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休克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新生儿休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36例新生儿休克患儿血浆TNF水平。结果:休克组治疗前血浆TNF浓度〔(604.26±1.26)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8.38±1.15)ng/L〕,P<0.01;感染性休克组〔(656.14±1.46)ng/L〕高于非感染性休克组〔(468.79±1.32)ng/L〕,P<0.05;死亡组〔(686.13±1.19)ng/L〕高于存活组〔(471.23±1.29)ng/L〕,P<0.05。血浆TNF浓度与患儿器官损伤数呈正相关趋势,r=0.31,P>0.05。结论:TNF参与新生儿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休克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危重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8例健康人及26例危重休克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浓度。结果表明:危重休克患者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βEP分别为2101.34±1090.63ng/L和536.55±281.45ng/L),P<0.01。血浆βEP含量升高的程度与危重休克患者血压降低呈负相关,P<0.05。14例危重休克患者静脉注射纳络酮1小时后,血压升至正常,血浆βEP含量亦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血浆βEP含量升高在休克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纳络酮具有较好的抗休克效应。  相似文献   

3.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抗休克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6例危重休克患者和18例正常人血浆β-内啡肽(β-EP),给危重休克患者静脉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LX),首次0.8mg,40min后再次注射0.4mg,探讨了抗休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危重休克患者β-EP浓度显著升高(2101.34±1090.63ng/L),与正常对照组(536.55±281.45ng/L)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14例危重休克患者注射NLX1h后,β-EP水平明显下降(630.14±328.87ng/L),血压升高,5min、10min和15min血压分别升至为12.66、13.06和14.13kPa,血压平均上升为2.08kPa(15.6mmHg),血浆β-EP浓度与血压升高的关系呈负相关(r=-0.59、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NLX具有较好的抗休克作用,其机制主要是NLX通过拮抗内源性阿片肽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效应,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等。强调了在救治危重休克病人时,针对病因,如扩容或抗感染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NLX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与药物治疗探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以及雷公藤单体T4(T4)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动物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LPS组、T4组(腹腔注射T4 85 μg/kg)和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70 m g/kg)。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IL 6 和IL 10 浓度。一氧化氮(NO)的产物NO-2 浓度以Griess法测定。以肺湿重与干重比值反映肺含水量。结果:T4组小鼠肺湿重与干重比值(3.90±0.62)与LPS组(5.95±0.99)比较显著降低(P< 0.05)。LPS组血浆TNF α、IL 1β和IL 6浓度分别为(132.5±5.0)ng/L、(183.7±58.6)ng/L和(3 290.1±924.2)ng/L,T4组血浆TNF α(0 ng/L)与LPS组比较显著降低,T4 组血浆IL 1β和IL 6〔(39.1±31.8)ng/L和(859.6±829.9)ng/L〕与LPS组比较亦显著降低。与LPS组比较,T4 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TNF α浓度从(229.3±20.3)ng/L显著降低到(28.5±33.4)ng/L。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对哮喘患儿IgE生成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22例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FNγ的含量以及血清中IL-4、IFNγ和IgE的水平,并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哮喘组患儿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与IFNγ含量分别为267.0±188.7ng/L和0.97±0.51μg/L,与对照组(92.7±14.7ng/L和1.75±0.88μg/L)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P<0.01)。哮喘组血清中IL-4和IgE含量分别为90.5±52.6ng/L和916.0±523.2kU/L,而对照组分别为32.2±23.0ng/L和186.6±127.7kU/L(P<0.01,P<0.001)。哮喘患儿血清中IL-4与IgE浓度呈正相关(r=0.61),而IFNγ与IgE呈负相关(r=-0.49)。结论提示IL-4在哮喘患儿IgE的产生中起促进作用,而IFNγ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出血血浆神经肽Y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肽Y(NPY)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作用及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25例的血浆NPY含量。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PY含量〔(83.22±17.87)ng/L〕高于正常对照组〔(71.24±11.23)ng/L〕,P<0.01;出血量>50ml者,血浆NPY含量〔(96.64±18.69)ng/L〕高于出血量≤50ml者〔(78.74±15.38)ng/L〕,P<0.01;随血浆NPY含量增高而收缩压逐渐上升;血浆NPY含量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0.808,P<0.01),33例存活者血浆NPY含量〔(79.68±15.49)ng/L〕低于10例死亡者的血浆NPY含量〔(94.91±20.98)ng/L〕,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NPY含量增高与血压呈正相关,故NPY增高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测定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浆NPY含量对估计伤情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分析林祥副,何新荣.儿科医药,2001,7(3):19.选择1996年~1999年治疗6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双胎6例,早产儿18例;出生体重1100g~2600g,发病日龄1日~6日,其中3日内发病者23例;硬肿程度:轻度8例、中度19例、重度4例;病因:感染12例,寒冷13例,窒息6例;并发症:心力衰竭2例,休克1例,DIC1例,肺出血2例,肾功能衰竭3例。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早产儿…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34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ET含量。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ET含量〔(62.49±5.74)ng/L〕明显高于恢复期〔(52.68±5.20)ng/L〕和对照组〔(50.94±6.08)ng/L,P均<0.001〕;脑梗死中重度患者血浆ET含量〔(64.15±5.36)ng/L〕明显高于轻度患者〔(59.69±5.33)ng/L,P<0.05〕;急性期血浆ET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的大小呈正相关(r=0.4519,P<0.01)。结论:ET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浆ET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羟色胺在新生儿休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测定31例休克新生儿血浆5-羟色胺(5-HT)浓度。结果:休克组5-H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4.5±1.56,19.29±2.27ng/ml,P<0.01),休克好转后5-HT浓度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血浆5-HT含量与患儿病情程度、预后、收缩压、心率和血气分析均无相关性。推测休克时5-HT适当增高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病情危重时分泌衰竭,不足以对休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不是休克病理机制中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将214例重症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4ml+10%葡萄糖20ml静滴,1次/日,直至硬肿消退;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对促进硬肿完全消退,促进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病死率〔分别为8.68±2.70天,7.27±1.81天,13.14±2.65天和15.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90±2.28天,8.08±1.81天,14.33±3.39天和27.3%)。作者认为:复方丹参具有减少红细胞凝集,疏通微循环和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对重症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IL—4及IL—5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哮喘的气道慢性炎症与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有关。本文对38例哮喘发作期患者的血中嗜酸粒细胞、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进行检测,并以18名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哮喘患者血中Eos计数显著高于对照(0.49×10/L±0.25×10 /L vs 0.17×10 /L±0.11×10 /L)(P<0.01)。血浆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52.3±27.2ng/Lvs5.9±6.4ng/L)(P<0.01),血浆IL-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47.4±16.7ng/Lvs16.1±7.6ng/L)(p<0.01)。提示嗜酸粒细胞数、血浆IL-4和IL-5水平的观察有助于临床评估哮喘病情和指导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并肺出血临床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在我们医院接受诊治的27例新生儿硬肿症并肺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以及硬肿程度导致新生儿硬肿症并发肺出血的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8例新生儿硬肿症并肺出血患儿死亡,病死率66.67%。未行机械通气8例肺出血均死亡,病死率100%;早期气管插管发现肺出血9例,死亡5例,病死率55.56%;口鼻涌出鲜红血液6例,其中死亡5例,病死率83.33%。结论新生儿硬肿症造成肺出血的发生率与胎龄、日龄、硬肿程度、酸中毒、出生体质量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硬肿程度越重,发生肺出血的几率越高。伴有肺出血危重因素者应尽早气管插管,以便早期发现肺出血,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参附汤加味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治疗新生儿硬肿症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参附汤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饲或口服中药参附汤加味和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30例只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60.00%(P<0.01);硬肿消退时间分别为(3.35±0.39)日与(4.53±0.45)日(P<0.01);硬肿缓解时间分别为(3.70±0.26)日与(5.48±0.41)日(P<0.01)。结论:参附汤加味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恢复体温和皮温、抗炎、抗休克、举阳回逆作用;用于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血浆内啡肽在等长收缩运动时对心血管运动反应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健康青年人在等长收缩运动(IE)时血浆内啡肽(EOPs)对运动心血管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8人(男女各9例,年龄23.7±2.9岁),设置三种研究模型:单纯主观极量握力运动、β受体阻滞后握力运动、β受体与内啡肽受体双重阻滞后握力运动。观察指标包括亮氨酸脑啡肽(LEK)、β内啡肽(βEND)、强啡肽(DYN)、心率、血压、心肌收缩时间间期以及握力。结果IE时β受体与外周组织LEK和DYN的释放有关;阻断β受体后血浆EOPs不影响IE时的心率反应;血浆EOPs有可能通过β受体以外的途径增强IE时心肌收缩力;IE时血浆LEK和DYN水平可能受其受体效应的调节。结论这些结果为IE在心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科急症中多器官衰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放免法测定了28名内科急症中多器官衰竭(MOF)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D)和醛固酮(ALD)水平。结果:MOF患者的AT-Ⅱ及ALD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分别为155.80±77.00ng/L,148.09±66.00ng/L与66.53±16.20ng/L,102.46±32.60ng/L),P<0.01;PRA及ALD随衰竭器官数增多而升高,而AT-Ⅱ则随衰竭器官数增多而降低;死亡组AT-Ⅱ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分别为72.37±24.44ng/L与174.01±82.28ng/L),P<0.01。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MOF的发病过程。作者认为测定内科MOF患者的PRA、AT-Ⅱ、ALD对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寒冷、感染、早产等原因引起的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综合症。严重者出现肺出血、休克、DIC。我们对1998~2004年36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采用持续热水袋复温辅助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血浆胃动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46例急性腋血管病患者(脑出血22例,脑血栓24例)和40例健康正常人血浆胃动素浓度。脑出皿和脑血栓血浆胃动素含量分别为447.67±88.18ng/L和412.04±101.74ng/L,均分别较健康正常人的水平(309.79±66.46ng/L)明显升高(P<0.01);而疾病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血管病伴意识障碍及消化道症状时,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意识正常及无消化道症状者显著升高(P<0.01);并与脑血肿量呈线性正相关(r=0.70,P<0.01);不同病变部位的血浆胃动素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疾病恢复期血浆胃动素水平较急性期显著下降(P<0.01),与健康正常人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作者对急性脑血管病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的可能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内源性洋地黄因子与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源性洋地黄因子(EDLF)在胰岛素抵抗(IR)的原发性高血压(E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EH患者(EH组)行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其血清EDLF,并与16例正常血压者(NT组)作对照。结果:EH组患者血清EDLF〔(154.40±46.87)ng/L〕显著高于NT组〔(122.29±24.06)ng/L,P<0.01〕;EH组空腹血浆胰岛素与体重、体重指数(BMI)、臀围及EDLF呈显著正相关(r值依次为0.52,0.35,0.45和0.41,P<0.0025、P<0.05、P<0.01和P<0.025)。结论:EH患者存在明显的IR和血清EDLF升高,并由此引起持续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对12名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分别于高压氧治疗(HBO)前,3次和10次后,评定Glasgow分数,并测定血浆β-EP的含量。结果HBO治疗3次后,患者Glasgow评分明显增大,由5.6±2.2增加至14.0±2.7(P<0.01),血浆β-EP明显减少,由(247.7±172.8)μg/L减至(122.6±107.3)μg/L(P<0.01)。结论患者血浆β-EP含量可以作为一氧化碳中毒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方法:中西医组43例患者和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39例患者均以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及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中西医组又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2~3周;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中西医组总有效率(90.69%)显著优于对照组(74.35%),P<0.05。血浆ET1水平中西医组治疗后为(69.9±15.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78.3±13.7)ng/L,P<0.01。结论:中医活血化瘀法辨证加减与西医综合治疗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降低血浆ET1水平,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