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永淑 《中国药房》2014,(11):1016-1018
目的:探讨大黄不同炮制品在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制备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几种炮制品,采用薄层色谱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干燥失质量和酸不溶成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并测定鞣质及蒽醌含量变化。结果: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总灰分及酸不溶灰分成分含量相差不多;酒大黄及熟大黄干燥失质量及浸出物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大黄炭干燥失质量及浸出物含量明显降低;大黄在炮制前后蒽醌及鞣质含量发生了变化,且变化程度同炮制条件的强烈程度相关。熟大黄中游离蒽醌含量最高,生大黄中结合蒽醌含量最多。结论:鞣质及蒽醌类物质为大黄泻下解热的物质基础。对饮片不同炮制品的物质基础变化进行研究,可为不同炮制品的质量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邬红兵 《海峡药学》2012,24(4):36-37
目的分析不同大黄炮制方法对饮片贮藏过程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3种大黄饮片1~12个月贮藏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的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变化.结果 5种蒽醌类成分在贮存过程中都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下降尤为明显.不同饮片中,熟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较小,酒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下降明显.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饮片贮藏过程中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同,虽然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蒽醌类成分含量均有所下降,但以熟大黄变化最小,酒大黄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黄的炮制对临床作用有何影响及应用。方法通过大黄不同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及炮制后作用的不同,进行比较。炒大黄总鞣质量降低了大约18%,大黄炭鞣质减少近80%,熟大黄鞣质降低了50%,进而掌握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作用的影响。结果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和药煎服;欲清上焦之热,必用酒浸。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大黄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不同炮制工艺对藏边大黄中藏黄苷A和总蒽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筛选去除藏边大黄中蒽醌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以藏黄苷A和总蒽醌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考察藏边大黄经蒸熟、酒熟、醋炒和黑豆汁炖4种工艺炮制后,藏黄苷A和总蒽醌的含量变化.结果 藏边大黄经炮制后,藏黄苷A的含量为生片>黑豆汁炖>醋炒>酒熟>蒸熟;总蒽醌的含量为生片>黑豆汁炖>醋炒>蒸熟>酒熟.采用蒸熟炮制法时,随着蒸制时间的增加,藏黄苷A的含量逐渐下降,总蒽醌含量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结论 4种炮制工艺虽未达到最佳效果,但可为藏边大黄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武德  李聪 《中国药房》2010,(19):1759-1761
目的:考察大黄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糖及多糖含量的变化,以确定不同炮制方法对总糖及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硫酸-苯酚显色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测定波长为491nm。结果:大黄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糖及多糖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熟大黄(清蒸)>熟大黄(酒制)>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大黄炭。结论:不同炮制方法中大黄总糖及多糖的含量较生品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熟大黄中总糖和多糖的含量有明显增加,大黄炭、醋大黄和酒大黄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6.
方药配伍对三承气汤中蒽醌类衍生物含量影响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方药配伍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君药大黄中有效成分蒽醌类衍生物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大黄水煎液及3方的分煎液与合煎液中游离大黄酸,游离大黄素,游离总蒽醌,结合型大黄酸,结合型大黄素,结合型总蒽醌的含量。结果:与大黄水煎液相比,大多数水煎液中游离蒽醌及结合型蒽醌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合煎方中无论是结合型大黄酸还是结合型总蒽醌的含量均按如下顺序减少: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结论:大黄与不同剂量的不同药材配伍共煎是使大,小,调胃承气汤中游离蒽醌,结合型蒽醌含量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三承气汤中结合型大黄酸,结合型总蒽醌含量变化顺序与其泻下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7.
中药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成份分析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清花 《海峡药学》2004,16(5):100-100
目的分析大黄不同炮制品的成分。方法薄层层析定性,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结果与结论生大黄总蒽醌含量最高、炮制后含量减少,炮制后游离蒽醌含量大于蒽醌甙。  相似文献   

8.
Fang F  Wang JB  Zhao YL  Jin C  Kong WJ  Zhao HP  Wang HJ  Xiao XH 《药学学报》2011,46(3):350-354
大黄应用范围广、疗效确切,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实验报道大黄中蒽醌成分具有肝、肾细胞毒性。本文对比研究了生熟大黄总提取物灌胃给药后游离蒽醌在正常SD大鼠组织中的分布。肝、脾和肾组织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采用UPLC-MS/MS法测定。生熟大黄总提物(相当于生药量14.69 g.kg-1)灌胃给药,连续12周。结果表明,游离蒽醌在生大黄组大鼠组织中的分布浓度高于熟大黄组;大黄游离蒽醌在同一组织中的分布浓度顺序大致为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在肝、脾和肾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明显高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且大黄酸在生大黄组的组织分布浓度明显高于熟大黄组;停药恢复4周后,大黄游离蒽醌在组织中检测不到。结果提示生大黄的组织毒性可能高于熟大黄;大黄酸可能是大黄主要的毒性物质之一;大黄游离蒽醌在组织中可能无蓄积毒性。炮制过程不仅影响了有效成分的含量还可能影响其成分的组成,通过影响吸收和作用过程中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生大黄组动物组织中游离蒽醌的分布浓度高于熟大黄组,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炮制减毒的思想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大黄中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分离及纯化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大黄药材中8个结合型蒽醌及5个游离型蒽醌含量进行测定,采用Triple-Q-TOF/MS技术对大黄药材色谱图中主要色谱峰成分进行鉴定,95%乙醇提取大黄药材中的蒽醌类成分,提取液回收乙醇后加水沉淀,分离为结合型蒽醌和游离型蒽醌2个部位,分别采用碱性醇沉法和氯仿-酸水双相萃取法对结合型蒽醌和游离型蒽醌进行初步纯化,并结合HPLC-DAD法在280 nm和430 nm 2个波长下进行定性定量跟踪。结果:大黄药材中检测到的43个主要成分全部转移到了提取液中,经纯化处理后,结合型蒽醌部位杂质明显减少,游离型部位纯度从19.98%提高到92.97%。结论:考察的方法可用于大黄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初步分离及纯化。  相似文献   

10.
大黄不同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与酒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差异.方法 用大鼠急性寒凝血瘀证模型,观察大黄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的差异.结果 大黄不同炮制品中,酒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最强,熟大黄稍弱,生大黄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大黄炭无活血化瘀作用.结论 活血化瘀选用酒大黄最合理.  相似文献   

11.
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总提取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黄为常用中药,主要成分为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色酮类及鞣质等化合物。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水溶性大。通常认为是利胆和泻下的主要成分,而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苷元几乎无泻下活性。传统提取工艺复杂,且提取物杂质含量较高,特别是制备注射剂时蒽醌苷元及鞣质类成分常常对溶液的澄明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以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分离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提取物,采用比色法考察总提取物中结合型蒽醌的含量.为大黄提取物的纯化与精制生产工艺作一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大黄粉末煎煮过程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含量变化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黄粉末煎煮过程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两种大黄煎液中游离蒽醌与结合蒽醌的含量。结果:从2~40min煎煮过程中,除药用大黄的结合态芦荟大黄素煎出率升高达70%外,两种大黄的其他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煎出率变化不超过20%,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40min之内,煎煮时间对两种大黄粉末的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煎出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大黄煎煮与浸渍过程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黄浸渍和煎煮2种不同处理过程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以大黄中芦荟大黄素等5个主要成分为分析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测定大黄在不同处理方法(浸渍法和煎煮法)和不同时间的煎剂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总蒽醌的含量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4个成分的进样量在0.03~0.6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素甲醚进样量在0.01~0.3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经煎煮法处理后总蒽醌的溶出量比浸渍法明显增多;2种处理方法对应的游离蒽醌的溶出率随时间变化基本稳定,结合蒽醌的溶出量在煎煮和浸渍过程中均有所下降。结论:大黄在用浸渍和煎煮2种方法处理时可导致其蒽醌类成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25):3569-3574
目的:为大黄炮制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大黄""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效研究""Rhubarb""Anthraquinone""Emodin""Aloeemodin"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5年1月-2017年1月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中药大黄的炮制理论、大黄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变化和药效作用等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84篇,其中有效文献61篇。目前,大黄的炮制品主要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九蒸九晒大黄和清宁片等;大黄不同炮制品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炮制可改变大黄化学成分的含量或者使其成分种类增加或消失,以及对其药理作用有所改变,甚至药理作用完全相反;对大黄不同炮制品进一步系统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以及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从而对其进行区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今后应从研究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制定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探讨炮制技术、建立炮制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炮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黄类药材炮制前后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大黄类药材10份为研究对象,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比分析炮制前(药材)后(饮片)中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与大黄酚)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10份大黄药材炮制为大黄饮片后,饮片中大黄素+大黄酚总量基本上都有明显升高,但有3份饮片中的总量要稍微低于药材;继而对药用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藏边大黄四种药材与饮片中的大黄素与大黄酚含量对比分析可知,药材与饮片中大黄酚含量除了唐古特大黄之外,皆高于大黄素含量,其中唐古特大黄中的大黄素则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大黄,其余三种大黄之间差异性不显著。结论大黄类药材炮制后,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与大黄酚)的含量有明显的变化,大部分会出现升高现象,但也有少部分会出现降低。  相似文献   

16.
大黄蒽醌类成分在提取过程中的量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黄在不同溶媒及不同煎煮条件下提取物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对大黄水回流、隔氧水回流及乙醇回流后提取液中各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进行监测。结果:不同提取溶媒、提取方法及提取时间等均可导致生药提取液中各种游离和结合蒽醌的含量发生规律性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可能与游离蒽醌的降解、结合蒽醌的水解以及蒽醌类成分间的相互转化有关。结论:了解大黄在提取过程中活性成分的量变规律可为合理提取大黄生药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市售不同厂家三黄片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及其苷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 μL。结果:测得10个不同厂家三黄片中游离总蒽醌含量分别为6.272,9.143,3.950,6.718,7.214,5.411,8.501,5.411,11.725,8.785 mg·g-1,结合总蒽醌含量分别为3.781,0.700,6.060,4.202,5.560,8.369,6.036,5.621,1.624,3.361 mg·g-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类别的划分突出特性,反映蒽醌含量具有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厂家最高和最低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结论:10个厂家三黄片中大黄总蒽醌含量差别大,特别是作为三黄片发挥泻下药效作用的结合蒽醌含量也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8.
谢德俊 《安徽医药》2002,6(1):77-77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Red.)或药用大黄(R.-officnae Baill)的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淤、利湿退黄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大黄在具体应用时分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及大黄炭4种,由于经过了不同方法的炮制加工,其功效主治有了很大改变,因而在具体应用时各有偏重.现将4种大黄在肝病中的具体应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和鉴定大黄炒炭后新产生的化学成分,并研究其生成变化规律。方法:大黄炭提取液先用大孔树脂富集,用制备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NMR和MS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大黄粉末分别在180,200,220℃烘烤6,8,10,12,14,16,18,20,25,30,35min后,通过HPLC方法测定新生成分的含量。结果:新产生的化学成分为5-羟甲基糠醛,大黄粉末在200℃烘烤炮制12min时,5-羟甲基糠醛含量达到峰值。结论:5-羟甲基糠醛首次从大黄炭中分离得到,可能是大黄炮制的关键指标成分,可以用来控制大黄炭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炮制工艺对何首乌中的二苯乙烯苷、蒽醌、鞣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统计何首乌经不同工艺(黑豆汁蒸片、黑豆汁炖片、黑清蒸片、黑豆汁高压蒸片、黑豆汁屉上蒸片等)炮制12 h、32 h后的二苯乙烯苷含量,不同批次何首乌生片在黑豆汁炖32 h下的二苯乙烯苷与蒽醌含量,不同炮制工艺(生片、豆汁蒸32 h、豆汁炖32 h、清蒸32 h、豆汁高压蒸12 h、豆汁屉上蒸32 h)下炮制的何首乌中蒽醌的含量以及豆汁炖不同炮制时间(0 h、12 h、24 h、36 h、48 h)二苯乙烯苷、蒽醌和鞣质含量。结果 黑豆汁高压蒸片工艺下炮制12 h的二苯乙烯苷含量最高,黑豆汁炖片共一下炮制32 h二苯乙烯苷含量最高;豆汁炖在0 h下二苯乙烯苷含量最高;在生片状态下,来源于广东的三种何首乌中的二苯乙烯苷含量最高,其次为云南,四川和贵州的二苯乙烯苷含量大致相同。在黑豆汁炖32 h下,来自于云南的何首乌片的二苯乙烯苷含量最高,其次为来自于广东的何首生片,然后为来自于贵州的何首乌片,最低的为来自于四川的何首乌片;豆汁高压蒸12 g下游离大黄素含量最高、豆汁蒸32 h下游离大黄素甲醚含量最高、生片状态下,总大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