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测定其急性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一二聚体(D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将急性期水平与67例非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对照进行比较,并从脑梗死患者中选取83例,测定其恢复期相关指标水平,与急性期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T和APTT低于对照组,FIB、DD和MPV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患者恢复期的PT和APTT水平高于急性期,FIB和DD水平低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和MPV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APTT、PT、FIB、D-二聚体和MPV异常,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和D一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探讨其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并比较.结果 三组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Ⅰ~Ⅱ级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心功能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糖尿病有无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的界定,特别对心功能级别不同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检测指标可反映心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206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4项主要凝血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6例肝病患者检测结果与100例健康者检测结果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TB含量降低(P〈0.01)。慢性肝炎患者PT、APTT时间延长(P〈0.01)。TT、FT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病患者凝血功能4项检测明显异常,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 )及纤维蛋白原 (Fib)四项检测 ,常作为凝血相关指标被临床实验室采用。为评价其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我们对 30 6例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 )患者联合检测 4项指标。1 材料和方法1.1 检测对象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0年 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乙肝患者30 6例 ,其中男 2 31例 ,女 75例 ;年龄 8~ 6 5岁 ,平均 35 .7岁。按 2 0 0 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分型 ,急性肝炎 15例 ;慢性轻度 82例 ,中度 74例 ,重度 48例 ;重型肝炎2 9…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检测如下指标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分析这些指标在脑梗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价值。方法将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计80例设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期80例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Hcy、MPV、FIB及D-D这些项目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测脑梗死患者的Hcy、MPV、FIB及D-D对患者的疾病是有重要作用的。结论检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这些指标水平,在防治脑梗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项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对肝硬化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A级25例,Child-B级21例,Child—C级12例)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Child—A级与对照组比较,PT、APrr时间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ild-B、Child—C级与Child—A级比较PT、APlTr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下降,并且随着分级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结论通过联合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含量可以观察病情,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乳胶凝聚法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比较进展性脑梗死、非进展性脑梗死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位妊娠(E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相关因子水平检测的意义.方法 以80例EP患者为对象,以同期80例正常宫内妊娠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及性激素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EST)为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  相似文献   

10.
王改合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76-176
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产科住院的部分胎盘早剥患者58例,对她们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VIY)、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与正常健康妊娠后期孕产妇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发生胎盘早剥时孕妇凝血功能改变的规律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脑外伤重症患者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变化。方法:选择109例脑外伤患者和13例脑肿瘤术前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和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结果:程度不同脑外伤患者的APTF、PT、DD和FDP检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BPC值却明显低于后者,脑外伤重症组的APTF、PT、DD和FDP检测值也明显的高于轻、中型脑外伤的患者,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BPC值也明显低于轻、中型脑外伤患者(P均〈0.05,0.01)。结论:脑外伤重症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部分凝血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7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4 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ACL -Futura全自动凝血仪测定PT、APTT、Fbg及D- 二聚体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和APTT明显延长(P <0 .0 1) ,Fbg明显减少(P <0 .0 5 ) ,D -二聚体量明显升高(P <0 .0 1) ;且肝硬化患者的Fbg和D- 二聚体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指标(P <0 .0 5 )。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PT、APTT、Fbg及D -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并对预防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水平是否异常。方法:用免疫法测定62例脑梗死和4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中vWF、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病人较正常对照组vWF、PAI-1和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5)。结论:vWF、PAI-1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等凝血指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0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住院确诊的272例HFRS患者。依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轻型(58例)、中型(79例)、重型(75例)和危重型组(60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检测患者急性期PLT、PT、APTT、TT、Fib、DD、FDP水平。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分组患者上述凝血指标表达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PLT与PT、APTT、TT、Fib、FDP、DD之间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上述指标对预后的预测效力。结果除轻、中型组患者外,PT在其余各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LT、APTT、TT及Fib在HFRS患者急性期各型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PT、APTT、TT呈显著负相关(r=-0.350、r=-0.674、r=-0.717,P<0.05),与Fib呈显著正相关(r=0.578,P<0.001);PT与Fib是预测HFRS预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PT和Fib联合检测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单一参数检测(P<0.001)。结论PLT、PT、APTT、TT和Fib的异常表达与HFRS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PT与Fib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相关凝血指标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凝固法检测781例骨折患者和192例正常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骨折患者组除TT以外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骨折患者凝血系统改变,自身抗凝能力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上应考虑在术前增加抗凝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李贵华 《广州医药》1995,26(6):41-43
对20例登革热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发现:血小板计数正常者达65%。血小板粘附试验(PAT)值高于正常者达90%(18/20),血小板聚集试验中之ADR值下降者占53%(8/15);ADP值下降者占46.6%(7/15);STAMP值下降者占46.15%(6/13)。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异常率高达65%。反映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功能的“正常PRP+正常PPP”与病人PRP+病人P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发病率上升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且由于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的限制,致残率较高,因此在血栓前状态采取措施预防血栓形成是提高此类人群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检测了脑梗塞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蛋白C  相似文献   

18.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探讨老年人凝血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活动期UC患者60例(UC组),随机选取28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32例进行非抗凝治疗,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中D-d、APTT及FIB水平,采用临床活动度评分计算临床活动性指数,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C组D-d及FIB明显增高(P<0.05),APTT明显降低(P<0.05)。抗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中D-d及FIB与抗凝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水平(P<0.05)。抗凝治疗组临床活动性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APTT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UC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UC患者可适当进行抗凝治疗;D-d、FIB可作为判定UC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研究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探讨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特点,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49例脑梗死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的血浆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vWF、脑梗死患者组的Fbg和D—D的血浆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而aPTT、P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VWF、Fbg、D—D的血浆水平都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这些因素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对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亚红 《广东医学》1999,(4):276-277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11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论病毒性炎患者血血浆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损害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