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控制院内延迟时间(DNT)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台州市9家基层医院168例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统计DNT和各控制因素的平均时间;采用滚动平均时间追踪法,以2014年10月为界对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分析质量管理前后基线数据、DNT相关因素,并作疗效评估。结果质量管理后,DNT从(79.50±26.97)min缩短为(68.64±24.30)min(P<0.05),DNT≤60min的比例从35.29%上升至40.91%,90d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的比例从48.0%上升至60.6%。“到院至谈话”“到院至病房”“完成CT检查至用药”等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对影响静脉溶栓DNT的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能明显缩短DNT、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可在基层医院实施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意义。方法以原发性肺癌为例,统计分析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后,反映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如术前TNM分期率(90.2%)、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79.9%)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反映工作效率或患者负担指标,如平均住院天数(22.52±6.98)d及平均住院费用(79688.59±21551.58)元均改善不明显。结论单病种质量管理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不合理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临床路径单病种定额支付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 CSDH 患者按我院临床路径表单进行治疗,费用按单病种定额支付标准执行,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 CSDH 患者全部恢复良好,患者支付3100元,平均住院日8.4 d,术前住院0.87 d,应用抗生素2.1 d,患者满意度95.6%。结论临床路径单病种定额支付在 CSDH 中应用可实现医疗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完美结合,既可以降低患者和新农合机构经济负担,又能充分利用医疗资源,还能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调查表》,对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进行跟踪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各环节时间及流程中影响院内总时间关键事件的记录。结果 32例患者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为(171.8±52.5)min,与90 min的国际标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先呼叫动脉溶栓组医师与首先呼叫静脉溶栓组医师患者到达急诊-获得动脉溶栓组医师会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7±6.8)、(66.9±53.2)min,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3.9±26.1)、(199.6±58.0)min;在CT之前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在CT之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患者到达急诊-到达CT室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3.1±47.3)、(31.9±12.3)min。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象严重,医院应完善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不断改进绿色通道质量控制机制,以缩短院内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心力衰竭(HF)单病种规范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清远市人民医院43例HF住院患者与规范化药物治疗相关的HF质量控制指标,分析住院期间和出院带药时HF单病种规范化药物治疗的合理性。结果:HF质量控制指标比率分别在13.43%~81.4%之间,HF-3最高,其次HF-4,HF-7最低。结论:本院HF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较理想,规范化药物治疗基本合理,但药物治疗中药学监护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我院单病种住院患者实施电子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后的4个病种相关指标的分析,评价电子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我院的实施状况及运行效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模式。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期间入院病例数相对较多、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基本一致的4个病种作为纳入病种,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儿童支气管炎、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其中将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入院并实施电子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未实施电子化临床路径相同病种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方法实施效果的差异。将所有数据输入Excel表格,经SPSS11.5软件处理,定量资料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评价的老年性白内障、儿童支气管炎、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4个病种实施电子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费用及药品费用、平均住院日3项评价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效果的综合评价后,电子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中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种质量影响因素,以规范诊疗流程,提高病种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和住院病历,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93例患者中,治愈好转患者170例,平均住院日14.5天,未实施PCI手术患者平均费用8624.18元,PCI手术患者平均费用44144.4元。在环节质量指标调查中,入院24小时内能完成心脏超声检查115例,未在标准时间内完成78例;35例实施药物溶栓的患者,药物溶栓开始时间均超过标准时间;110例实施PCI手术患者,在标准时间内完成41例,超过规定时间完成69例;实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评估仅28例,实施健康教育尤其是戒烟劝告与咨询仅35例。还存在病历书写不规范和用药不合理因素。结论医院应制定病种诊疗流程、进行医院培训和科室内训、设计开发单病种临床路径系统、加强病历质量监控等,持续改进急性心肌梗死病种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二级医院剖宫产手术单病种病例特点,寻找剖宫产手术病例特点,为单病种质量管理提供依据,并且为控制单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提供临床资料支持。方法对北京市某二级综合医院2009-2010年剖宫产手术单病种管理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特点。结果术前与术后诊断符合情况,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情况均能达100%,切口愈合等级均为甲级;患者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中,胎儿宫内窘迫及妊娠合并子宫瘢痕所占比例较高,无指征剖腹产的单胎分娩也占有一定比例;药费在住院总费用中所占比例最高;住院天数是住院费用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且住院天数长的患者住院费用倾向于高费用段。结论掌握手术指征控制手术比例,降低手术单病种的药费比例,缩短实际住院天数是管理剖宫产手术单病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开展病种质量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始尝试我国单病种质量管理评价的新模式,旨在通过选择代表医院医疗核心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部分病种进行评价,在实践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实施单病种管理所制定的诊治方案。2009年,卫生部要求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参照中国医院协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6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张晓洁  王莹  贾慧民  李娜 《海南医学》2014,(24):3723-3725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以原发性肺癌为例,从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规范诊疗过程、效率指标、工作量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率”、“术前、术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执行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台手术输血量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日、均次住院费用、均次西药费用皆有所下降;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结论实施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有效地控制了不合理医疗费用,在促进医疗服务管理向科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10~2011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在患者发病7 d内,对其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脑CT、核磁共振检查,并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的病情进行评估。结果 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见血管阻塞者54例,占62%;血管再通者28例,血管再通率为32%;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者41例,占76%。结论在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患者入院时的病情及其脑梗死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30min内滴完,每日2次,连用14d;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8g/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连用14d。观察治疗后疗效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14、28d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7、14d行hs-CRP检查,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常规综合救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发病后2。7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0.20~0.22MPa,加压减压各25min,稳压80min,持续20d,同时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治疗后有效率进危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纽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治疗20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成本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②方法 将106例急性脑硬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脱水剂、活血化淤、脑保护剂及抗凝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③结果 在治疗后24h,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评分差异无显著性(F=4.66,q=12.11,9.87,P<0.05;F=6.23,q=17.83,11.91,P<0.05;6h以内与7-24h溶栓治疗在7d,30d的临床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q=7.29,8.16,P<0.05)。④结论 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硬死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安全、方便。溶剂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门首利 《当代医学》2022,28(4):85-87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6 h内均接受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MRA、DWI检查,根据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情况,分为显示M1段闭塞组(n=24)与未显示M1段闭塞组(n=21)。比较两组DWI梗死体积、PWI异常体积,分析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情况。结果两组DWI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A显示M1段闭塞组PWI异常体积大于未示M1段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36例,占比80.00%;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17例,占比37.78%;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16例,占比为35.56%。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指导高危人群的干预治疗。方法 对收治的年龄在45岁以下,经影像学证实的6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脑梗死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者占47%,心源性脑栓塞占25%,有高血压病者60%,糖尿病4%,高脂血症12%,吸烟者37%,酗酒者19%。结论 青年人脑梗死病因复杂且有特殊性,以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塞多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是引发青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早期积极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58例发病48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与阿司匹林两者联合进行治疗。治疗30d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最后统计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8%、38.3%和66.1%。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1),与联合治疗组疗效相当(P〉0.05),但不良反应少于联合治疗组。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作为对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另一治疗手段,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nfractionated heparin with a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parnaparin) in the management of anticoagulation follow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six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unfractionated heparin (100 U/kg x b.w. intravenous bolus, 1,000 U/h continuous infusion for 3 days just 12 h after thrombolysis to maintain th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t 1.5 to 2.0 times as normal, then subcutaneous 7500 U every 12 h for 4 days, n=90) or parnaparin (0.4 ml subcutaneously every 12 h for 7 days 12 h after thrombolysis, n=96) in conjunction with routine therapy. The patients enrolled stayed in hospital for at least 14 days and were followed for 45 days after admission into the hospital. RESULTS: The composite triple end-point (death,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revascularization assessed at 2, 7, 14, 45 day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parnaparin 42.22% vs 37.08%, P=0.03 . Compared with unfractionated heparin group, the incidences of hemorrhage 10.00% vs 3.13%, P=0.06 and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3.33% vs 0, P=0.07) were also lower in parnaparin group. CONCLUSION: Parnaprin is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composite cardiac events, hemorrhage and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t least in 45 days as compared with unfractionated heparin during anticoagulation follow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