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VI型按需起搏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感知功能。VVI起搏器的感知功能是指当有自身心搏时 ,心腔内的电极感知自身心搏的R波 ,而抑制起搏器电脉冲信号。心室R波能否被起搏器感知电路感知 ,决定下列因素 :①起搏器的感知灵敏度 ,②心脏自身激动产生R波振幅的大小 ,③从心肌组织经电极将此自身激动电信号传入至起搏器感知电路。因此 ,感知灵敏度是感知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作者对植入的30例复合双极感知型VVI起搏器 ,50例单极感知型VVI起搏器进行随访 ,将复合双极VVI起搏器与单极VVI起搏器的感知度在动态心电图上进行对比观察 ,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史扬  耿仁义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274-1275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10年后的起搏参数。方法:283例患者的379根激素电极,平均随访72~132(110.95±13.56)个月后,比较其植入时和更换起搏器时所测电极导线的电压阈值、P/R波幅度、斜率和心房(或心室)肌电阻。结果:心房电极与心室电极10年后其电压阈值、心肌电阻与植入时无明显差异,但P/R波幅度和斜率均较植入时明显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结论:激素电极长期应用,其起搏参数无明显改变,可以进行长期低能量起搏,但需注意其感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心脏标测中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异同。方法:12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和冠状静脉窦(cs)单极、双极心内电图(分剐为CS1、CS2和CS12、CS23),比较振幅、时限和局部激动时间的异同。结果: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的心房A波振幅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极电图的心室(V)波振幅高于双极电图的V波振幅(P〈0.05)。单极电图的A波和V波的时限均明显大于双极电图的A波时限(P〈0.05)。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中局部激动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脏标测中双极和单极电图的振幅和时限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关于局部激动和远场电位的互相补充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DD)起搏系统的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为11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导线VDD,并随访观察。结果:术中心房感知电极位于心房中、上部的A波振幅高于位于下部者,深吸气、深呼气、咳嗽对A波振幅略有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心房感知电极的阀值稳定,无显著性变化。房室同步起搏率9例为100%,1例为80%,1例为70%。无发生肌电干扰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结论: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具有简便、心房感知功能稳定、房室同步起搏率高的特点,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5.
新型经皮穿刺心脏紧急起搏钢丝电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新型经皮穿刺心脏紧急起搏钢丝电极--多层微粒铱镀复电极对起搏和感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在24只犬身上按随机顺序先后予2种不同经胸壁钢丝临时起搏,比较其起搏阈值、能量阈值、左室心内膜R波振幅、R波斜率和阻抗的差异。结果:本院研制的多层微粒铱镀复细钢丝钩状电极组的起搏阈值、能量阈值较本院研制的普通细钢丝钩状电极组低(P<0.001),IDA较本院研制的普通细钢丝钩状电极组低(P<0.001),电极阻抗和斜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层微粒铱镀复临时起搏电极降低了极化效应,从而降低了起搏阈值和能量阈值,提高了电极的感知性能,能可靠地感知极小幅度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与翼状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方法 60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右心房植入Medtronic 5076-52螺旋电极导线30例(螺旋电极组),同期植入Medtronic IMK 49JB-53心房翼状电极导线30例(翼状电极组),分别于植入时采用Medtronic5318测试仪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电流,阻抗,P波振幅及植入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结果术后1周两组阈值均较植入时明显升高(P<0.05),翼状电极导线组升高更明显(P<0.01),但两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阈值最高,3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两组阈值在随访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均无电极导线断裂、脱位、心包填塞、心肌穿孔、胸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心房行永久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病例] 女,68岁.因病窦综合征入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 模式)置入术.术中选用Medtronic Kappa 700DR型起搏器,常规由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心室及心房电极至右室心尖部及右心耳处.测试电极参数为:心室阈值0.4 V,阻抗698 Ω,R波振幅8.6 mV;心房阈值0.5 V,阻抗628 Ω,P波振幅2.6 mV.电极参数正常,提示电极位置良好.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 1999年 1月 2 4日为 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安置了VDD起搏器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 ,女 ,5 8岁 ,因活动后胸闷、头昏半年 ,加重半月 ,昏厥一次于 1999年 1月 2 3日急诊入院。心电图示Ⅲ°AVB ,P波频率 90次 /分 ,示窦房结功能佳。于 1999年 1月 2 4日植入BiotronirActrosSLR型VDD起搏器 ,电板为长 5 3cm的三极电极 ,心室起搏为单极 (阳性在起搏器壳上 ) ,心房感知为双极 ,心室电极尖端距心房感知电极的距离为 13cm。放置电极的方法与VVI起搏相同 ,心房电极部分置于右房上、中 1/3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起搏多参数分析以寻找最佳起搏位置,把病人的痛苦程度降到最小。方法:907例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的病人,分析身高、插管深度、食管导联P波振幅及方向和起搏阈值,对统计数值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电极导管插入的深度与病人的身高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食管导联P波振幅的高低与起搏阈值呈负相关(P<0.001);3种不同P波形态与起搏阈值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病人的身高可预测插管的深度;食管导联P波振幅越大,所用起搏阈值则越小,而与P波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10.
植入永久起搏器发生接口松动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植入永久起搏器324例,共436根心房及心室电极,有2例发生接口松动现象,发生率0.6%,现分析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70岁。2年半前因阵发性心悸、头昏入院。查体:血压130/70 mmHg。听诊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42/m in,律不齐,无杂音。行心电图检查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MedtronicSD203 DDD永久起搏器。取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分别植入ZE0036656VIS心房电极(SP4523)及LAK171241V心室电极(SP4023),起搏参数:心房起搏阈值0.66 V/0.4 ms,感知阈值2.1 mV,阻抗747欧姆,心室起搏阈值0.45 V/0.4 m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QRS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起搏多参数分析以寻找最佳起搏位置 ,把病人的痛苦程度降到最小。方法  90 7例经食管心房调搏 (TEAP)的病人 ,分析身高、插管深度、食管导联P波振幅及方向和起搏阈值 ,对统计数值行相关分析。结果 食管电极导管插入的深度与病人的身高有显著的相关性 (P <0 .0 0 1) ;食管导联P波振幅的高低与起搏阈值呈负相关 (P <0 .0 0 1) ;3种不同P波形态与起搏阈值组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病人的身高可预测插管的深度 ;食管导联P波振幅越大 ,所用起搏阈值则越小 ,而与P波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右束支旁起搏电极导线的植入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右束支电位标测引导下,将右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束支旁,记录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术中尝试位点次数和X线曝光时间。术后1 d、3个月、6个月和1年测试起搏电极参数,同时测量自身、右束支夺获和非夺获心电图QRS波时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41患者成功将右心室起搏电极植入到右束支旁,并能稳定夺获右束支,成功率为82%;尝试位点次数为(5.2±1.5)次,心室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为(30.0±8.3)min。右心室起搏电极参数测试结果显示:感知和阻抗稳定;右束支夺获阈值明显高于心室起搏阈值(P<0.001);心室起搏阈值和右束支夺获阈值在前6个月轻微增高,6个月以后趋于稳定。右心室起搏(夺获和非夺获右束支)心电图QRS波时限较自身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增宽(P<0.001);起搏夺获右束支心电图QRS波时限较非夺获右束支心电图QRS波时限缩短(P<0.001)。起搏夺获右束支心脏同步性指标优于非夺获右束(P<0.001);与术前相比,1年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束支旁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心室起搏位点,通过右束支电位标测指导右束支旁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对右室长轴应变与肺血管阻力的即刻影响。方法具有正常房室传导顺序并已植入全自动频率自适应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45例,所有患者随机在心房起搏心室起搏(APVP)、心房起搏心室感知(APVS)和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SVS)起搏模式下起搏90 min,然后再随机交叉进行其余两种模式起搏90 min,分别在不同模式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右室功能、右室长轴应变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APVP模式比较,ASVS模式的右室心肌做功指数、肺血管阻力(PVR)、肺动脉血流加速度及心室异常舒张模式较低,而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幅度、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及血流速度积分较高(P0.05)。与APVS模式比较,ASVS模式的肺动脉血流加速度较低(P=0.042),血流加速时间较高(P=0.01)。与APVP模式比较,APVS模式的PVR较低(P=0.016),肺动脉血流速度积分较高(P=0.034)。三种起搏模式两两比较,其右室游离壁长轴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起搏模式下,右室心肌做功指数和右室游离壁长轴应变呈正相关。结论右室长轴应变决定右室功能状态,尽管ASVS和APVS模式未促进PVR的增加,但更生理性的ASVS模式能更好地保存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4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VVI起搏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组(RVOTH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各2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HS组手术曝光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P<0.01).术中两组患者心室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HS组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较RVA组变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3,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术后护理重视心电监测及个性化护理,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马小川  王建清  张全发 《临床荟萃》2004,19(13):739-741
目的 探讨高阻抗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中使用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及实用意义。方法  6例患者 ,心房、心室均使用高阻抗电极作为试验组。 2 4例患者使用普通激素电极作为对照组。术中测定心房、心室起搏阈电压和电极阻抗 ,组间进行t检验。术后 1周、1个月和 3个月对高阻抗电极组进行随访 ,测量电极阻抗和起搏阈电压的变化。结果 手术顺利 ,手术时间 (1.8± 0 .5 )小时。两组术中阈电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电极阻抗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 <0 .0 0 1)。试验组术后随访电极阻抗与阈电压均稳定 ,感知与起搏功能良好 ,无电极脱位、电极断裂、囊袋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相对于普通激素电极 ,高阻抗电极的可操作性变化不大 ,对起搏阈值无不良影响 ,起搏的安全性同普通激素电极相当。高阻抗电极可提高电极阻抗 ,减少输出电流 ,降低能量消耗 ,从而增加起搏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极、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差异及优势。方法对50例食管电生理检查患者同时描记,食管单极、双极心电图,对其P波的幅度,极性以及与QRS波群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P波幅度明显高于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P〈0.05),宽度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其与QRS波群的关系亦较单极导联明显。结论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的分析中明显优于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右心室功能和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纳入具有正常房室传导顺序并植入DDDR心脏起搏器的SSS患者45例,每例患者随机进行心房起搏心室起搏(APVP)、心房起搏心室感知(APVS)和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SVS)模式起搏各90 min,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获取每例患者3种模式下右心室功能和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ASVS与APVS及APVP模式比较,ASVS模式患者的右室基底及中部舒张末横径增大,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和射血时间(RVET)延长,肺动脉血流加速度(PA Acc)降低(P<0.05);ASVS与APVP模式相比,三尖瓣环运动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e峰(TA Ee)、Ee/Aa、E/A、肺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PA VTI)高于APVP,右室心肌做功指数(RVMPI)和肺血管阻力(PVR)降低(P<0.05);APVS模式下三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TA Aa)高于ASVS及APVP模式,PVR低于和RVFAC高于APVP模式(P<0.05).结论 3种起搏模式中,ASVS起搏模式下PVR低,整体右室舒张和收缩功能保存最好,相反,固有心房和心室起搏关系的APVP起搏模式下PVR高,右室整体舒张和收缩功能低于ASVS和APVS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经食道起搏电极定位建立大鼠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应用超声和食道心电图(心房A波振幅大小和形态)引导经食道起搏电极定位建立大鼠快速心房起搏诱导房颤模型,即为超声引导定位组(US组)和食道心电图引导定位组(ECG组),比较两组的房颤诱导成功率、平均房颤持续时间、平均定位耗时、平均起搏阈值及无关肌肉刺激评分。结果与ECG组比较,US组房颤诱导成功率高(80%vs.60%),平均定位耗时短[(2.3±0.5)min vs.(5.3±0.9)min],平均起搏阈值低[(0.350±0.048)mV vs.(0.570±0.057)mV],无关肌肉刺激评分小[(0.79±0.58)vs.(1.32±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经食道起搏电极定位建立大鼠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心房及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常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而不能正常搏动的病人。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1月,共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其中首次植入29例,占64%,更换植入16例,占36%。植入指征:病窦综合征(sss)22例。占49,<,Ⅲ°房室传导阻滞23例,占51%。起搏类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vI)39例,双腔程控多功能起搏器(DDD)3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1例。术后评价:成功43例,成功率96%。另外2例,其中1例因上腔静脉畸形,电极导管不易插入右心室,而迫使手术终止,转外院行心外膜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另1例因术中电极导管插入不畅病人出现休克而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