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潘立酮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对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57例)给予保温、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等常规疗法。观察1组(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多潘立酮混悬液0.4 ml/(kg.次),1次/8 h,喂奶前30 min给予,疗程3~5 d。观察2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红霉素静脉给药,5 mg/(kg.次),1次/d,于1~2 h内用微量输液泵输注完毕,疗程3~5 d。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病程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日增加体重和日增加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病程、胃潴留消失时间、平均日增加体重和日增加奶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多潘立酮对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学军 《当代医学》2011,17(33):79-80
目的 探讨多潘立酮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方法 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88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使用红霉素治疗,治疗组4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以7d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的进食奶量、体重增加数量及呕吐症状、胃潴留消失例数.结果 治疗组在进食奶量、体重增长及减轻呕吐和胃潴留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多潘立酮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抚触应用于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方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方法:将84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按发生先后顺序单双号分成两组,单号观察组42例,双号对照组42例,两组均按常规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方法处理,观察组进食后1h予新生儿抚触,每天2~3次。观察日排便次数、胃残奶、腹胀、呕吐、返流、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日排便次数增多,并发症消失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短。结论:新生儿抚触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四磨汤联合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酌情给予补液、胃肠外营养、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四磨汤联合抚触治疗,观察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残奶量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呕吐、腹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残奶量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磨汤联合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46例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混悬液(0.3ml/kg,3次/d,于喂奶前30min口服),疗程5-7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潘立酮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多潘立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保温、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等常规疗法。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多潘立酮混悬液0.2-0.3 ml.kg-1,每8 h 1次,喂奶前30 min给予,疗程3-5 d。结果干预组患儿病程和呕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增加体重和每日增加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多潘立酮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抚触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柱  周校燕 《吉林医学》2010,(25):4273-4274
目的:观察新生儿抚触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49例有喂养不耐受表现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喂养不耐受,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洗胃、鼻饲、补液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3次/d,10~15 min/次。结果:治疗组建立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长靖 《吉林医学》2012,33(15):3209-3210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及治疗组40例,两组患儿予保暖、预防感染和出血、灌肠通便,早期部分或全静脉营养、对症处理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经胃管或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和多潘立酮。结果:治疗组患儿开奶后胃残留量少,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早,能较早耐受喂养及停用静脉营养,体重开始正常增长时间早,两组患儿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使用红霉素前后的肝功能无明显变化,使用多潘立酮后未见患儿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无不良反应发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喂养不耐受的住院新生儿98例,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采用治疗原发病、纠正其他脏器功能衰竭、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洗胃后酌情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多潘立酮口服或鼻饲给药,0.3mg/kg,q8h,红霉素静脉给药5mg/kg,qd,于1~2h内用微量输液泵输注完毕,疗程为10d。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日体质量增长多、住院天数短(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肝脏、肾脏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结论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明显,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早产、低体重是新生儿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胃肠功能不成熟导致喂养不耐受,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而长期胃肠外营养可造成肠黏膜萎缩,乳糖酶缺乏,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不良情况。我科采取经口滴入胃肠道喂养加抚触的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抚触疗法及温盐水灌肠可促进胎便尽早排出、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增加体重、促使黄疸的排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住院,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患儿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洗胃、鼻饲、补液等常规综合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3次/d,10~15 mini次.A组与B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好转情况.结果 A组腹胀、呕吐消失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缩短住院天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及捏脊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择胎龄35~36周、顺产、体重2 0~2 5kg、阿氏评分8分以上的早产儿118例.随机选择32例早产儿作为第1组进行新生儿抚触及捏脊,30例早产儿作为第2组只进行新生儿抚触,28例早产儿作为第3组只进行捏脊,28例早产儿作为第4组进行新生儿常规护理.结果:第1、2、3组新生儿食欲强、日排便次数增多、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短,以第1组为最优.结论:新生儿抚触及捏脊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抚触在糖尿病母亲婴儿(IDM)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收治于新生儿监护病房中的IDM在常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下加用新生儿抚触,观察比较患儿治疗始3天内每天进食奶量及3天后体重变化。结果:干预组患儿3天内日增加奶量明显优于治疗组,3天后体重减少低于对照组。结论:抚触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可以促进IDM胃肠功能恢复,增加患儿奶量摄入,缓解生理性体重减轻。  相似文献   

17.
何池英 《中外医疗》2011,30(12):125-126
目的观察胃动力药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方法将4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均给予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同时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改善胃肠道微生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的红霉素与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2组疗程均为3~7d。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使用小剂量的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预防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晚期早产儿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采取新生儿抚触辅助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胎粪排空时间、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及直接喂母乳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9%(P〈0.01),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14d时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可促进晚期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和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罗美兰  高小炎 《吉林医学》2013,(29):6199-6200
目的:探讨抚触加持续微量喂养对早产儿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抚触和持续微量喂养。结果:两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时间和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加持续微量喂养对治疗早产儿不耐受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保证早产儿营养摄入,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建立并诱导成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新生儿抚触法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与传统药物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0例)、新生儿抚触结合非营养性吸吮组(简称抚触与NNS治疗组)(4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药物治疗组给予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抚触与NNS组实施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组患儿的呕吐时间[(1.8±0.6)d]、胃残余量[(2.7±1.1)mL]、体重增加[(337.0±35.9)g]、奶量增加量[(2.3±0.5)mL]、治疗总有效率(65.0%),和抚触与NNS治疗组患儿的呕吐时间(1.7±0.7)d、胃残余量[(2.4±1.5)mL]、体重增加情况[(336.0±37.3)g]、奶量增加量[(2.4±0.6)mL]、治疗总有效率(62.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配合新生儿抚触不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没有不良反应,同时又能促进早产儿自身消化系统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