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形态特征的显示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影像中心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确诊为心肌桥的患者199例,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观察心肌桥的64排螺旋CT特征,载心肌桥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的情况。结果 199例患者共显示218处心肌桥,其中左前降支(LAD)中段发生率最高,为63.3%(138/218)。心肌桥长度及厚度均以LAD中段最大,分别为(18.4±3.9)mm和(2.9±0.8)mm。218处载心肌桥冠状动脉中124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发生率为56.9%(124/218)。完全型心肌桥发生载心肌桥冠状动脉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不完全型心肌桥[64.4%(85/132)比45.3%(39/86)](P<0.05)。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发生载心肌桥冠状动脉硬化124处,发生率为56.9%(124/218),高于心肌桥后段的9.2%(20/218)(P<0.05)。载心肌桥冠状动脉迂曲成角者冠状动脉发生率为62.8%(137/218),显著高于走行正常者的37.2%(81/218),迂曲成角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正常者[(26.5±7.5)%比(19.5±5.3)%](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特征,是良好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宇 《四川医学》2014,(1):119-12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提高心肌桥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CTCA心肌桥检出率为52.50%、心肌桥长度(1.94±0.53)cm和完全性心肌桥厚度(3.48±0.41)mm;CAG检出率为22.50%、心肌桥长度(1.13±0.40)cm和完全性心肌桥厚度(1.57±0.3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A检查与CAG检查显示的心肌桥主要位于前降支,分别为21处和9处.CT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心肌桥厚度越厚、长度越长(rY1=0.357,P<0.05;rY2=0.312,P<0.05).结论 CTCA能多方位、多角度、直观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提高心肌桥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心血管造影(CAG)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由CTCA和CTA确诊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图像,观察壁冠状动脉的发生部位、长度、埋藏深度及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分析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46例患者中CTCA与CAG共同发现心肌桥62段,其中LAD心肌桥45段(占72.6%),LCX心肌桥7段(占11.3%),RCA心肌桥10段(占16.1%)。CTCA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8±2.5)mm,平均埋藏深度为(3.2±1.3)mm,平均狭窄程度(47.2±10.1%)。CAG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3±1.9)mm,平均埋藏深度为(2.9±1.4)mm),平均狭窄程度(57.3±11.2%)。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深埋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表浅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有力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分析1 230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患者,对心肌桥的发生率、位置、厚度、长度,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并按心肌桥存在与否进行分组配对,比较有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别。结果1 230例患者中356例发现心肌桥(28.9%)。左前降支(LAD)中段发生率最高(220/356)。LAD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相应节段冠脉斑块发生率以及狭窄程度的比较发现,二者不仅在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存在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在冠状动脉斑块引起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上也具有统计学差异(轻度,P0.01;中度,P0.02;以及重度,P0.001)。壁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与心肌桥的厚度和长度相关。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是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首选方法。心肌桥的存在预示着邻近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越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桥可以认为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解剖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有无心肌桥,并对异常段壁冠状动脉进行狭窄评估。心肌桥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比。结果 327例患者共发现57例66段心肌桥,其平均长度为(4.72±0.93)mm,平均厚度为(2.04±0.62)mm,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为(33±20)%。对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发现29例35段心肌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与传统造影方法相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心肌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该院2014年3月64排128层VCT检查的100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桥主要位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或者远端、对角支或者边缘支和后降支,所占比例为58.0%、20.0%、16.0%、6.0%。深在型心肌桥24例,比例为24.0%;浅表型心肌桥76例,比例为76.0%。深在型和浅表型心肌桥患者的心肌桥长度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布为(11.42±4.18)mm、(54.6±11.9)%;(7.28±3.33)mm、(32.9±10.6)%。结论临床中对于心肌桥患者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且能够清晰的观察心肌桥的部位和厚度以及长度等状况,且属于无创检查、诊断符合率高,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肌桥伴冠心病的64排探测器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MDCT)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及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17例拟诊冠心病(CAD)者行64MD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获取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容积重组图像,诊断51处/47例心肌桥。测量肌桥的长度、厚度,分析各支粥样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判断血管硬化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64MDCTA发现心肌桥51处/47例检出率为21.66%;肌桥位于左前降支者66.67%(34/51),心肌桥长度为5.6~27.6(15.3±8.6)mm;厚度为0.52~4.8(1.8±1.3)mm;22例可见血管硬化并狭窄征象,其中发生于前降支中段的34处中,13例近段管腔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管腔狭窄〈50%者11例(32.35%),〉50%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无创性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还可显示壁冠状动脉有无硬化狭窄,可为临床提供心肌缺血的原因和为治疗提供更具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450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在450例受检患者中,发现心肌桥126例,共153处发生率为28%,25例为多支受累,前降支占70%,左旋支占18%,右冠状动脉占3%.MCA肌桥长度5~35 mm,平均20 mm,厚度2~5 mm,平均2.5 mm.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明确检出心肌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CAG)和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MB)诊断的差异,探讨二者对心肌桥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有疑似冠心病症状患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56.3±10.1)岁,均行冠状动脉64排CT检查及CAG检查,分别分析两种检查对MB的检出率、测量MB长度、判断壁冠状动脉血管管腔收缩期狭窄程度。结果:186例患者中64排CT检查检出MB 52例、检出率28.27%,CAG检查检出21例、检出率11.35%;CAG检查检出的病例与64排CT检查检出的病例部位均相符。CAG检查检出MB 25处,长度(3.75±0.67)mm,收缩期狭窄程度为48.27%±14.04%;64排CT检查检出MB 67处,长度(5.36±0.37)mm,收缩期狭窄率为41.69%±8.7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检查测量MB厚度为(2.15±0.33)mm。结论:冠脉64排CT检查和CAG检查均是诊断MB的可靠手段,而冠脉64排CT检查对MB诊断的优越性高于CAG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AG)在诊断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6例在北京市普仁医院接受64排螺旋CT CAG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B-MCA检出率及患者临床表现、MB所在位置,以及各支发生率,MB的长度、厚度与 MCA狭窄程度的关系按是否存在MB进行分组配对,比较MB-MCA组和无MB-MCA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36例患者中76例发现MB(17.4%,76/436)。左前降支(LAD)段发生率最高(68.4%,52/76)。MCA狭窄程度与MB长度和厚度相关。LAD-MB-MCA组和无MB-MCA组比较,在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存在方面及在冠状动脉斑块引起MCA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 CAG能准确显示MB与MCA的解剖关系,是初筛MB-MCA的一种优良诊断方法。MCA的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厚度相关。MB-MCA的存在和严重的狭窄程度意味着邻近LAD段的冠状动脉更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桥(bridge,MB)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形态特征。方法对312例常规体检或怀疑冠心病者进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观察MB的检出率、位置、长度及深度。结果 312例中发现65例(20.83%)共68段MB,全部位于左前降支。MB平均长度(16.5±7.5)mm,平均深度(1.5±0.75)mm。所有壁冠状动脉段(MCA)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结论 DSCTCA对MB的检出率较高,且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纯性心肌桥患者64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47例经64层螺旋CT诊断为单纯性心肌桥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国内、外文献相对照.结果 浅表型肌桥109例(126段),深在型肌桥38例(38段),两种类型肌桥厚度、长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109例浅表型肌桥中典型心绞痛11例,不典型心绞痛及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5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41例;心电图有ST-T变化31例.38例深在型肌桥中典型心绞痛16例,不典型心绞痛及胸闷、心悸、乏力症状1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4例;心电图有ST-T变化3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21.86,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是诊断心肌桥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深在型肌桥的临床症状明显较浅表型肌桥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H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14.
王利东  杨晓光  刘挨师  苏秉亮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161-1163,F0004
目的:分析壁血管-心肌桥(MB—MCA)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的图像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MSCT检查临床疑似冠心病(CHD)患者300例中检出的67例MB—MCA影像学特点,并判断MB—MC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MB—MCA在MSCT的检出率为22.3%,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壁血管平均长度为13.1mm,心肌桥厚度为1.6mm,合并临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为29.9%。结论:MSCT可用于判断MB—MCA的结构特点;MB—MCA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64排VCT-XT冠状动脉造影(64SCTA)检查,以探讨心肌桥(MB)的长度、厚度与壁冠状动脉(MCA)近端发生粥样硬化间关系及MCA与非MCA近端粥样硬化率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64SCTA诊断为MB的4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MB长度和厚度与MCA近端发生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比较MCA与非MCA近端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44例患者共检出MCA48支、非MCA172支;深在型MCA较浅表型MCA近端更易发生粥样硬化,而与MB长度变化无明显关系;MCA较非MCA更易发生粥样硬化。结论:MB患者的MCA尤其是深在型MCA近端存在着更大的粥样硬化风险,须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冠脉造影结果,研究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82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282例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为2组: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单纯心肌桥组)132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150例。对比2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3682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282例,男性189例,女性93例。心肌桥检出率7.65%。男性心肌桥检出率为7.74%,女性心肌桥检出率为7.50%,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0例为前降支肌桥。单纯心肌桥组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患者性别、肥胖、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高龄、吸烟史、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是其危险因素;与单纯心肌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好发于前降支。高龄、吸烟、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与冠脉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性别、肥胖、高血压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十堰市红十字医院200例经解剖证实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被心肌桥包裹且并无其它任何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尸体解剖心脏标本为观察组,另选100例无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正常人为对照组;观察组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距离分为近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 mm,n=62)、中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5.0 mm,n=58)、远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5.0 mm,n=80)。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不同位置及年龄对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结果①观察组中,120例(60%)有1条冠状动脉心肌桥,62例(31%)有2条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9%)有3条或者3条以上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冠状动脉心肌桥距离左冠状动脉起始位置的平均距离为(4.38±1.08)cm。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分别为(1.83±0.89)、(0.76±0.31)、(0.88±0.44);其中,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高于中端动脉及远端动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54~〈6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60~〈70岁者,60~〈7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70~〈80岁者,70~〈8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80~85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