在上。以 0 2 5 %~ 0 …  相似文献   

2.
1994年1月~1999年1月我科采用钛钢板经关节突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4例,女2例。年龄20~69岁。坠落伤7例,车祸伤6例,其它伤3例。C3骨折脱位、C4半脱位、C4骨折脱位各1例。C5骨折与关节突交锁各2例,C5骨折脱位4例,C6骨折与半脱位各1例,C6骨折脱位3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颈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4例,C级4例,D级2例。1.2 手术方法 侧卧位,基础加局部浸润麻醉。后正中切口显露C2~C7棘突、椎板及关节突。颅骨牵引下撬拨关节突,用狮牙钳牵引棘…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相关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的进钉点为侧块中点下2mm,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生物力学测试证明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通过四层皮质的固定获得了较侧块螺钉更强的抗拔出力,可作为锚定螺钉运用于钉板或钉棒系统,亦可单独运用于下颈椎后路固定.临床应用及随访证实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安全,可获得满意融合.随着三维影像导航技术的出现,完全有可能采用微创方法经皮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这样将会对传统下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研究尚处于基础探索阶段,需要开展大量严密细致的解剖学研究、影像学评价、安全性评估及临床中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受伤部位:C3损伤2例,C4损伤6例,C3损伤7例,C6损伤5便,C7损伤3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法,A级11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2例,随访时间7个月 ̄4年7个月,平均2年9个月。结果23例中优良6例,显效13例,差4例,有效率82.6%。植骨融合率100%。术中无损伤神经血管、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形态学定位法对12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定位:C3~C6为侧块外上象限的中点,C7位于关节突中垂线接近上关节面的下缘。方向水平面上,椎弓根螺钉向内侧倾斜C3~C5约为400,C6~C7约为350,矢状面上,C3-C4从后下向前上倾斜约100,C6-C7从后上向前下倾斜约100,C5与椎体后侧面垂直。结果置钉48枚,10枚穿破椎弓根,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复位,术后平均随访7.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改善。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创伤性颈椎紊乱的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被安全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7例,7例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后路切除部分小关节突,撬拨复位,植入后路侧块钉棒内固定系统,再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及钢板内固定。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脱位均完全复位,植骨全部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均获得良好的重建和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平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具有容易复位、充分减压、术后即刻稳定的优点,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u型螺钉系统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颈椎U型系统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8例,根据骨折脱位与神经损伤的不同情况进行减压复位、U型螺钉系统固定并行植骨融合.结果 术中顺利,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第2天在颈围保护下坐起.18例均获随访,椎体复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术后3~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11例伴颈髓神经损伤者按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神经根受累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断钉、松动与断棒.结论 颈椎U型螺钉系统是颈椎骨折脱位后路复位固定较为安全、牢固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受伤部位:C_3损伤2例,C_4损伤6例,C_5损伤7例,C_6损伤5例,C_7损伤3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法,A级11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2例。随访时间7个月~4年7个月,平均2年9个月。结果23例中优良6例,显效13例,差4例,有效率82.6%,植骨融合率100%。术中无损伤神经血管、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优点是:在进行后方减压的同时能进行坚强的内固定;适用于伴有后方结构损伤的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运用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骨折脱位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7-47岁,平均38.2岁。下颈椎损伤严重程度SLIC评分6—9分,平均7.5分。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6例,D级2例。18例患者术后均摄颈椎x线片及行CT检查,在CT横断位和矢状位上对螺钉进行安全性评级。定期随访,复查颈椎X线片及CT片了解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以ASIA脊髓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3个月ASIA脊髓损伤分级改善1级8例,2级2例;末次随访改善1级7例,2级4例。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8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2个月恢复;2例出现吞咽不适,经雾化吸入后,3周左右症状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脱出、神经血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导致的“三柱”损伤采用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能恢复颈椎高度及生理曲度,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方法对2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单侧小关节交锁10例,双侧小关交锁16例)行前路复位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损伤。26例均获随访,时间5~6个月。患者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结论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滑脱并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术中只要掌握好复位技巧,能解决脱位和交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颈椎弓根钉手术在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及操作技术.方法 采用Oasys颈后路内固定系 统运用个性化综合置钉法经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20例.每例均结合术前影像学测量结果及术中探查结 果实施个性化置钉.结果 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获得3~12个月随访,患者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影像学复查置钉 准确,无断钉与螺钉松动现象.结论 颈椎弓根钉内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 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及置钉个性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钢丝或椎板夹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 ,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9例 ,随访 4~ 2 1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后 ,损伤节段稳定 ,无须外固定 ,脊髓功能平均提高 1 2级。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 ,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闭合复位结合一期前后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结合一期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结合一期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28例,男16例,女12例。术后随访8~31个月,平均15个月,定期摄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和颈椎稳定性。以Frankel分级作为脊髓恢复情况的判断标准。结果术后检查证实植骨均在3~6个月内融合,颈椎稳定性好,无内固定松动脱出,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结论术前牵引复位,可以使大多数骨折脱位复位,安全有效。一期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可使受伤节段达到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侧位X线片在了解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螺钉钉尖安全位置的作用。方法选用7具尸体颈椎标本,从C3、4~C5、6直视下依次置入经关节螺钉,分别置入螺钉钉尖仅为四层皮质固定(0mm)和超出皮质2、4、6mm各42枚,分别摄标本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将每个椎体分为前Ⅰ、Ⅰ、Ⅱ、Ⅲ和Ⅳ区。逐一记录螺钉钉尖在X线片上相应椎体各区的位置。结果共有87枚螺钉位于前Ⅰ区,其中42枚是当螺钉钉尖为四层皮质固定时(100%);37枚是当钉尖超出下位椎体上关节突侧前方皮质2mm时(88%);8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19%)。共有71枚螺钉位于Ⅰ区,其中5枚是当钉尖超出2mm时(2%);34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80%);32枚是当钉尖超出6mm时(76%)。10枚位于Ⅱ区的螺钉均是当钉尖超出6mm时的投影。没有发现螺钉钉尖位于Ⅲ区和Ⅳ区。不同长度的经关节螺钉钉尖在侧位X线片上的投影位置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价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的螺钉钉尖安全位置方面,侧位X线片有一定意义。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理想长度的钉尖位置应该位于前Ⅰ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较为安全、实用的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方法:随机取7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颈椎标本(C_1~T_2),保留完整的脊柱三柱结构及相关的韧带和椎旁肌,根据影像学测量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模拟颈椎后路手术过程,进行实际的个体化置钉,摄正位、侧位、45°斜位X线片、CT扫描,进行解剖学观察,评价置钉的成败。结果:置钉84枚,失败7枚,失败率为8.3%。结论:个体化经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较安全和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下颈椎椎弓根三维CT测量及个体化置钉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并利用其测量数据辅助行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判断其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6例行三维CT扫描重建,在三维图像上定出椎弓根的轴线,并画出沿皮质骨内外、上下侧缘与轴线的平行线在侧块上的投影,此投影区域即为置钉的进钉点范围。测量此区域与上位颈椎下关节突下缘和侧块外缘的距离,以及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横断面上与正中线的夹角及矢状面与终板的夹角。利用上述测量数据在标本C3~C7椎弓根进行置钉。将置钉后的标本再进行常规CT扫描,判断置钉的准确性。结果利用上述方法,57个椎弓根行置钉术,86%(49个)完全在椎弓根内,14%(8个)穿孔。其中6个穿破横突孔,2例向椎弓根上外侧穿出。置钉准确性高于以往实验研究的结果。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行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的,其准确性高于传统方法,但仍有一定的穿孔率,说明术中探针的手感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从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诊治的14例陈旧性颈椎关节突交锁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3.9个月(1~1O个月).脱位节段:C_(3~4)2例,C_(4~5)例,C_(5~6)例,C_(6~7)例.单侧脱位9例,双侧脱位5例.本组患者均有被误诊、误治的病史.在交锁关节突切除.脱位节段植骨融合的基础上,分别采用4种复位固定方法.术后随访平均2年8个月(6个月~5年3个月),9例患者中有7例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还对该病的诊断要点,误诊误治原因及目前的处理观点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下颈椎单关节脱位损伤的临床观察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下颈椎单关节脱位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8月~2007年8月间收治12例下颈椎(C3~7)单关节脱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行牵引非手术治疗,3例牵引复位后行前路手术,2例行前后路手术,3例牵引复位无效,采取后路侧块钛板固定。结果12例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及运动功能。脊髓损伤和神经根刺激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好转。结论下颈单关节脱位损伤较少见,可依靠其特有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CT进行诊断。应采取早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牵引复位失败者,可行后路切开复位固定,不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对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8具男性新鲜颈椎标本,分别行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测量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植骨时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而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则显著增加。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下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植骨块的应力较单纯植骨时变小。结论: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融合上节段的退变,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故在治疗单纯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时,使用Orion钢板内固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