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灌肠是医疗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传统的灌肠方法是选用胶皮肛管导入药液,肛管规格为22号、外径0.6cm,使用时管壁外涂石蜡油,轻柔插入患者肛门中,灌入药液后拔出肛门。使用这种方法,患者常反映肛门刺激性大,药液灌人后即有便意,使药液不易保留到理想时间,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史惠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232-233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药液自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达到治疗肠道疾病的目的。对放射性肠炎的病人,我科常采用此法配合治疗。传统灌肠用的肛管较粗,对肛门刺激性大,尤其是肛门括约肌乏力者,常导致药液外流,造成被服污染。我们改用输液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我院妇产科对于慢性盆腔炎和附件炎病人。常采用保留灌肠法辅助治疗,效果良好。但此类病人,常因为治疗周期较长,需坚持在家中自行采用保留灌肠术,传统的灌肠搪瓷容器和橡胶肛管,家庭中一般不会备用,而且使用中又有许多缺陷。为此,我们用一次性开放式输液器(俗称流筒)和吸痰管指导病人自行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实践中,《基础护理学》上介绍的(以下称传统方法)用20号以下肛管,插入肛门10~15cm深,臀部垫高10cm,左侧或右侧卧位,较慢灌注速度(未注明具体速度)的方法,有时会出现病人刚刚灌肠完毕,就立刻产生便意,药物随排便一同排泄,影响疗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用14号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增加插管深度,改进灌肠时卧位,控制药液灌入速度的综合改进方法,能有效避免药液灌注后立刻产生便意,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5.
保留灌肠是将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药液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疗效,但时间保留长短又取决于病人的耐受程度。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灌肠所用肛管的粗细、插入深度以及药液流速与压力等因素影响病人的耐受程度。  相似文献   

6.
灌肠法更新的做法肖明秀(海南省第三工人医院海南省昌江县572700)关键词灌肠;用法灌肠是将一定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病人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有时也借以输入药物供治疗与确诊。灌肠方法有几种:①大量不保留灌肠。②小量不保留灌肠。③...  相似文献   

7.
一次性硅胶胃管在老年人清洁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灌肠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及多种检查、手术前的必要准备。少数老年患者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在灌肠过程中,很难耐受800ml左右的灌入量,有的甚至只灌入100ml就不能耐受,这样大大影响灌肠的效果与速度。我院采用一次性硅胶胃管代替普通肛管灌肠,起到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清洁灌肠是反复、多次、大量、不保留灌肠。我科主要用于术前清洁肠道,尤其是结肠、直肠手术病人。传统法清洁灌肠,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且肠道准备不充分,影响手术操作,增加了术中污染的机会。针对此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改进了清洁灌肠方法,采用适度增加肛管插入深度、降低灌肠压力,使用较细肛管等措施,既减少了灌肠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达到了满意的肠道清洁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 灌肠是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传统灌肠采用普通橡胶肛管或塑料肛管。自2000年1月,我院采用气囊导尿管替代肛管灌肠48例,效果满意。1、灌肠方法 首先向病人说明灌肠的目的,取得病人合作。病人取侧卧位,将油布及治疗巾铺于臀下,以保护床单。将气囊导尿管前端充分润滑后排出气体,根据灌肠目的插入所需长度。自气囊内注入空气10~30ml,缓慢灌入灌肠液。灌肠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9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了解中药灌肠的疗效。方法:将事先煎好的中药灌肠液装入输液瓶内,温度适宜,瓶口插输液器,末端去掉针头接小号肛管后按常规灌肠法将药液灌入病人结肠内,嘱其平卧,臀部抬高30min,使药液充分吸收。结果: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90例,治愈率达95%以上。结论:中药煎剂保留灌肠较传统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方法疗效佳,无副作用,愈后好,不复发且容易被患者接受,适合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清洁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将肠道内的粪便排除体外,以达到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由于肛管管径较粗,肛管插入肠道需要10-15cm,因此插入肛门后,对肛门刺激性较大,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对这些特别敏感,容易溢出粪便,感觉疼痛。另外灌完液体时不易看到液面,很容易灌入气体,使患者感觉腹胀,且橡皮肛管重复消毒使用,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是交叉感染的一个因素。而一次性肛管造价又过高,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将一次性输液器代替肛管进行清洁灌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季秀媛 《华夏医学》2005,18(5):698-698
传统的清洁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用肛管自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内,至患者有便意感后,拔出肛管,叫患者自行排便,后重新插管,继续灌入液体至患者有便意感后,拔管叫患者排便,如此反复灌至排出液体澄清无粪渣为止。但昏迷患者意识完全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等功能发生障碍,灌入液体后,不能自行排便,故对昏迷患者,笔者采用一种新型的清洁灌肠法。  相似文献   

13.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输入药物以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根据灌肠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保留灌肠是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佟志红 《当代医学》2010,16(3):100-100
清洁灌肠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及多种检查、手术前的必要准备。老年患者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在灌肠过程中,很难耐受1000ml左右的灌入量,有的甚至只灌入100ml就不能耐受,这样就大大影响了灌肠的效果与速度。老年患者各项生理功能均衰退,皮肤肌肉松弛,肛门括约肌也容易松弛。当插入肛管并灌入一定液体时,即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  相似文献   

15.
保留灌肠是慢性结肠炎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按常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病人常有便意,并很快将灌入的药液排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对46例慢性结肠炎病人采取在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探讨药物在肠内保留的时间,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灌肠是临床上解除便秘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的技术,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达到治疗目的。但笔者在为便秘患者进行传统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时,发现有些患者害怕灌肠,因为他们觉得肛管较粗,  相似文献   

17.
保留灌肠的目的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治疗肠道疾病或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在一般保留灌肠中,灌注药液少,常以50~100ml居多。常规灌注法用灌注器或漏斗进行保留灌肠,有很多的不便,如灌注前灌注器或漏斗的清洗与消毒、灌注后灌注器或漏斗的清洗与消毒等,给此项操作增添了很多繁琐和不必要的麻烦。根据临床工作实践,我们将保留灌肠装置根据药液的成分或多少改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 ,我科用自拟盆炎汤点滴灌肠治疗 57例取得满意效果 (治愈率 50 % ,总有效率 96% )。现将直肠点滴给药的护理介绍如下。护理要点 :( 1 )用药之前向患者讲明直肠点滴给药操作简单、痛苦小、无危险、疗效好 ,让患者从心理上解除恐惧心理 ,配合操作。(2 )灌肠前应排空大便 ,以利药物吸收 ,并可避免粪便堵塞肛管。嘱患者洗净肛门及肛门周围的皮肤。( 3)患者取侧卧位 ,将药液经纱布过滤后灌入输液瓶内 ,插入一次性输液器 ,剪去过滤器 ,断端涂石蜡油 ,排气后插入肛门 1 5cm ,插管动作应轻柔 ,切忌暴力插入 ,以免损…  相似文献   

19.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病人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有时可借以灌入药物,达到协助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根据灌肠目的不同,可分为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法两大类.在临床操作中常使用一次性肠道冲洗器(即一次性灌肠袋),由于一次性灌肠袋的肛管袋–颈粗,质地硬,对于一些肠、肛管病患的病人,插管过程中易造成疼痛,易损伤肠粘膜、肠出血、甚至引起直肠穿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镇静灌肠肛管在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方法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连接镇静灌肠肛管用于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观察镇静效果.灌肠后30分钟内入睡为有效。结果 经临床应用66例,患儿能在灌肠后8—30分钟入睡,未出现肛门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镇静灌肠肛管在小儿水合氟醛保留灌肠的使用中安全有效,不仅改善了灌肠质量,为患儿减轻了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是一种理想的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