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引起的栓塞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于易损斑块的判定目前尚无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方法。文章从血清学和影像学两个方面对各种检测易损斑块的方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快速进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早期AS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晚期AS斑块容易出现跳跃式阶段性生长,即从轻度损伤迅速发展为重度损伤到极高危状态,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全面了解AS易损斑块的特征、快速进展机制及相关调控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AS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合理评估AS相关风险因素,早期阻断AS向晚期进展,进行精准医疗。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7):382-388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是老年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状态(稳定或不稳定),与斑块的大小、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并非呈正相关。研究表明,由易损斑块破裂引起的心脑血管病事件远远多于单纯血管狭窄引起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展迅速、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不稳定性高危斑块,快速进展的斑块可引起恶性临床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脑卒中的主要病理机制。现有的As干预策略可以减少30%~45%的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但残存风险依然较大。因此深入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快速进展机制及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一直是临床心脑血管病预防的重点和难点.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目前易损斑块的检测方法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8.
陶玙婧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35(2):115-116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研究为中医药应用干预易损斑块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就与易损斑块相关的中医病机、治则、方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尚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客观诊断标准.文章从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以及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常从脂纹开始,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管壁重塑,斑块表面纤维帽出现溃疡破裂、血栓形成或发生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近年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总是呈线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不稳定斑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异常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稳定之间的确切联系,以及药物干预等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主要通过致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免疫反应等多种细胞机制水平对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破裂的高风险斑块,有别于引起管腔狭窄,导致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此种斑块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性,由脂质核心、薄纤维帽等构成,并伴有血管壁的正性重构。而脂联素是一种脂肪因子,几乎参与到了从易损斑块形成至破裂的全部过程。目前更有大量研究指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同日益增长的冠状动脉疾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脂联素能够解释冠状动脉疾病病理进程中所涉及的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颅内-颅外搭桥术(EC/I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以及粥样斑块发生率情况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筛选冠心病及非冠心病组 ,对 11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斑块发生率情况。结果 :对照组及冠心病组IMT为 0 6 7± 0 10mm及 0 85±0 2 6mm ,斑块发生率为 10 % (4 /4 0 )及 6 3.5 % (4 7/74) ,组间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以IMT≥ 0 85mm及 /或出现粥样斑块来预测冠心病 ,特异性 85 % ,敏感性 71.6 % ,阳性预测率 89.8%。结论 :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诊冠心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芪参降脂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58例颈AS斑块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证、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和肝肾亏虚证、气虚证5型。给予复方芪参降脂饮口服,疗程为6个月。检查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颈AS患者易损斑块分布以瘀阻脉络证和浊毒内蕴证组远大于其他证组(P<0.05)。治疗后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气虚证组颈动脉易损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芪参降脂饮对稳定瘀血、浊毒、气虚证易损斑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脂及抗炎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罪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启动机制。血管内超声是当前唯一临床上可利用的能够提供血管壁实时截面图像的技术,研究能够成像斑块形态和活性(炎症)的血管内技术是心脏病学界最近非常活跃的课题,虽然其它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血管内超声仍然是介入心脏病专家可用的、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局部突出表现为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最主要病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后果十分严重,常危及生命,而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罪犯病变。因此,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以及积极干预,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治疗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Toll受体4(TLR4)能识别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并能促进白细胞浸润、脂质核心的形成、纤维帽变薄、血管新生等病理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极其重要。TLR4能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和促炎性蛋白,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本文总结近年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