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11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辅酶Q10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临床疗效、心功能变化及生存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具有显著临床优势,值得推广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将选取的90例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施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辅酶Q10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冠心病心功能减退的疗效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金志文 《当代医学》2016,(18):119-120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60例,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选取心功能正常者30例为正常组,对照组予以阿托他汀20 mg,1次/每晚;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辅酶Q1030 mg,3次/d;比较冠心病治疗前后及正常组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CI、SV、SI、LVSWI、LCWI、VI分别为(2.1±0.5)和(3.1±0.5)L/(min·m2)、(66.3±9.4)和(74.4±9.2)mL、(37.6±7.3)和(42.5±7.1)mL/m2、(41.2±9.8)和(46.6±9.3)g/(min·m)、(2.9±0.6)和(3.3±0.7)kg/(min·m2)、(42.9±8.3)和(47.8±7.8)×10-3s;对照组分别为(2.1±0.6)和(2.8±0.6)L/(min·m2)、(67.2±9.1)和(73.4±9.0)mL、(38.4±7.2)和(39.2±8.3)mL/m2、(41.5±9.8)和(43.8±9.4)g/(min·m)、(2.79±0.6)和(3.0±0.7)kg/(min·m2)、(42.3±8.2)和(45.5±7.6)×10-3s;正常组分别为(3.2±0.5)L/(min·m2)、(78.3±10.3)mL、(44.8±6.2)mL/m2、(48.8±10.3)g/(min·m)、(3.8±0.9)kg/(min·m2)、(47.4±10.1)×10-3s;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6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应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超敏C反应蛋白)、LVEF(左室射血分数)、Hcy(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雪爱 《大家健康》2013,(16):132-133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间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113例冠心病患者为A组,以我院同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113例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A组患者TC、TG、LDL-C、HDL-C等血脂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B组,且hs-CRP水平显著低于B组,LVEF及FMD等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两组各项数据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阿托伐他汀,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较好,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用药后的临床效果,用药前后血脂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有效提高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比较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淅川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各治疗8周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降脂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阿托伐他汀比较,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实施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实施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6豫;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7.8豫,观察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略优于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CRP浓度以及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与常规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30例冠心病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血脂水平、血浆CRP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能有效调降血脂,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应该及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冠心病患者采取同等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冠心病患者104例(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将其依据单双号编号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单号组: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组(双号组: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各52例,对比两组的各项血脂指标---TC、TG、LDL-C、HDL-C.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TC均值、TG均值、LDL-C均值低于对照组,HDL-C值(1.41±0.49)mmol/L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阿托伐他汀,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同等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方案治疗后,能够更好的调节患者的血脂指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冠心病(CAD)患者中应用他汀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评估他汀应用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2月,纳入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1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77例服用他汀(他汀组),83例未服用他汀(非他汀组,为未接受正规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排除高血压、心衰等其他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检测患者的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χ2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冠心病患者中,与非他汀组相比,他汀组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他汀组的ba-PWV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02)。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他合并用药情况]后,他汀与ba-PWV的显著相关性仍具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他汀和动脉僵硬度的改善具有显著的关联,并独立于其他重要的临床指标。这提示他汀可能会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动脉僵硬度,他汀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改善可能与其改善动脉僵硬度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评价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作用。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患者86例,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5例中,运动试验阳性23例(真阳性),阴性12例(假阴性)。冠状动脉造影阴性51例中,运动试验阳性14例(假阳性),阴性37例(真阴性)。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5.7%,特异性为72.5%,准确性为69.8%。平板运动试验强阳性诊断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为81.3%。往往在低运动量时出现阳性改变者真阳性率高;运动量不足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结论: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时,应综合分析患者运动量的高低、ST段改变的形式和程度等,以提高其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评价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作用。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患者86例,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5例中,运动试验阳性23例(真阳性),阴性12例(假阴性)。冠状动脉造影阴性51例中,运动试验阳性14例(假阳性),阴性37例(真阴性)。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5.7%,特异性为72.5%,准确性为69.8%。平板运动试验强阳性诊断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为81.3%。往往在低运动量时出现阳性改变者真阳性率高;运动量不足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结论: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时,应综合分析患者运动量的高低、ST段改变的形式和程度等,以提高其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林超 《吉林医学》2013,(20):3996-399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运动平板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已确诊为冠心病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DCD组70例和TET组72例。结果:DCD组阳性患者有41例,阴性29例,阳性率为58.57%;TET组阳性患者有59例,阴性13例(包括未能完成运动试验的患者2例),阳性率为81.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诊断中,运动平板试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肿瘤切除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06年7月,10例怀疑肿瘤(泌尿系肿瘤4例、消化系肿瘤2例、肺部肿瘤4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接受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肿瘤切除术.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手术切口.除1例外均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行肿瘤切除术.2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随诊.结果:同期手术效果好,无住院死亡,未出现术后外科性出血,无心肌缺血梗死,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10~34 d(平均22.4 d),均病愈出院.1例失去随访,9例患者随诊6个月至7年3个月,其中2例死于肿瘤转移,其余随诊满意,均未出现心血管事件.结论:对于合并冠心病的良、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肿瘤切除术可行,而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 2 0例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 ,年龄 61-78岁 ,平均年龄 (71.4± 6.2 )岁。心绞痛 12例 ,急性心肌梗塞 4例 ,陈旧心肌梗塞 4例。共对 2 1支血管的 2 6处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 18枚 ,另外 8处病变仅行单纯PTCA术。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成功率为 95 .0 % ,并发症 6例 ,无一例死亡 ,术后随访半年 ,无心绞痛发作。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成功率高 ,并发症低 ,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ing,TET)心脏变时功能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CI)对冠心病(CHD)患者的的诊断价值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165例临床拟诊CHD患者,先后行TE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传统指标、CI及两项联合指标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进行比较;并根据CAG结果分CHD组和非CHD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心脏变时功能(chronotropic response,CR):运动中心率变化的各项指标和心脏变时指数(chronotropic responseindex,CRI)。结果(1)单纯以CI指标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传统指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率高于传统指标(P〈0.05);两项联合指标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传统指标(P〈0.01)。(2)CHD组运动CR明显低于非CHD组(P〈0.01)。CHD组3支冠脉病变者CR明显低于1、2支冠脉病变者(P〈0.01)。CRI与冠脉病变分支数目(r=-0.699,P〈0.01)呈负性相关。(3)右冠支、回旋支病变的CR均低于前降支病变(P〈0.05)。结论CI指标是诊断CHD的重要价值的指标,可以提高TET对CHD的诊断率。CHD患者CI可以预测心肌缺血程度,预测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提示窦房结发生供血不足的可能性,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更快捷的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CPET)的核心指标,探讨焦虑和/或抑郁情绪障碍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筛选255 例稳定 期冠心病患者及302 例无冠心病者作为受试者,根据焦虑、抑郁量表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n=96)、焦虑组(n=35)、抑 郁组(n=36)、焦虑抑郁组(n=135)、冠心病组(n=91)、冠心病合并焦虑组(n=35)、冠心病合并抑郁组(n=34)、冠心病合 并焦虑抑郁组(n=95),比较各组CPET核心指标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各组峰值摄氧量、无氧域、峰值代谢当量、峰 值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而峰值收缩压、心率储备显著升高(均P<0.05);其中,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组以上指 标与冠心病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焦虑组、抑郁组、焦虑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均P>0.05)。结论: 焦虑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下降显著;单纯焦虑或单纯抑郁的冠心病 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有下降趋势。单纯焦虑、抑郁、焦虑合并抑郁并不会对非冠心病对照人群的心肺功能及运 动耐量产生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单药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联合组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血压、血脂、内皮功能、QT离散度、冠脉病变程度、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TC、TG、LDL-C显著低于单药组,联合组治疗后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单药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内皮素(ET)、QT间期、QTc、QT离散度显著低于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SBP、DBP、ET、QT间期、QTc、QT离散度显著低于单药组,联合组和单药组治疗后一氧化氮(NO)、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显著高于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NO、TIMI血流分级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基本相同(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程度,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0岁至80岁的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的基本衰弱工具集(Essential Frailty Toolset, EFT)衰弱评分与5次坐站(five-time sit to stand, FTSTS)、30s坐站(30-second sit to stand, 30s-STS)、1min坐站(1-minite sit to stand, 1min-STS)、6min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 test, 6MWT)的相关性,以确定可用于临床筛选合并衰弱的CAD患者的最佳身体运动功能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8例CAD患者的基本信息、EFT衰弱评分、FTSTS、30s-STS、1min-STS、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统计分析其与衰弱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根据AUC来判断该指标是否具有诊断衰弱的能力,从而确定能够区分患者衰弱与否的最佳界值。结果 合并衰弱的CAD患者的BMI相对较低,心功能和身体运动功能更差,与非衰弱组相比衰弱组的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199.40(55.32, 1012.65)mmol/L vs 99.75(41.36, 217.75)mmol/L,P=0.016]、LVEF [ (56.99±10.20) % vs (62.15±6.45) %, P<0.01 ]、30s-STS [ (10.93±2.98)次vs (14.50±2.63)次, P<0.01] 、1min-STS [ (21.32±5.45)次 vs (27.30±5.62) 次, P<0.01 ]、6MWT [ (412.84±62.34) m vs(470.04±56.41) m, P<0.01]。30s-STS、1min-STS、6MWT与EFT衰弱评分均中度或高度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分别为-0.575、-0.493、-0.467)。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心梗组与非心梗组中衰弱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非心梗组30s-STS的AUC为0.85(敏感度:66.7%;特异度:92.9%;最佳界值:≤13次),1min-STS的AUC为0.82(敏感度:60.6%;特异度:92.9%;最佳界值:≤27次),6MWT的AUC为0.80(敏感度:78.8%;特异度:78.6%;最佳界值:≤446.55m);心梗组30s-STS的AUC为0.81(敏感度:94.1%;特异度:71.4%;最佳界值:≤10次),1min-STS的AUC为0.72(敏感度:94.1%;特异度:57.1%;最佳界值:≤19次),6MWT的AUC为0.68(敏感度:94.1%;特异度:42.9%;最佳界值:≤387.45m)。结论 30s-STS、1min-STS、6MWT与合并衰弱的CAD患者及衰弱程度呈现中度及高度相关,是临床评价衰弱的有效工具。尽管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非心梗和心梗的CAD患者来说有效评估衰弱的方式略有差异,最佳界值也不同,但是30s-STS是临床评估合并不同程度衰弱的CAD患者的最佳身体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