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段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5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婴幼儿患者有50例(命名为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患者有50例(命名为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患者有50例(命名为学龄儿童组)。将三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MP抗体滴度作比较分析。结果婴幼儿组患者、学龄前儿童组患者及学龄儿童组之间的临床体征、淋巴细胞计数、血CRP水平以及MP抗体滴度均存有差异性(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不一,考虑此情况与患儿机体肺部损伤机制不一而致。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11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 6~12岁占48.28%,但年幼儿童感染率有所增加,3岁以下占15.52%.发热伴咳嗽的患儿占87.07%,平均发热8.42 d.早期多无明显阳性体征,随病程的进展,83.62%的患儿肺部出现湿啰音.MP-IgM阳性率为45.69%, 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阳性率53.45%,MP-IgM阳性和或MP快速培养阳性患者共86例,阳性率74.13%.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58.62%).胸片以一侧大片状阴影为多见,占72.41%,右侧(59.48%)多于左侧,下叶(70.23%)多于中上叶.42例(36.21%)患儿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效果大多较好.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大多数患儿肺部出现湿啰音,血清特异性抗体MP-IgM检测结合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唐燕妮  许琦 《吉林医学》2013,(29):6027-602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在诊治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应用。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126例患儿,分为喘息组(A组)83例和非喘息组(B组)43例,进行血MP-IgM抗体检测(被动凝集法)。结果:126例患儿中,A组MP-IgM抗体阳性21例(25.3%),B组MP-IgM抗体阳性2例(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的重要病因之一,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应想到支原体感染可能性,并及时进行血清MP-IgM抗体检测,避免误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婴幼儿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的异同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M P)Ig M确诊的78例MPP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和儿童组(4-14岁).比较不同年龄患儿在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胸部X线表现及肺外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 婴幼儿组M P P起病相对较急,咳嗽及喘息症状相对明显,肺部罗音多,体温相对低,平均热程短;儿童组多表现为高热,咳嗽(主要是干咳)症状重,肺部体征轻,平均热程长.MPP患儿胸部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婴幼儿组以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为主,儿童组以肺段实质性浸润为主,肺外表现儿童组高于婴幼儿组.结论 不同年龄患儿MPP在临床症状,肺部体征及胸部X线表现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46例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喘息,痰液为白色黏液状,不易咳出;3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肺部听诊喘鸣音于两侧7例,单侧39例,16例伴有少许中细湿性啰音.胸部X线摄片:单侧或两侧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伴斑点状阴影26例;右下肺15例,左下肺3例,双侧2例.所有患儿以大环内酯类药物足疗程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有关,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189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主.发热152例(80.4%),阵发性咳嗽154例(81.5%),伴喘息58例(30.7%),胸片改变166例(87.8%),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或略低,血清MP-IgM均阳性.呼吸系统外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及中枢神经系统,所有病例均用阿奇霉素治愈.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外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血清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应做为常规检测项目.阿奇霉素静脉与口服序贯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支原体肺炎患儿95例,根据年龄段分为学龄前组(3岁~6岁,52例)和学龄组(6岁~14岁,43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影像学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肺外合并症等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MPP在体温、热程、持续干咳、肺部湿啰音、喘呜、X线下肺段实质浸润、MP-IgM阳性等方面与学龄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叶实质浸润、CRP增高以及肺外并发症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不同的MPP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临床诊治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翟莺莺  周蕾  邹亚伟  陈德晖  陈福雄 《吉林医学》2012,33(20):4270-4272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点、血像、MP-IgM抗体检测、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大部分病例出现喘息(65%),且大多为第一次喘息发作(75%);肺部体征明显,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本组资料显示MPP肺外表现主要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病变类型以肺间质浸润为主,58%病例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大多累及右中下肺(24%),多数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60%);本组40%的病例病初1周内检测血清MP-IgM水平不高,需要进行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来诊断。所有病例均使用阿奇霉素治疗,采用序贯疗法,总疗程不少于3周;经治疗,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MP感染全年均有散发,好发于冬春季。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对于3岁以下首次喘息发作的患儿或反复喘息发作的患儿,要充分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规范治疗,防止其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9.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此类疾病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78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总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3岁占50%;持续性发热伴刺激性咳嗽占82.1%;肺内啰音不多;胸片以单侧大片絮状阴影多见,占83.3%;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92.3%);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未出现耐药情况。30例(38.5%)有肺外合并症,常见的是渗出性胸膜炎、血液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等。MP肺炎患儿3岁以下(婴幼儿)组与3岁以上组临床特征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有利于早期诊断,阿奇霉素效果好,婴幼儿MP肺炎临床表现不如学龄儿童典型,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6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雪梅 《中外医疗》2010,29(8):97-97
目的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临床特征。方法总结6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婴幼儿病例29例,占46.8%;3岁以上患儿33例,占53.2%。婴幼儿病例中肺部出现湿音者13例,占44.8%;3岁以上患儿中肺部出现湿音者5例,占15.1%。婴幼儿病例中出现肺外并发症者6例,占20.7%;3岁以上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者14例,占42.4%。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病例和3岁以上患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婴幼儿病例以肺部表现明显且较重,而3岁以上患儿则肺部体征不明显,更易发生肺外并发症,所有病例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1.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系,改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2例,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结果:①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为47.6%;②在各年龄组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比较中,发现学龄期儿童MP-IgM阳性率最高。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要高度警惕支原体感染,应做相关化验检测,明确致病病原体。  相似文献   

12.
胡小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38-39,4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感染规律,为小儿MP肺炎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7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调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情况,并对入院的118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道疾病患儿抗-Mp-IgM阳性率为60.0%(450/750),女性患儿阳性率(68.0%),高于男性患儿(54.7%,χ2=48.1,P0.01)。婴幼儿MP肺炎以气促、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啰音多见,发热并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少;年长儿患儿的MP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肺部体征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多。51.7%的患儿有肺外合并症。结论小儿MP肺炎在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呈现多样性改变,肺外合并症多,因此对疑似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32例患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病房收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3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结果30例发热,均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咳嗽;4例并发喘息症状.肺炎支原体除呼吸道损伤外,可引起不同程度、不同系统的肺外表现,呕吐、腹泻9例,肝功受损3例,心肌受损5例,学龄前期与学龄期患儿热程及肺部出现哕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刺激胜咳嗽,肺外并发症多,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应及早诊断及治疗,警防肺炎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刘宝凤 《当代医学》2013,(28):81-82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儿科治疗的哮喘患儿188例、肺炎患儿98例,另选择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使用颗粒凝集法进行检测,对哮喘患者血清总IgE进行测定。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48.97%)明显高于肺炎患儿的MP-IgM阳性率(36.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P-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5.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龄儿童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的患儿阳性率(P<0.05)。MP-IgM阳性的支气管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患儿的血清总IgE(P<0.05)。结论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密切关系,尤其学龄儿童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更高,应该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5.
小儿支原体肺炎23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36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以1~3岁的婴幼儿为主.发热148例(62.7%),持续性咳嗽113例(47.9%).多数肺部可闻及湿哕音,两肺呈斑片状阴影114例(48.3%),呈间质性损害31例(27.2%),大片状阴影21例(1...  相似文献   

16.
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玲  刘丽平  戴宝泉 《医学综述》2009,15(19):F0002-F0002,F0003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98例小儿慢性咳嗽和60例对照组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MP、CP特异性IgM抗体,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MP感染45例(45.9%)、CP感染12例(12.2%);对照组MP感染4例(6.7%)、CP感染2例(3.3%),研究组混合感染5例(5.1%),对照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对慢性咳嗽小儿寻找病因时,应常规进行MP-IgM、CP-IgM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旻 《世界感染杂志》2010,10(3):120-12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是否诱发小儿喘息。方法用颗粒凝集法检测2007年我院儿科住院部因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喘息而收治的70例患儿及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17例的MP-IgM抗体效价,对比喘息组及对照组之间MP-IgM的阳性率,同时比较喘息组各年龄段MP—IgM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喘息组中的疗效和支原体表达的相关性。结果70例患儿中39例MP-IgM阳性,阳性率为55.7%,对照组17例患儿MP-IgM阳性仅4例,阳性率为23.5%(Х^2=5.668,P=0.017);喘息患儿中1-3岁年龄段MP-IgM阳性率最高,为27.1%,〈1岁患儿阳性率最低,仅4.3%(Х^2=30.8,P〈0.001);〈1岁组MP-IgM阳性率显著低于1岁以上组(Х^2=30.119,P〈0.001);1-3岁组和〉3岁组间MP—IgM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Х^2=1.089,P=0.297)。喘息患儿中MP-IgM阳性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为94.9%,而MP-IgM阴性者有效率为29.0%(Х^2=37.7,P〈0.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诱发小儿发生喘息,尤其是〉1岁的小儿发生率较高,呼吸道感染诱发喘息者,需要考虑存在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4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该组患儿均经过病原菌、血清MP-IgM检测、影像学检查确诊,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其中21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为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该组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和发热,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时可合并病毒或细菌感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的咳嗽消失、持续发热、气喘消失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O.05)。对于两组中难治性肺炎的患儿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常合并有细菌感染,婴幼儿以肺部表现为主,儿童期肺部体征不明显,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5 (IL-5)水平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于辽河油田总医院儿科就诊的哮喘患儿8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MP-IgM)检测;将观察组分为MP-IgM阳性组与MP-IgM阴性组,并检测观察组所有患儿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及IL-5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3.90%比16.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3.96,P<0.01);MP-IgM阳性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457.47±73.51) IU/mL比(314.20±48.27) IU/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组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417.32±43.78)×106/L比(248.36±35.26)×106/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MP-IgM阳性组血清IL-5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308.34±58.69)ng/L比(87.96±13.42) n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外周血IL-5水平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