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0年职业病危害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0年职业病危害事故,为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提供对策依据。方法对6年间职业病危害事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其中行业系统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2002大类划分归类;结果62宗职业病危害事故中,有机溶剂导致事故26宗,占41.94%;金属制品业发生事故14宗,占22.58%。127例职业病病人中,有机溶剂导致职业病65例,占51.1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生职业病39例,占30.71%;结论有机溶剂是该区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是我区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龙岗区1993~2002年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职业中毒事故发生情况。方法 对深圳市龙岗区1993~2002年发生的职业中毒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0年共发生43起职业中毒事故,中毒308人,死亡5人,病死率1.62%。引起职业中毒的毒物以有机溶剂为主,共发生29起,占总中毒起数的67.44%。职业中毒的行业分布以金属制品业为最多,其次为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事故原因主要为生产车间有毒物质浓度严重超标、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备、未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职工缺乏安全防护知识及超时加班等。结论 有机溶剂中毒已成为职业中毒发生的主要方面。必须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预防职业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各级诊断机构报告的658例女工职业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种构成中最多的是慢性职业中毒(56.4%),主要是苯中毒、正己烷中毒、铅及其化合物中毒;其次是急性职业中毒(15.0%),包括二氯乙烷中毒、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职业性肿瘤主要为苯所致白血病。期间死亡6例。职业病发病以2012年发病人数最多,2013年有所下降。行业以制造业为主(64.0%),企业类型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病例分布在379家企业,曾发生过群体性职业病危害的工厂有46家,占12.1%,其中,最多的是由正己烷引起的群体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共有19起,134例。提示广东省女工职业病发病呈总体上升趋势,有机溶剂是引起女工职业病的主要危害因素,应作为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4.
深圳龙岗区37起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1995~2003年间共发生的37起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事故,为防治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提供科学资料.方法按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诊断标准对收集的37起有机溶剂损害事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7起事故中,中毒183人,死亡9人,病死率4.92%.三氯乙烯所致职业病危害事故16起,列首位(43.24%);受损害19人,死亡7人,病死率高达36.84%,也占全区有机溶剂死亡人数构成比的首位(77.78%);正己烷中毒人数为94人,占总中毒人数的首位(51.37%).结论三氯乙烯和正己烷是引起我区主要职业性损害的有机溶剂;造成事故原因主要为密闭通风、排毒措施不佳,个人防护较差,职工缺乏安全防护知识.  相似文献   

5.
李刚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61-2362
目的:了解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0~2005年间共发生的25起有机溶剂职业性危害事故.方法:按职业病诊断标准对收集的25起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资料进行分析.按照GB/T4754-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大类划分行业,职业损害原因划分按卫生部卫统19表中的规定.结果:25起事故中,损害38人,死亡6人,死亡率15.79%.三氯乙烯15起,列首位(60.00%);患者16人,死亡4人,死亡率高达25.00%,占全区有机溶剂死亡人数构成比的首位(66.67%).结论:三氯乙烯是引起我区有机溶剂中毒的主要毒物;造成事故原因主要为密闭通风排毒措施不佳,个人防护较差,职工缺乏安全防护知识所致.  相似文献   

6.
李刚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286-2287
[目的]了解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0~2005年间共发生的25起有机溶剂职业性危害事故。[方法]按职业病诊断标准对收集的25起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资料进行分析。按照GB/T4754-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大类划分行业,职业损害原因划分按卫生部卫统19表中的规定。[结果]25起事故中,损害38人,死亡6人,死亡率15.79%。三氯乙烯15起,列首位(60.00%);患者16人,死亡4人,死亡率高达25.00%,占全区有机溶剂死亡人数构成比的首位(66.67%)。[结论]三氯乙烯是引起我区有机溶剂中毒的主要毒物;造成事故原因主要为密闭通风排毒措施不佳,个人防护较差,职工缺乏安全防护知识所致。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宝安区1993~2002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 1993~ 2 0 0 2年职业病发病和死亡情况 ,为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 1993~ 2 0 0 2年诊断的职业病人为研究对象 ,分析职业病种类、患者年龄、性别、行业等构成特征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职业病的发展态势进行量化比较。结果  10年间共发生各类职业病和职业中毒 2 3 2例 ,女性居多 13 9例 (占 5 9 9% ) ,死亡 15例 ,病死率 6 5 % ,发病人数有逐步上升趋势。有机溶剂职业中毒所占的比例最大 (90 1% ) ,以正己烷和三氯乙烯职业危害为主 ,三氯乙烯致死人数最多 (11例 )。平均患病年龄 (2 4 1± 5 3 )岁 (16~ 42岁 )。职业中毒均发生在涉外企业 ,五金、电子、印刷、玩具及橡胶行业的比例最高。结论 三氯乙烯和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损伤及矽肺是本区的主要职业危害 ,五金、电子、印刷、玩具及橡胶行业中的涉外企业应成为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 ,女性及未成年工的职业卫生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1996~1999年深圳市龙岗区发生职业中毒事故15起,造成186人中毒,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万元。为了防止或减少职业中毒事故的继续发生,我们对事故进行了初步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1996~1999年深圳市龙岗区防疫站登记的经深圳市或广东省职业病诊断小组确诊的病例。其中行业系统按照《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分册划分归类,职业中毒原因按卫生部卫统19表中的中毒原因划分归类。2 结果21 一般资料1996~1999年深圳市龙岗区共发生职业中毒事故15起,中毒人数186人,死亡人数1人,病死率054%。21 职业中毒的行业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深圳市龙岗区突发性职业中毒监测预警系统。方法收集分析本市龙岗区职业病资料,调查3 617家企业,根据国家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标准对本辖区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化学和粉尘因素进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特征、影响因素,采用风险评估方法从早期发现职业中毒隐患。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突发性职业病危害监测和中毒预警系统并试运行近2年,期间年职业病发病人数20人,少于1995—2009年的年平均发病人数30人;职业病发病呈现散发状态,急性职业病发病明显减少,运行期间没有发生重大职业中毒事故,也无职业中毒死亡人员。结论本市龙岗区职业病危害监测和中毒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用,能有效预防、控制和减轻职业危害和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龙岗区1993—2009年职业病发病情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志明 《职业与健康》2011,27(2):138-141
目的阐明深圳市龙岗区职业病的发病规律,为深圳市龙岗区职业病危害防治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区从1993建区至2009年的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区17年间共发生职业病117起457人,死亡10人,都是由有机溶剂引起,三氯乙烯引起的死亡病例8人,占80%。职业病主要集中在电子、蓄电池,其次为塑料玩具和电镀企业。职业病种类主要为正己烷中毒(22.97%)和铅中毒(17.50%),其次为接触性皮炎(16.85%)和二甲基甲酰胺中毒(7.22%)。1996、2001和2006年发病呈现出阶段性峰值。结论正己烷、三氯乙烯、铅、粉尘、二氯乙烷和苯为该区职业病危害高风险因素,电子、蓄电池、塑胶玩具、电镀、机械五金企业为该区高风险行业。  相似文献   

11.
刘清香  张献兴  刘松 《职业与健康》2014,(13):1748-1750
目的通过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职业病发病情况,了解该区高风险职业病因素,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该区职业病诊断和调查处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间诊断各类职业病和职业中毒48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发病年龄34.29岁;尘肺17例,占病例总数35.42%,有机溶剂职业中毒17例,占病例总数35.42%;噪声聋6例,占病例总数12.50%。主要集中在五金塑胶、电子、新能源材料和家具行业。结论混合性粉尘、噪声、正己烷、三氯乙烯和苯为该区高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五金塑胶、电子、新能源材料和家具企业为该区职业病高风险行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6—2013年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诊断现状、职业病发病数量、种类、分布及发展趋势。方法收集汇总2006—2013职业病网络报告系统的职业病病例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3年苏州地区5家诊断机构共诊断职业病1 615例,其中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1 237例,占总病例的76.59%;除尘肺外的其他种类职业病384例,占89.71%。2006—2013年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诊断尘肺853例,慢性职业中毒174例,急性职业中毒119例,物理因素所致疾病31例,职业性耳鼻喉疾病60例;经济类型分布:尘肺以集体企业为主,物理因素所致疾病以私营企业为主;急性中毒第1顺位为私营企业,慢性中毒第1顺位为港澳台企业,耳鼻喉疾病第1顺位为外资企业。行业类型分布:尘肺第1顺位为采矿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的第1顺位均为电子信息类,中暑和噪声聋第1顺位均为制造业。急性职业中毒、慢性职业中毒、耳鼻喉疾病发病逐年上升,尘肺逐年下降。结论职业病诊断机构发展不均衡,职业病诊断机构亟待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对职业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发病特征,职业病防治面临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深圳市职业病的发病规律,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为深圳市职业病危害防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2000--2007年职业病诊断档案和职业病报告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市2000--2007年共发病671例,以机械五金行业病例最多,总数为158例。各类有机溶剂中,以三氯乙烯中毒人数最多,为147例。结论该市机械五金、电子、印刷、塑胶玩具和宝石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高风险的行业。三氯乙烯、正己烷、二氯乙烷和苯等有机溶剂以及宝石粉尘属于职业病危害高风险的有害因素。蓄电池企业铅中毒和强噪声作业的听力损伤的风险在今后仍依然存在。塑胶行业引起的有机锡中毒和纺织服装业发生的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是职业病危害的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2006—2010年新诊断职业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及原因。方法对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广州市首次诊断的职业病病例的病种、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发病例数为238例,包含8大类,其中以尘肺(83例)、职业中毒(85例)及噪声性耳聋(38例)为主,职业中毒又以慢性中毒为主;地区分布以番禺区最多,其余各区亦有发生;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及中小型企业;企业性质以轻工、建材、化工、建设、船舶、机械等行业为主。结论广州市2006—2010年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主要以尘肺、职业中毒、噪声性耳聋为主,番禺区、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等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至2009年部分报告职业病分布状况,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区近5年来由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诊断的192例职业病病例(排除尘肺及放射性职业病)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该区前三位的职业病种类为职业性皮肤病、急性职业中毒及职业性眼病,12例死亡均为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病工龄最短为急性职业中毒(0.19年),最长为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4.59年),不同种类职业病间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86,P〈0.001);硫化氢中毒与非硫化氢中毒间工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29)。[结论]急性职业中毒特别是硫化氢中毒是该区危害后果最严重的一类职业病,工龄短于1年者是急性中毒发生的主要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深圳市宝安区街道职业病发生规律,为辖区职业病危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12年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职业病高发行业和高危职业病有害因素。结果2003--2012年间共发生职业病107例,其中职业中毒58例,占54.2%;职业性皮肤病19例,占17.8%。按行业分类分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4例,占41.1%;其他行业31例,占29.O%;按所属企业经济类型分析,私营企业发生职业病50例,占46.7%;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3例,占30.9%。结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该辖区职业病危害的高风险行业,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是职业病的高发病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更好的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最近13年来诊断的职业病资料、危害因素构成以及日常的监测与健康检查结果。结果三氯乙烯、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是本地区的主要职业病病种,增长速度最快,矽肺病与噪声危害也不容忽视。结论有机溶剂是本地区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因素,应加强个体防护与健康教育,做好就业前健康检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泸州市急性农药中毒的情况,为采取有效的中毒防控措施,减少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2008—2018年泸州市农药中毒病例报告卡相关数据,纳入生产性中毒(生产性自用、生产性受雇)和非生产性中毒(非生产性自服、非生产性误服引起的中毒)病例,对病例的中毒原因、中毒病例的特点、中毒时间和地区、农药的品种进行分析。
  结果  2008—2018年泸州市共报告农药中毒1 017例,其中生产性中毒占6.78%,非生产性中毒占93.22%,自服659例,是误服289例的2.28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P < 0.05)。农药中毒死亡50例,病死率为4.92%,其中非生产性中毒病死率(5.17%)是生产性中毒病死率(1.45%)的3.5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占51.4%,女性占48.6%,但男性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数远多于女性。各年龄组中,60岁以上的老年病例最多,占32.35%,且病死率最高(7.29%)。948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中,自服死亡46例,病死率6.98%,误服死亡3例,病死率1.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生产性中毒多发生在7—9月,非生产性中毒多在1—3月。报告中毒病例数居前三的为泸县、古蔺县、合江县。杀虫剂中毒病例最多,占65.68%。
  结论  泸州市农药中毒以非生产性中毒为主,应重点关爱留守老人,对有自杀倾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农药使用、储存等方面的管理,减少农药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分析"十一五"期间深圳市职业病发病情况及特征,为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实施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06~2010年深圳市新诊断的职业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病种类、地区、行业分布等特征。[结果]"十一五"期间深圳市共发生504例职业病,自2007年开始有逐年上升趋势。新发职业病以正己烷、苯等引起的职业性慢性中毒为主(153例,占30.36%);其次为尘肺(128例,占25.40%)、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45例,占8.93%)、职业性噪声聋(36例,占7.14%)。新发职业病多分布在宝安、龙岗两个工业区,且以中小型私有企业为主,轻工业、电子行业病例数最多。[结论]正己烷、苯、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性慢性中毒及药疹样皮炎、尘肺、职业性噪声聋等是深圳市常见职业病,应重点开展对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的预防控制,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型私有企业的监管,遏制职业病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厦门市海沧区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分布特征,为制订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海沧区20022008年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8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36起,中毒471例,无死亡,进食人员罹患率为14.96%。其中,2002年5起、34例,2003年9起、64例,2004年3起、58例,2005年7起、54例,2006年4起、140例,2007年5起、60例,2008年3起、61例。发生在集体食堂的17起,中毒307例;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15起,中毒237例;因为食品加工不当引起的20起,中毒374例。[结论]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的高危场所,食品加工不当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