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IgA肾病的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了解高尿酸血症对IgA肾病的影响。方法对264例IgA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合并高尿酸血症者和血尿酸正常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37.9%,合并高尿酸血症者高血压比例、体质指数、血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者(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显著低于血尿酸正常者( P<0.05),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系膜增生程度、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范围、肾小动脉病变程度等肾脏病理指标显著重于血尿酸正常者( P<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尿蛋白水平、GFR、病理病变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IgA肾病患者预后不良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伴高尿酸血症的 IgA 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将190例原发性IgA 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 IgA 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3.16%。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在性别、BMI、血压、血脂、血清胱抑素 C(Cys-C)、肌酐(Scr)、尿蛋白量、Lee 分级、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管间质损害、肾小动脉病变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 肾病患者较易发生高尿酸血症,与血尿酸正常者相比,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伤更为严重,提示高尿酸血症与 IgA 肾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 IgA 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通过干预血尿酸水平能否达到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 IgA 肾病且随访>1年的患者156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血尿酸升高组51例和血尿酸正常组105例。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不良预后发生率的预测能力;观察干预治疗的高尿酸血症和未干预治疗的eGFR 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高脂血症、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毛细血管内增生、节段肾小球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将高尿酸血症组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经过干预治疗后可有效提高肾小球滤过率。结论血尿酸影响 IgA 肾病的预后,降低尿酸可使肾脏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7年4月11日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194例。按照血尿酸程度将IgA肾病患者分为正常血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194例IgA肾病患者中,罹患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9.0%。与正常血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中男性患者比例、伴高血压患者比例、身体质量指数、尿素氮、血清肌酐、胱抑素、24 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反之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却明显下降(P<0.05)。另外,肾脏病理牛津分型以M1S1E0T0-C0为主,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病理突出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伤重,肾小球硬化比例高,肾内动脉病变水平重(P<0.001)。结论与尿酸正常的IgA肾病患者比较,IgA肾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其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为IgA肾病疾病进展及预后欠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进展性IgA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肾病风湿科符合条件的42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接受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 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疗程均为9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8、16、24、36周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平均动脉压、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空尿白蛋白、肾小球滤率,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治疗24周时,两组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但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但对照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36周时,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较轻,病人耐受性良好.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对进展性IgA肾病降低蛋白尿及改善肾功能的疗效优于单用泼尼松口服疗法,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性IgA肾病的选择之一,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不良肾脏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SUA)水平不同分为研究组(合并高尿酸血症,n=42)和对照组(SUA水平正常,n =68).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与不良肾脏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男性占比、高血压发病率、尿素氮、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对照组(P<0.05);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的病变程度、不良肾脏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不良肾脏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血尿酸正常者比较,原发性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更突出,肾脏病理损伤更严重,高尿酸血症会增加不良肾脏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因素。方法将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92例,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IgA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40.54%)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20%),P〈0.05;②与高尿酸血症患者与血尿酸正常患者在肾功能不全与肾功能正常组中分别进行比较,平均动脉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清IgA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据肾脏Katafuch i半定量评分显示在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全组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总积分、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肾小管间质积分、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平均动脉压是血尿酸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肾脏病理损害密切相关,严格控制高尿酸血症及影响因素,可减低高尿酸血症对肾脏的损害,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RTX)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 ,GFR)的疗效。方法:入选尿蛋白>0.5g/d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肾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醋酸泼尼松联合RTX治疗组(治疗组)和醋酸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组(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降低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和提高GFR方面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醋酸泼尼松联合RTX较联合CTX疗法更具有降低尿蛋白和提高CKD1期和2期患者GFR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2010年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31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血尿酸水平,将IgA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IgA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7.9%;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性别、24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正常组(2.2±2.1)g/d,高尿酸血症组(2.7±2.5)g/d,P0.05]、肾功能水平[血尿酸正常组血清肌酐(83.3±40.1)μmol/L,高尿酸血症组(142.2±114.5)μmol/L,P0.01]以及高血压、肥胖、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与尿酸正常患者比较,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医学》2012,34(4)
目的 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9-2010年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31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血尿酸水平,将IgA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IgA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7.9%;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性别,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正常组(2.2±2.1) g/d,高尿酸血症组(2.7±2.5)g/d,P<0.05]、肾功能水平[血尿酸正常组血清肌酐(83.3±40.1) μmol/L,高尿酸血症组(142.2±114.5)μmol/L,P<0.01]以及高血压、肥胖、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与尿酸正常患者比较,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尿酸与肾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血尿酸(UA)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将5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进行分组,分析不同肾功能状态组的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IR组和非IR组,分析两组超重、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相关性。结果:按GFR水平分成的3组,患者的年龄、病史、肌酐(Scr)、UA、血脂、24h尿白蛋白量(mALB/24h)、超重、IR、异常蛋白尿患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R组与非IR组相比。IR组超重、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GFR与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9,P〈0.01;-0.130,P〈0.01;-0.110,P〈0.05。UA与BMI、HOMA—I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8,P〈0.01;0.260,P〈0.01。HOMA—IR与BM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4,P〈0.01。肾功能不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收缩压、BMI、UA、TG、mALB/24h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影响较大,OR值大于1,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GFR、UA、HOMA—IR、BMI相关;年龄、收缩压、BMI、UA、TG、mALB/24h是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缪旭  徐晓英 《吉林医学》2014,(22):4862-4864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18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98例)和正常尿酸组(82例),检测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并将98例高尿酸血症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别嘌醇降尿酸治疗,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尿酸及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尿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肾脏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非透析性慢性肾病患者(CKD)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I。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肾功能[血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检测分析,探讨非透析性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水平和Cr浓度;采用肾动态显像做肾图检查,运用Gares法计算GFR。比较非透析性CK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脂和肾功能,运用线性回归分析TC、TG、LDL和HDL水平与Cr和GFR的相关性。结果:非透析性CKD患者的TC、TG、LDL水平及Cr、GFR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线性回归显示,非透析性CKD患者的Cr水平与TC、TG、LDL水平呈正相关(P〈0.01),GFR与TC、TG、LDL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非透析性CKD患者肾脏功能的恶化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是CKD进行性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联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180例DN早期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为三组.在糖尿病的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前列地尔组60例患者静脉注射前列地尔,吡格列酮组60例患者口服吡格列酮,联合组60例患者二者联用.三组均治疗1个疗程,4周为1个疗程,观察其肾功能及尿蛋白指标,包括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量(Upr)、尿微量清蛋白(UAER)、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β2-微球蛋白(β2-MG);血脂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BUN、Scr、Upr、UAER、Hcy和尿β2-MG均下降(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BUN、Scr、Upr、UAER、Hcy和尿β2-MG水平均低于前列地尔组及吡格列酮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和LDL-C均显著下降(P< 0.01),且联合组低于前列地尔组及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早期DN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和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动物模型血尿酸(uricacid,UA)的降低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为临床降UA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 38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12只(酵母膏+乙胺丁醇+蒸馏水灌胃);别嘌呤醇组(B)13只(酵母膏+乙胺丁醇+别嘌呤醇灌胃);复方丹参滴丸组(C)13只(酵母膏+乙胺丁醇+复方丹参滴丸灌胃)。3周后测定各组血清UA和一氧化氮(NO)水平;分离胸腹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别嘌呤醇组和丹参滴丸组血清UA水平[(372.71±22.16)μmol/L和(328.65±28.78)μmol/L)]与对照组[(605.67±54.76)μmol/L]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1),血清NO水平[(29.55±1.55)μmol/L和35.11±2.03μmol/L)]与对照组[(20.89±1.70)μmol/L)]相比均升高(P〈0.01),复方丹参滴丸组优于别嘌呤醇组(P〈0.01)。对照组主动脉内膜NF-κB和VCAM-1可见连续阳性表达,其余两组表达不同程度减弱。各组主动脉内膜形态和血管壁结构均未发生改变。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降低HUA小鼠血清UA水平,提升血清NO水平,效果均优于别嘌呤醇;同时可抑制HUA小鼠主动脉内膜NF-κB和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和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和20例健康体检者尿微量蛋白(MP)、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肌酐,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应用简化MDRD方程和Cockcroft-Gault方程(C-G)估算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并与内生肌酐清除率比较。结果:糖尿病各组简化MDRD方程和Cockcroft-Gault方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随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降低而降低,Scr、CysC、MP、M-Alb随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降低而升高;在60≤Ccr<90ml/[min·(1.73m2)],Scr、CysC、MP、M-Alb、MDRD-GFR、C-G-GFR的灵敏度分别为7.41%、14.8%、61.5%、55.6%、37.0%、40.7%。结论:CysC在GFR轻度异常时其灵敏度不如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蛋白、用C-G方程、MDRD方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高尿酸血症(HUA)对肾功能损害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1 209例体检者(1 164例)及肾脏病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测定指标有血压、身高、体重、肾功能、肝功能及肾小球滤过率(GFR),其中血压、血尿酸水平均正常者832例(正常对照组)、单纯高血压者134例(高血压组)、单纯HUA者185例(HUA组)、高血压合并HUA者58例(高血压+ HUA组),分析各组间GFR水平的差异.结果 ①HUA者的高血压率为23.9%(58/243),血尿酸水平正常者的高血压率为13.9% (134/9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2,P =0.000).②高血压+HUA组GFR最低,HUA、高血压组GFR水平依次递增,分别为(69.1±30.5)、(82.8±25.3)和(90.1±21.7)ml·min^-1·(1.73 m^2)^-1,正常对照组为(94.9±20.5)ml·min·^-1·(1.73 m^2)^-1.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GFR的危险因素依次是血尿酸水平、收缩压和年龄.(521例体检者5年后,HUA组(66例)、高血压+HUA组(52例)的GFR水平显著下降,正常对照组(238例)、高血压组(165例)、HUA组和高血压+HUA组分别为[(90.6±17.1)、(85.6±17.6)、(62.1 ±8.2)和(49.3±9.8)ml·min-·(1.73 m^2)-],影响GFR长期因素是血尿酸水平和年龄(x^2值分别为81.10和12.18,均P=0.000).结论 HUA、高血压是影响肾功能的重要因素,高血尿酸较高血压作用明显.高血压合并HUA对肾功能的损害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IgA肾病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3.0g的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ACEI组)、骨化三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组(VD3+ACEI组)各30例,观察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尿素氮、血钾及血钙。结果: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VD3+ACEI组较ACEI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可降低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未发现高血钾、高血钙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C)与肌酐(Scr)对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7月经临床确诊的急性肾损伤患者8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入住ICU未惠急性肾损伤的患者45例为对照组,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和Scr水平,用ROC评价其诊断价值,并用Cockroft—Gault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OF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CysC、Scr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均有显著变化(P〈0.05),且观察组各分期的CysC和Sc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亦均有显著提高(P〈0.05),不同分期CysC和Scr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ysC和Scr呈线性正相关(r=0.881,P〈0.01),和GFR率呈负相关(r=-0.421,P〈0.05),回归方程为(CysC)^-1=0.1875+0.0052eGFR。结论:与血清Scr相比,血清CysC能更加敏感、准确地反映肾损伤程度,对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能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