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循环血中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采用间隔24小时两次静脉注射内毒素(LPS)方法制作家兔内毒素性DIC模型。在模型复制前后不同时间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8水平;同时观察了外周血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PMN)及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实验发现:在第1次注射LPS后2小时血浆IL8出现峰值(839.81±56.61ng/L),其次为第2次注射LPS后2小时IL8为654.37±68.38ng/L,且呈平坦的单峰曲线,持续时间较长(6小时),均较实验前(42.94±13.85ng/L)明显增高(P<0.01)。IL8与WBC和PMN计数变化密切相关(r=0.809,P<0.01;r=0.795,P<0.01)。作者认为:IL8参与内毒素性DIC的发生,确定机体受内毒素攻击后释放IL8的时机,适时应用拮抗剂,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检测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家兔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部分生期蛋白的变化,并观察中药热毒清注射液对其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IL-6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血清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P)水平升高及白蛋白(A)水平降低,其中CRP水平和IL-6水平呈正相关,A水平和IL-6水平呈负相关。热毒清处理组IL-6、CRP、C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  相似文献   

3.
检测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家兔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部分急性期蛋白的变化,并观察中药热毒清注射液对其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IL6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血清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P)水平升高及白蛋白(A)水平降低,其中CRP水平和IL6水平呈正相关,A水平和IL6水平呈负相关。热毒清处理组IL6、CRP、C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IL6参与调节DIC家兔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中药热毒清可能通过对IL6及急性期蛋白的影响而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间隔24h两次静脉注射内毒素方法制作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同时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热毒清等不同处理。结果: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造模后测得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全血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LMNC)诱生TNF和诱生白细胞介务-1(IL-1)的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P<0.001~0.05);病理学检查亦发现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家兔的肝、肺组织出血、坏死和肝、肺、肾组织中微血栓形成的程度均较模型组轻。说明热毒清和地塞米松均能阻抑内毒素性DIC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血液中TNF、IL-1和PAF等炎症介质的水平,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器官损伤,防止凝血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5.
采用间隔24h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给家兔诱导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GSR),以此作为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在造模前后不同时间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在第1次注射LPS后2h血浆TNF水平最高(76.18±23.18ug/L),其次为第2次注射LPS后6h(66.97±24.75ug/L)和12h(57.90±21.50ug/L,均较实验前(21.60±5.99ug/L明显升高(P<0.01)。作者初步讨论了不同时相出现TNF高峰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7.
白细胞介素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采用间隔24h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给家兔诱导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GSR),以此作为家兔内毒素性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在造模前后不同时间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肿瘤坏因子(TNF)水平。结果:在第1次注射LPS后2h血浆TNF水平最高,其次为第2次注射LPS后6h和12h,均较 实验前明显升高。作者初步讨论了不同时相出现TNF高峰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变奕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8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琪  赖乃揆 《新医学》1999,30(4):213-214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综述了白细胞介素-10的结构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内素素诱发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在肝损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者的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IL-8及IL-10水平,同时对以上人员常规测定血中PO2,PCO2以及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并把它与IL-8及IL-10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后血清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IL-10明显高于治疗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V1占预计值%明显低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血清中IL-8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而IL-10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呈正相关。结论 IL-8与IL-10参与了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周爱青 《临床医学》2000,20(5):17-1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综合征,促发因素很多,其中因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相当高,但及时诊治,去除病因可获痊愈。本文对1980年~1999年我院产科15例DIC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发病诱因:15例均有诱发DIC的高危因素,发病于羊水栓塞6例,重度妊高征4例,产后大出血3例,胎盘早剥2例。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15例DIC病人中全部表现阴道出血,且出血不凝,有失血性休克,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IL-8和IL-10在家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间隔24h注射内毒素(LPS)制作家兔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成年雄性家兔静脉注射LPS 3μg/kg,24h后在机械通气下用微泵缓慢输注50 μg/kg LPS,待动态肺顺应性(Cdyn)下降到75%时分为两组:治疗组(n=8)静脉注射地塞米松(DEX)1 mg/kg;对照组(n=8)静脉注射与治疗组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动态观察不同时点血浆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将兔在地塞米松治疗后6 h处死作形态学检查,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PMN计数、肺组织和BALF中IL-8和IL-10的水平.结果 两组血浆IL-8和IL-10水平均在Cdyn 75%时,与基础状态相比,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肺组织、BALF中IL-8水平在DEX治疗后均显著性降低(P<0.05).肺组织、BALF中IL-8与IL-10的比值在DEX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性降低(P<0.05).形态学结果表明DEX可明显减轻肺组织的损伤.结论 IL-8与IL-10可能参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在Cdyn下降至75%时给予1 mg/kg DEX可能通过抑制IL-8的产生而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林国强  王玮  李楠楠  杜艳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91-3494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h和造模后2、6、12h取血,检测PT、APT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h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认识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全身微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弥漫性微血栓,造成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大量消耗以及继发性纤溶的发生,导致低凝状态,引起出血〔1〕。1机体正常的天然抗凝系...  相似文献   

17.
18.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急性出血综合征[1],是急诊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的一大综合征,提高对DIC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是急救医学中的重要课题,现就我院10年间94例DIC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治疗、抢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发生的33例产科DIC的资料。结果:33例产科DIC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87.9%。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去除诱因,适时结束分娩,及时切除子宫,合理应用肝素,输入大量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及抗纤溶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早期发现和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及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SLE并发DIC患者4例中3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西药治疗,1例仅用西药治疗。结果:3例亚急性DIC患者在早期治疗后获成功,1例为急性DIC患者死亡。结论:早期发现,诊断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这种疗法应用得越早,并发DIC的SLE患者预后就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