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1〕,这一类疾病又称代谢综合征,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为探讨血清Leptin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关系,我们对46例ACI患者及43例正常人血清Leptin及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1·1ACI患者组:46例(男25,女21),年龄57~84岁,平均(66±14)岁。ACI患者为2004-01-05~2005-01-06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诊断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1·2正… 相似文献
2.
血清瘦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1],这一类疾病又称代谢综合征,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为探讨血清Leptin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关系,我们对46例ACI患者及43例正常人血清Leptin及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清瘦素水平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28例(非肥胖者62例,肥胖者66例)DM患者(其中合并脑梗死者63例)的血清瘦素水平,并对合并脑梗死者的瘦素水平、血脂、血糖、血压、体质量指数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DM肥胖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非肥胖者(P<0·001);(2)女性血清瘦素水平[(13·00±5·20)ng/ml]显著高于男性[(6·84±2·57)ng/ml](P<0·001);(3)DM合并脑梗死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无脑梗死者(P<0·05);(4)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瘦素水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体质量指数等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DM合并脑梗死血清瘦素水平升高,瘦素可能在2型DM脑梗死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的变化。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血清TGF - β1水平 ,并与 31例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TGF - β1含量在第 1、3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第 7天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 ,TGF - β1降低的程度在急性期与梗死体积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密切关系 (P >0 .0 5 ) ,在恢复期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 (r =- 0 .5 74 ,P <0 .0 5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测定血清TGF - β1对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测量3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体重、腰围、血压及血糖、血脂、尿酸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部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腰围、颈动脉IMT及CRP、瘦素、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CRP、LDL水平及IMT呈正相关(r=0.530,r=0.372,r=0.562; P<0.05~0.01),与HDL水平呈负相关(r=-0.364,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P、IMT是影响血清瘦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P <0.05 ~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清Hs-CRP浓度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Hs—CRP浓度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122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66例健康人的血清Hs—CRP浓度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发病后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Hs—CRP浓度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预后越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瘦素、炎性细胞因子与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瘦素是脑梗死发病时炎症过程中的急性期反应物,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与其受体结合并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转导机制发挥生物学作用。而炎性细胞因子能影响瘦素合成,可在STAT水平竞争性抑制瘦素作用,干预其信号转导,导致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影响胰岛素分泌,血脂与血糖代谢紊乱,并使血压增高等,促进脑梗死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酒精依赖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瘦素水平的差异,以及酒精依赖患者血清
瘦素浓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纳入45 例来自中国北方符合DSM- Ⅳ中酒精
依赖诊断标准的汉族男性住院患者,选取45 名与酒精依赖患者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相当的健康男性志愿
者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瘦素水平,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
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 酒精依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01);酒精依赖患者血清瘦素
水平与WCST中的总错误分类数(r=0.339,P=0.023)和持续错误分类数(r=0.372,P=0.012)呈正相关,而
与正确分类数(r=-0.339,P=0.023)和完成分类数(r=-0.327,P=0.029)呈负相关。结论 酒精依赖患者血
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瘦素水平越高其认知功能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10.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瘦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和瘦素的影响.方法 将84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在治疗前后抽血检测血浆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2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没有差异(t=2.79,P>0.05),在治疗8周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t=4.38,6.17,P<0.05, 0.01),治疗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9.43,P<0.05).(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2组血浆瘦素水平没有差异(t=3.63,P>0.05),在治疗8周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t=12.83,15.52,P<0.01, 0.01),治疗组血浆瘦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3.93,P<0.01).结论 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升高血浆脂联素和降低血浆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TNF水平明显增高,脑梗塞组TNF为7.19±1.67ng/ml,脑动脉硬化组为2.30±1.06ng/ml,正常对照组为1.41±0.23ng/ml。脑梗塞组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重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亦较轻型患者显著增高。重型TNF含量为11.32±1.43ng/ml,轻型为6.90±1.50ng/ml(P<0.05)。提示TNF参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及预后的一项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的TOAST病因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按TOAST分型进行分组,对各亚组与5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及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血清oxLDL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oxLDL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均〈0.01)。结论:血清oxLDL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并与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等类型关系紧密,可作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提示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急性期患者血清新蝶呤(Npt)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以20例ATCI急性期患者为实验组,于发病第1、3、7、14天4个时间点分别测定血清Npt水平;以15例非血管病的神经性疾病患者为阳性对照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分别于上述时间点测定血清Npt水平。结果:ATCI急性期患者血清Npt水平于发病第1、3、7天明显高于同期阳性对照组及正常组水平(P<0.05);且发病第1、3、7天明显高于第14天水平(P<0.05)。结论:ATCI急性期血清Npt明显升高,随着病情逐渐稳定而下降,并于第14天趋于正常,反映了不稳定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活动情况,表明Npt是ATCI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8、IL-6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 IL-8、IL-6在急性脑梗死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4 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 IL-8、IL-6水平 ,并与匹配年龄的 2 7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组 IL-8水平为 ( 1 .39± 0 .1 1 ) ng/m L,IL-6检测阳性者为 4 6 .6 7% ,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均 P<0 .0 0 1 )。相关性分析显示 ,脑梗死急性期 IL-8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呈直线正相关 ( r=0 .4 37,P<0 .0 0 5 ;r=0 .394 ,P<0 .0 1 ) ;血清 IL-6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等级正相关 ( rs=0 .4 6 7,P<0 .0 0 2 ;rs=0 .40 1 ,P<0 .0 1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IL-8、IL-6水平增高 ,且与梗死灶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选择发病后2h至7d内入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依据入院翌日晨检测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分为低免疫球蛋白组和高免疫球蛋白组,并设立对照组。3组均仅接受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IgG、IgA、IgM,进行低能量激光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低能量激光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低免疫球蛋白组IgG降低,高免疫球蛋白组IgG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各组相比,低免疫球蛋白组IgG升高,高免疫球蛋白组IgG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gG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低能量激光治疗后,低免疫球蛋白组IgG高于对照组(P<0.05),高免疫球蛋白组IgG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组间IgA、IgM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对进一步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西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测定内中膜厚度及其最大斑块厚度。在发
病4 d内检测其血清HCY浓度。患者按照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 =152)和无斑块组(n =44)。组间比
较采用秩和检验,HCY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
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无斑块组(n =44)的HCY中位数是11.6 μ mol/L,斑块组(n =152)的HCY的中位数是14.0 μ mol/L,秩和
检验P =0.011。Spearman相关检验发现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247,
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0~1.131,P =0.0001]、男性性别(OR 4.304,95%CI 1.738~10.660,P =0.002)、高血
压史(OR 3.864,95%CI 1.750~8.534,P =0.001)是影响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CY(OR 1.026,
95%CI 0.973~1.081,P =0.344)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无显著性。但是,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亚组
(n =183)分析发现HCY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67,95%CI 1.006~1.430,P =0.003)。
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组血清HCY高于无斑块组,血清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正
相关。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事件相关电位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相关事件电位(ERP)的检测,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与P300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MMSE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300潜伏期高于正常对照组,振幅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P300潜伏期与年龄(r=0.477,P<0.05)成正相关,与学历(r=-0.516,P<0.05)、MMSE(r=-0.549,P<0.05)、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认知项呈负相关(r=-0.584,P<0.01),而与抑郁、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BI、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等因素不相关。结论听觉P300潜伏期可以客观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30例脑梗死患者、180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叶酸和维生素B12及酶法测定血脂水平。同时对165例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的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呈明显负相关(P<0.05),随着颈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血清Hcy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高Hcy检出率增高。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有关,高血Hcy水平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sEL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测定了69 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ELAM-1的变化,并与23 例脑出血和20 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24 h 内血清sELAM-1 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和正常对照组(P< 0.01)。血清sELAM-1 水平在24h 至14 天(d)呈下降趋势。大梗死灶组血清sELAM-1 水平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组。脑梗死后并发感染者血清sELAM-1 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sELAM-1 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深入研究sELAM-1 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