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肾小管功能检测在IgA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小管功能检测在IgA肾病 (IgA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32例IgAN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 ,探讨肾小球及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肾小管功能 (尿NAG酶、尿LYS及尿渗透压 )的关系。结果 肾小管间质损害情况 :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占 4 3 8% ( 1 4 / 32 ) ,中重度者占 34 4 % ( 1 1 / 32 ) ,无肾小管间质肾损害者2 1 9% ( 7/ 32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管功能的关系 :肾小管间质损害中、重度者尿NAG酶 ( 4 2 7± 2 4 1 )U/ (mmol·cr)、尿渗透压 ( 4 99 6 1± 1 2 4 6 7)mOSM/ (kg·H2 O) ;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尿NAG酶 ( 1 75± 0 5 4 )U/ (mmol·cr) ,尿渗透压 ( 6 5 3 92± 2 4 1 86 )mOSM/ (kg·H2 O) ;无肾小管间质肾损害者尿NAG酶 ( 1 5 3± 0 4 3)U/ (mmol·cr) ,尿渗透压 ( 783 35± 1 6 3 4 3)mOSM/ (kg·H2 O)。肾小管间质中重度损害者同其他两组比较 ,其尿NAG酶及尿渗透压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尿LYS在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常合并肾小管间质损害 ,肾小管功能中尿NAG酶及尿渗透压改变与肾脏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蛋白尿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尿与IgA肾病(IgAN)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诊为IgAN患者33例。以尿蛋白2.0g/d为界分为显著性蛋白尿组13例(39.40%),及非显著性蛋白尿组20例(60.60%)。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情况分为无病变、轻度、中度及重度损害4种情况。比较两组病例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变以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与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两组间临床指标比较除尿蛋白定量差异有显著性外。余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IgAN蛋白尿可能是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对有显著蛋白尿的IgAN患者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对46例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逐渐加重,CD35活性水平越低,肾小管间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及尿β2微球蛋白活性水平越高(P<0.05).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加重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IgA肾病的病理特点。方法以皮肾穿刺活检获得IgA肾病的病理资料。将病理料分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加以分析。结果 IgA肾病可见于各种病理类型。其中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病理特点以轻度系膜增生为主,伴有慢性化的表现。成人IgA肾病以难治性的病理类型较青少年组多见,以慢性化的病理特点较青少年组多见。结论 成年人的IgA肾病与青少年的IgA肾病的病理类型相比,病理类型较严重,病理特点表现为慢性化程度高,提示成年人IgA肾病应早期行肾活检。  相似文献   

5.
IgA肾病     
IgA肾病是指免疫荧光镜检查发现,在肾小球系膜区或毛细血管袢内广泛沉积免疫球蛋白IgA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本病由Berger氏首先报道,故又称Berger氏病,此外有称IgA-IgG肾炎、系膜IgA肾炎、IgA相关性肾炎等。在世界各地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0~54%,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为IgA肾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IgA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并探讨其与IgA肾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74例IgA肾病患者的肾穿活检组织,分为3组:轻度系膜增生组(27例)、局灶增生组(28例)和增生硬化组(19例)。检测患者的血压、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免疫组化及Masson方法观察肾小管间质内α-SMA、Vimentin、TGF-β和胶原纤维的表达。 结果 IgA肾病患者的血压、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随病理分级增加逐渐升高,增生硬化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轻度增生组和局灶增生组(P<0.01),局灶增生组24 h尿蛋白定量与轻度增生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IgA肾病小管间质α-SMA、Vimentin及TGF-β表达及表示纤维化程度的胶原纤维表达随分级增加逐渐增高,各组间有差异(P<0.05或 P<0.01)。IgA肾病组织中α-SMA、Vimentin、胶原纤维与临床指标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中度相关(P<0.05), Vimentin与α-SMA、胶原纤维的表达均呈高度相关(P<0.01)。 结论 IgA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程度与小管间质纤维化及肾功能异常具有相关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肾脏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之一,ɑ-SMA和Vimentin的表达可能作为评估临床IgA肾病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01例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的分析来观察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其内在联系。方法经皮肾穿刺活检获取IgA肾病患者的病理结果,并将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分类分型,同时获取IgA肾病的病理资料,并进行分组讨论。结果IgA肾病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血尿/尿检异常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常见分别占35例(34.7%)和32例(31.7%),其次为肾病综合症26例(25.7%),其中成人IgA肾病临床表现以慢性肾炎为主伴有肾功能不全,有急进性肾炎的表现,而青少年IgA肾病以无症状性血尿/尿检异常为主不伴有肾功能不全且无急进性肾炎的表现。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青少年,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及硬化性肾炎较青少年多见。慢性肾小球肾炎、无病状血尿/尿检异常和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节段性硬化。IgA肾病以轻系膜增生为主,成人的重度系膜增生、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硬化大于20%、球囊粘连、新月体形成、肾缺血改变、血管葱皮样改变、肾间质小管慢性化的比率均高于青少年。结论成人IgA肾病临床表现较青少年严重,病理类型比青少年差,病理特点显示预后较青少年差,但仍有少部分的青少年IgA肾病存在慢性化表现,提示预后较差,建议早期行肾活检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k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1996年8月-2005年8月经肾活检诊断的原发性kA肾病136例,对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36例IgA肾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血尿并蛋白尿最常见,占106例(77.9%),其次是单纯血尿,占21例(15.4%)。肾小球病理改变以Ⅱ、Ⅲ、Ⅳ级为主。结论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特点,其病理和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8,(1):123-125
目的:探讨血清IgA/C3比值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IgA肾病(IgAN)患者102例,其它非IgA型肾小球肾炎(GN)患者122例,健康人群53例。检测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IgA、补体C3水平,计算IgA/C3比值,并进行ROC分析。结果:IgAN患者血清IgA/C3比值明显高于GN患者及健康人群,但ROC曲线分析显示(AUC=0.668),将血清IgA/C3用于IgAN的诊断预测无较大价值。但当IgA/C3比值≥4.5时,患IgAN的概率大于89%,且77%以上为男性患者。结论 :IgA/C3比值截点不同,对IgAN的诊断预测价值不同,以IgA/C3比值≥2.43时为截点时,无较大预测价值,但在以IgA/C3比值≥4.5时为截点时,具有较强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害在儿童IgA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住院的IgA肾病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探讨IgA肾病患儿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其他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98例符合IgA肾病诊断标准的患儿中,23例未见肾小管间质损害,56例患儿存在肾小管间质轻度损害,19例存在重度损害。与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患儿比较,肾小管间质损害患儿的病情加重,表现为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和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增高(P<0.05)。病理可见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加重,肾小球损害程度亦加重,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发生率逐渐增多,以及评价肾小球总体损害的积分逐渐增高(P<0.05)。结论 IgA肾病患儿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病变程度相平行,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加重,IgA肾病患儿的病情亦逐渐加重,提示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病变直接相关,肾小管间质损害可能是影响儿童IgA肾病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在严格血糖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治疗。分别治疗6个月后,测定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果应用依帕司他治疗组肾小管相关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更明显的好转。结论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IgA肾病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病变,用右旋糖酐诱发小鼠IgA肾病。结果为:IgA肾病的主要超微病变为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基质及血管球基膜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肿大、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内质网扩张,髓样小体增多。以上结果表明:IgA肾病时,病变波及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IgA肾病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肾脏内科进行肾穿刺活检术,并且病理检查确诊为IgA肾病的50例患者的病理分级与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 IgA肾病占肾活检的百分率为17.4%,50例IgA肾病的临床表现以镜下血尿为主(76%),少于1 g的蛋白尿次之,临床诊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无症状血尿和/或无症状蛋白尿)为主(78%),病理分级以Lee氏II级为多(44%),III级次之(36%),IV、V级也有一定比例.结论 对于临床上有肾脏损害指标的患者(血尿、蛋白尿和肾功异常者)应及时进行肾脏穿刺活检了解病理类型,积极给予干预治疗,减少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晓亮  王晓丹  白云凯 《医学综述》2007,13(21):1628-1630
原发性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认为此病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随访研究证实,此病在确诊后5~25年内,有20%~40%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预后各不相同。仅就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201例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IgA肾病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占86.1%,其中轻度损害占47.3%,中度损害占21.9%,重度损害占16.9%,无损害占13.9%。血压升高、尿蛋白定量增多及肾功能减迟是IgA肾病预后不良的临床因素。肾小球各项病理指标:血管损害、肾小球总体损害、系膜增殖程度及球性硬化的积分随着肾小管间质的损害程度增加,二者呈平行关系。结论: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病理改变中广泛存在。随着其损害程度的加重,IgA肾病的病情逐渐加重,提示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决定IgA肾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月体形成呈局灶节段性损害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8例经肾活检确诊伴局灶节段性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与同期36例不伴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的临床指标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肾脏的病理改变按Lee标准分级,Katafuchi半定量积分判断肾小球、肾小管及肾血管的病变程度,新月体指数参照Fofi C的计算法。结果血尿在两组中分布有差异(P<0.01);两组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球性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透明变的Katafuchi半定量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19例新月体呈细胞性和细胞及纤维性改变者新月体指数与其血尿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伴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血尿常见,肾小球、肾小管及肾血管的病变程度相对严重。建议对单纯血尿不伴有蛋白尿或微量蛋白尿的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均应接受肾活检检查,以尽早控制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g A肾病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2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原发性Ig 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贫血分为两组,其中A组(贫血组)33例,B组(非贫血组)169例,比较两组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差异。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Scr、BUN、24h-Upro明显增高,RBC、Hb、Alb下降,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及血管壁增厚的数目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病理学参照Lee氏分级比较,贫血组病理Lee氏分级较重(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Hb与小球硬化/肾小球总数、新月体/肾小球总数呈负相关,Scr、24h-Upro与小球硬化/肾小球总数、新月体/肾小球总数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Scr、24h-Upro、新月体病变是是Ig AN合并贫血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g AN伴有贫血患者的临床病理改变重于Ig A肾病不伴有贫血的患者,即贫血可加重Ig 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NAG)检测在肾病早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8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肾小球及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NAG的关系。结果肾小管间质损害情况: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占46.43%,中重度者占32.14%,无肾小管间质损害者21.43%。肾小管间质损害与NAG的关系:肾小管间质损害中、重度者尿NAG酶(5.141±1.821)U/(mmol.cr);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尿NAG酶(1.659±1.485)U/(mmol.cr);无肾小管间质损害者尿NAG酶(1.447±1.816)U/(mmol.cr)。小管间质中重度损害者同其他两组比较,其尿NAG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gA肾病常合并小管间质损害,肾小管功能中尿NAG酶改变与肾脏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欧阳彬 《中外医疗》2014,(19):184-186
目的 探讨胱抑素C测定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者,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CysC、Cr、Urea浓度。结果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Cr、Ure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肾功能轻度异常组、肾功能中度异常组、肾功能重度异常组患者CysC、Cr、Urea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浓度明显增加(P<0.05);胱抑素C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肌酐组和尿素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血清肌酐组和尿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胱抑素C 能很好地评价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变化,灵敏可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