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及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198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胸骨下段小切口组(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正中切口组),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VSD)与房间隔缺损(AS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胸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死亡病例。A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及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正中切口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小切口组无胸骨畸形,正中切口组6例出现鸡胸。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安全可行,较传统切口更美观、微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方式在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80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胸骨下段小切口组40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术)和胸骨正中切口组4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方式入路)。2组患儿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观察2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24h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低于/短于正中切口组(P<0.05),而2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肺渗出、肺不张、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0.000、1.802、2.632、2.632,P>0.05)。术后随访3个月,心功能等级均为Ⅰ级,小切口组未发生胸骨畸形,正中切口组发生胸骨畸形4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01)。结论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方式行小儿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3.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右腋下小切口剖胸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病例疗效。方法:117例患儿均采用右侧腋下长约6~10 cm的弧形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补片修补缺损72例,小缺损直接缝合45例。 结果:右腋下小切口组患儿与同期经正中剖胸入路组62例患儿相比,心肌阻断时间[分别为(34.3±12.5)和(35.9±1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6.5±4.1)和(7.2±3.4)h]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胸液引流量[分别为(187.6±110.0)和(230.6±92.5)mL]、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8.2±1.3)和(10.5±2.5)d]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剖胸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较常规正中剖胸入路可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先天性ASD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胸骨下段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室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胸骨畸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肺栓塞、切口/胸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舒张末期右心室容积、收缩末期右心室容积、右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入路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治疗先天性ASD的效果相当,但胸骨下段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的切口小,有助于加快术后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9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发畸形患儿,包括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8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ASD合并PDA 3例,按照"先难后易、先复杂后简单"的原则进行介入治疗。结果29例患儿经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均分别植入2个封堵器,随访6个月-2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只要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完全可以通过介入治疗一次性根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的经验。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采用胸骨下段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行 ASD修补术51例,常规正中切口开胸 ASD修补术50例,对比两种方法体外循环(CPB)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纵隔及心包引流量和术后住院天数,讨论胸骨下段切口优缺点。结果:全组患者无住院死亡病例以及严重并发症,伤口均 I期愈合,术后复查胸片和心脏彩超均无明显残余心内畸形或其他异常;胸骨下段切口组 CPB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与同期经胸正中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纵隔及心包引流量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胸正中切口组(P <0.05)。结论:对于除复杂心脏畸形外的大部分的心脏畸形矫治尤其是房缺修补术,此切口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月应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对52例婴儿室间隔缺损进行了修补手术(小切口组),术中保留胸骨柄的完整性,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同年46例标准胸骨正中切口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标准组)作比较。结果全组无死亡。小切口组较标准组心肌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差异无显著性,而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或肺不张及术后鸡胸畸形发生率等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创伤小,有美容效果,可明显降低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体外循环下正中剖胸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比较 ,做出对经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的评价。 方法 对经右外侧切口 10 2例和正中切口 116例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的结果及主要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经右外侧切口组患者无死亡 ,正中切口组患者死亡率为 0 .9%;术后平均胸液量经右外侧切口组为 (135 .8± 97.8)ml,正中切口组为 (380 .7± 88.97)ml (P <0 .0 1)。 结论 经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安全、有效 ,与正中切口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瘢痕隐蔽、不破坏胸廓的骨性连续性 ,防止手术发生鸡胸 ,美观效果好于胸部正中切口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体外循环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经验.方法:1996年6月至2002年1月共完成经胸右外侧第4肋间小切口进胸,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102例.开展手术的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40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完全肺动脉畸形引流入右心房1例,肺动脉狭窄3例),室间隔缺损53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9例,右室流出道狭窄3例,肺动脉狭窄1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法乐四联症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残余分流合并主动脉下狭窄1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60.7分±33.2分(15分-168分),心肌阻断时间31.9分±24.3分(3分-117分),手术后住院天数6.3天±8.6天(4天-15天).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结论:经由胸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斑痕隐蔽、不破坏胸廓的骨性连续性,防止手术发生鸡胸,美观效果好于胸部正中切口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微创右腋下斜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探讨右腋下斜切口的优势.方法 对45例室间隔缺损患儿,分成两组,右腋下斜切口组(微创组)26例,胸骨正中切口组(对照组)19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间隔室损缺修补手术.结果 所有患儿无围术期死亡,微创组在创伤、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关胸时间等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开胸至建立体外循环时间上稍有不足;在总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右腋下斜切口治疗简单先心病具有安全、美观、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付勇  邓明彬  刘慧  于风旭  廖斌 《重庆医学》2011,40(20):2037-2038
目的经右胸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16例。对其疗效、安全性及随访结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的继发孔型ASD不合并需心外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右胸小切口经右心房置入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术中TEE监测,术后即刻、3~5 d及1、3、6、12个月进行TTE、心电图随访。结果 16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均成功封堵,1例封堵器术中脱落,立即扩大右心房切口,取出封堵伞,再次封堵后成功。术后随访复查TEE、心电图及体检,无残余分流及影响瓣膜功能,无腔、肺静脉狭窄,无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经右胸小切口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术中封堵失败可立即行外科干预,中转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临床评价右腋下小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经右腋下小切口行矫治术,其中ASD 9例,VSD 17例。结果 全组手术无死亡,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平均引流量226mL,平均住院时间12.6。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创伤小、出血少、符合术后美学观点,并且术野显露满意、对于小儿先天心脏畸形的手术矫正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吕绍昆 《中外医疗》2013,(31):73-7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该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5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依次为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 5例患儿封堵效果良好,顺利完成各项手术操作。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显示,患儿封堵器成形良好,无残余分流现象的发生;术中、术后均未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经地塞米松的使用后,患儿的病情得以好转,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非常的成熟,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然而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介入治疗的操作相对比较复杂,相关技术措施的实施难度较大。为此,需要对恰当的手术指征进行掌握,通过合理操作策略的制定,谨慎、仔细的进行手术的各项操作,从而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刘才顺  邓又华  胡邦 《当代医学》2011,17(35):48-50
目的 对右胸小切口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2006年10月~2011年2月期间,采取右胸小切口手术方法(观察组)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法(对照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各4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无残余漏及心包填塞,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组2例右侧膈肌膨隆,对照组1例鸡胸,其它预后较好.术后引流量观察组为(563±14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85±172)ml,t=2.892,P<0.05;观察组平均输血量为(524±126)ml,对照组为(367±108)ml,组间比较t=2.883,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7.6±1.9)d,较对照组减少1.2天,t=3.013,(P<0.01),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组间比较无差异性,t=1.742,(P>0.05).结论 右胸小切口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 700 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右腋下切口组(n=9), 采用右腋下小直切口;正中切口组(n=9),采用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关胸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24 h胸腔引流液量以及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均无早期死亡.右腋下切口组体外循环结束后关胸所需时间、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P<0.05);右腋下切口组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液量亦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避免或减少胸骨正中切口的弊端,明显缩短术后的愈合周期,而且切口隐蔽、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婴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接受心脏手术的185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3~12个月),其中房间隔缺损98例,室间隔缺损87例。将两组患儿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胸骨正中切口组(A组)与右侧腋下小切口组(B组)。比较A、B组房间隔缺损与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FLACC评分、患儿家属切口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房间隔缺损患儿A、B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B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短于A组(P <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B组低于A组;两组FLACC评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B组高于A组(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室间隔缺损患儿A、B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B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均短于A组(P <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B组低于A组;两组FLACC评分的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家属B组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A组有2例出现胸廓畸形,1例切口感染;B组出现1例术后肺不张。结论 在婴儿群体中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CHD,切口隐蔽、美观,对患儿的身体及心理创伤小,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呼吸机插管时间缩短、胸腔引流量减少,能有效减轻疼痛,更容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临床疗效优于正中开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少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手术创伤,减少出血及术后胸骨畸形等并发症。方法应用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并与胸骨正中切口术比较。结果右腋下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术比较操作同样方便,但右腋下切口小,出血少,开胸、关胸简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无翼状肩胛等畸形。结论右腋下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简单、安全,美容效果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心脏不停跳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A组: 2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在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操作.B组:随机抽取年龄、体重及缺损大小与A组相仿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均经常规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在心脏停跳下进行修补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24 h引流量差异有显著性,而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脏不停跳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美观、恢复快且疼痛小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希  王治平等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2):F002-F002,F003,F004
目的:介绍先天性心脏病在常温不停跳下,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在常温体外循环下,不阻断主动脉进行心内矫治术。包括房间隔缺损(ADS)7例,室间隔缺损(VAD)3例,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狭窄(PS)1例,肺动脉狭窄1例。年龄4-44岁。中位数16.1岁。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4-48min,中位数30min,7例术后即拔管,平均辅助呼吸时间1.8h,术中平均用血140mL术后平均输血110mL,无低心排综合症,心律失常,栓塞、肺部和脑部并发症及伤口感染发生。病人恢复快,疤痕隐蔽。随访无残余漏。结论:在常温不停跳下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先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可提高心肺保护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并发症,有利于促进术康复和取得良好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