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房速。对于不同部位起源的房速 ,在诱发、标测、和消融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Koch三角区域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也是房速的好发部位。我们成功消融了 3例希氏束旁的房速 ,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3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分别为 30、6 7、和4 5岁 ,房速病史分别为 5、5、和 10年 ,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它代谢免疫性疾病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化验检查无异常 ,其中例 3伴显性心室预激。经股静脉、右颈内静脉放置电极导管至高位右心房(HRA)、希氏… 相似文献
2.
左房房性心动过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标测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9例左房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心房,实时重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根据电解剖图,判断房速类型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速;于心房最早激动点处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共有10个房速.在冠状静脉窦(CS) 电极中、远端或近端均记录到相对提早A波;9个房速为局灶性房速,激动图显示最早激动点位于肺静脉口部(5个)、左房后壁(2个)、左心耳口部(1个)、左心耳体部(1个);1个为大折返性房速,折返经过右上肺静脉口部与卵圆窝之间关键峡部.8个局灶性房速在上述最早激动点处消融,均成功终止房速,1个左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大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获成功;随访6~30个月,其中1例局灶性房速术后次日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成功病例手术时间为90~140 min,X线照射时间为8~16 min.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房房速,判断房速类型准确、快速;指导消融安全、有效,可减少X线照射时间,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病例尤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atrialtachycardia)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多数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少数呈特发性。特发性房速常起源于界嵴、房间隔及肺静脉入口等好发部位[1.2 .3] 。本文介绍 2例起源于右后间隔的特发性房速 ,探讨其发生的可能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体会图 1左图为病例 1心动过速 12导心电图 ,其心动周期为 40 0ms(纸速 :2 5mm/s) ;中图为心动过速时激动标测的靶点图 ,靶图A波较体表最早激动P′波提前 2 7ms(纸速 :10 0mm/s) ;右图为靶点处以 40 0ms起搏时的 12导心电图 ,图中可见起搏时P′波形态与心动过速时的P…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Carto系统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Carto系统可进行电解剖标测 ,显示心腔三维解剖结构。本研究通过Carto系统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的比较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5例特发性室速患者 ,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10例应用Carto系统在相关心室标测 ,显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 ,作为Carto组。另 15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 ,作为常规方法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放电次数、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Carto组中有 6例左心室室速 ,4例右心室室速 ,均消融成功。常规方法组中 ,起源于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室速分别为 9例和 6例 ,13例消融成功 ,成功率 87% ,1例右心室心尖部室速和 1例左心室室速不成功。Carto组与常规方法组相比较 ,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 [(10 6± 2 4)minvs (98± 19)min ,P >0 0 5 ],曝光时间缩短 [(10± 7)minvs(2 2± 15 )min ,P <0 0 1],放电次数减少 [(2± 2 )次vs(4± 5 )次 ,P <0 0 5 ]。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 3~ 15个月 ,无复发病例。结论 本研究显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特发性室速安全有效 ,可实时三维重建心腔结构 ,附以电生理信息 ,较常规方法X线透视下定位准确可靠 ,明显缩短曝光时间 ,并通过其导航定位记忆功能 ,减少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共 5 6例 ,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 4 9例 [房室结双径路 8例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 12例 ,心房扑动 (房扑 ) 10例 ,左、右房室旁道 19例 ],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7例 ,在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律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 ,从其电解剖传导图中判断心律失常起源和发生机制 ,并指导射频消融。结果 5 3例消融成功 ,消融成功率 94 6 %。 1例右侧游离壁旁道、1例右房房速和 1例不典型房扑消融不成功。房室结双径路 8例。左、右房室旁道 19例。 12例房速中左房房速 4例 ,右房房速 8例。 7例典型房扑 ,3例不典型房扑。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 3例 ,特发性左室室速 3例 ,心肌梗死后室速 1例。手术时间为 (12 8± 5 9)min ,曝光时间为 (14± 12 )min。 1例穿剌左锁骨下静脉时发生气胸并发症。随访 1~ 14个月 ,1例左房房速复发 ,经Carto系统再次标测和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可安全有效应用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减少X线曝光时间。它将心内电图与三维解剖结构联系起来 ,判断不同心律失常机制及起源部位 ,对指导消融有较大价值。利用其定位记忆功能 ,可避免损伤传导系统及进行补充放电 ,减少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前间隔旁路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右前间隔旁路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共 7例 ,显性者 4例 ,隐匿性旁路 3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为右前间隔旁路。用大头导管标测整个右前间隔区域 ,发现希氏束旁 AV和 /或 VA融合 ,2例可见旁路电位。在靶点部位以 15 W~ 3 0 W进行消融 ,共放电 3 0~ 60 s。结果 以上病例全部消融成功 ,靶点位于希氏束前 0 .96± 0 .40 cm处 ,平均消融时间 2 .5± 1.6h,未发生并发症 ,随访 0 .5~ 2 .0年 ,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右前间隔旁路所致 AVRT进行射频消融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阐明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 对6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部位的ILVT进行了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经逆行法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最早浦肯野电位,以最早浦肯野电位记录点和/或标测电极机械损伤能明确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作为消融靶点。结果 (1)消融成功率83.3%(5/6),1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一点消融后3种形态室速均不能被诱发,随访2-48个月无复发。失败1例,是在成功消融室速的同时并发了完全性房室阻滞;(2)标测结果:心动过速时HV(H-QRS)间期是15-20ms。6例均在左心室间隔邻近希氏束或左束支部位滑动导管时终止心动过速,最早浦肯野电位较H波提前6-16ms、较QRS提前25-36ms。5例在窦性心律下消融,1例在心动过速时消融。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邻近希氏束的ILVT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标测导管易因机械性损伤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最早浦肯野电位并结合机械损伤能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是确定消融靶点的方法,在窦性心律下放电是避免发生完全房室阻滞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应用Carto系统进行电解剖标测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同时探讨其室速发生机制.方法 伴有室速反复发作的19例ARVC患者入选,平均年龄(35±13)岁,男性15例,女性4例.消融术前1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放电频繁行消融治疗.1例为无休止型室速,发作持续2 d.在窦性心律和/或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心室,根据双极电压高低确定疤痕区、正常心肌和临界边缘区.对于折返性室速,在关键峡部或在疤痕区与三尖瓣环之间或两疤痕区间行线性消融,对于局灶性室速,在局部最早激动区域点消融.结果 每个患者有1~5种室速,共在19例患者记录到36种室速.16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于心动过速发作时行电解剖标测.可确定为折返性12种(75%),其中8种室速围绕三尖瓣环,另4例患者4种室速为局灶性.即时消融成功率为74%(14/19).随访1~46个月,原成功消融的4例室速复发.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ARVC患者的室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折返性和局灶性室速均可发生该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折返性多见. 相似文献
9.
间隔旁路射频消融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隔旁路消融方法对其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我们对 5 9例间隔旁消融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患者中男性 2 8例 ,女性 31例 ;年龄 18~ 6 6 (平均 38± 10 )岁 ,显性旁路 2 4条 ,隐性旁路 35条。结果 :1间隔旁路分布主要位于左右后间隔 ,其次是右前间隔 ,再次是右中间隔 ;2消融成功率为 98.3% ;3房室结损伤发生率为 8.5 % ,3例 (5 .1% )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结论 :结果表明间隔旁路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在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时发生房室结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如采用小功率开始消融 ,可降低房室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Carto指导下标测消融源于左心耳部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结合电生理和空间信息,首先利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解剖结构。对3例起源于左心耳的房速进行Carto标测,根据Carto标测来确定最早激动点,并以此为靶点进行射频消融。同时分析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特点。结果电解剖标测证实3例房速均为局灶性房速,其最早激动点起源于左心耳,并向左心房前壁、房间隔和后下壁激动。左心耳放电成功消融3例房速。体表心电图分析显示房速时Ⅱ、Ⅲ、aVF和V1导联P波为正向,I、aVL导联为完全负向。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可以清楚显示左心耳解剖结构以及源于其中的房速的激动顺序并有利于经导管进行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电磁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在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33±12)岁。心动过速周期(370±95)ms。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7FNavi-Star在相关心室标测,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右心室流出道详细标测,根据激动图上最红色区域为较早激动部位,结合大头导管记录心室波最早、且起搏时体表12导联图形与心动过速一致处,作为消融靶点。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间隔部细标,标识较体表QRS波及His束电位提前的P电位处,作为靶点。温控60℃放电消融。以基础态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反复电生理检查.不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作为成功消融终点。结果12例均成功消融,其中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7例,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前中间隔部,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5例,起源于左心室后中间隔4例、中下间隔近心尖部1例。1例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于心动过速在左心室后中间隔处标测时,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标志此处作为靶点,放电消融成功。手术时间为(102±25)分钟,曝光时间为(11±7)分钟。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Carto系统通过磁场标测定位,结合心内电图重建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电激动图,可有效快速寻找最早激动点或P电位处作为消融靶点,进行电解剖标测,并可在标测导管机械损伤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处标志,结合起搏标测,作消融参考点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nSite NavX系统高密度标测对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射频导管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 17例房速患者,平均年龄(45.9±16.9)岁,男性15例,女性2例.心动过速均呈持续性发作,应用EnSite NavX系统于心房进行高密度标测,建立激动图.对于折返性房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传导通道(channel),对于局灶性房速,点消融局部最早心房激动区域.结果 17例患者中,共标测到19种房速,周长为(254±49)ms,平均取点(316±90)个,标测时间为(8.4±2.6)min,建立19种激动图 激动图显示大折返性房速10种,局灶性房速9种 19种房速中,18种即时消融成功 无标测与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3.0±1.6)个月,2例服用胺碘酮可预防发作(1例患者房速复发,1例患者术中有1种房速未消融成功).结论 EnSite NavX系统高密度标测对心动过速机制可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有助于确定消融靶点,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治疗病例,比较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3指导PSVT导管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着重分析永久性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方法自199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间,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心血管内科共完成PSVT导管消融治疗且资料齐全的病例2098例。使用Carto3前称为二维组,使用Carto3后称为三维组,比较使用Carto3指导PSVT导管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着重分析永久性Ⅱ°以上AVB的发生率,总结发生AVB的病例特点,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完成PSVT导管消融治疗病例2098例,其中发生永久性Ⅱ°以上AVB 5例,发生率0.24%。二维组1443例,发生永久性Ⅱ°以上AVB 5例,发生率0.35%;三维组655例,未发生永久性Ⅱ°以上AVB。发生AVB的病例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后间隔部旁道2例,希氏束旁旁道1例。发生AVB时消融术者手术年限情况:二维时代术者2名,发生并发症时术龄分别是7年和15年,三维时代术者2名,发生并发症时术龄分别是1年和3年。结论间隔部旁道消融和房室结慢径改良有发生AVB的风险,应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阵发性室上速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行射频消融,2例成功。结论起源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征相似,但肢体导联心电图有所区别,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宜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免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关的较大系列临床资料并不多见.兹对多年来我院接收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方法共有190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32.1±13.3)岁.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13例;发生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utflow tract,RVOT)者为77例,其中36.4%(28/77)为反复发作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18)个月.结果ILVT患者平均年龄(35.9±12.8)岁而RVOT患者为(29.5±13.0)岁(P<0.05).同时,ILVT患者中男性占86.1%,而在RVOT患者中则只占51.4%.只有8例ILVT患者被发现有左心室假腱索,3例有二尖瓣脱垂,3例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7例RVOT患者中有28例为RMVT.ILVT患者中除1例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4例位于室间隔高位,3例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下方之外,其余均位于室间隔左侧中、下部,消融时主要以激动顺序标测定位.接受了消融的起源于室间隔的102例ILVT患者中,90.2%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ie potential).而起源于右心室者则均以激动顺序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有7例患者在电生理检查时未能诱发VT.其余183例患者中有171例即时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在LVT组为90.5%,RVT组为89.7%.18例在随访期内复发,其中8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且与性别有关.射频消融可以较满意地根治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3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7例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方法7例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9)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3.7±2.0)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VT和SVT,并进行消融。结果7例患者心房或心室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VT合并SVT。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右心室VT合并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AFL)1例,其余6例均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ILVT),分别合并AFL1例,左后间隔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例,冠状静脉窦口慢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1例,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左侧游离壁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2例。7例患者的两种心动过速均成功消融,所有患者消融术后随访2年,无一例VT或SVT复发。结论VT合并SVT并不少见,消融术中应放置必需的心腔内电极导管,完成详细电生理检查,避免漏诊。一次消融应根除两种疾病。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临床疗效。方法 :5 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中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采用EPT小、中弯大头导管 (或Webstr小弯大头 ) ,在左室行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 ,以P电位较QRS起点提前 2 0ms以上作为消融靶点。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采用Webster加硬导管在右室流出道行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体表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或最接近处为消融靶点 ,成功标准为放电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诱发。结果 :5 1例患者消融成功 ,成功率 91.1%。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 30例靶点位于左室间隔中下部 ,2例近左室心尖 ,1例左室流出道 ,1例位于间隔高位。 31例消融成功 ,1例失败 ,2例因导管到达间隔处机械刺激终止室速而不能再诱发 ,于终止室速处作为靶点射频消融 ,1例于术后第 2天、另 1例半年后室速复发。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 ,16例位于流出道间隔侧 ,6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壁。 19例起搏标测到与心动过速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靶点 ,1例形态接近 ,消融获成功。 2例未能诱发室速 ,射频消融 1个月心动过速重新出现 ,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作为首选治疗。电生理未诱发室速或机械刺激终止室速不宜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儿童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疗效。方法43例患儿(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14(7.1±3.1)岁,其中33例为无休止房速,17例伴有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慢性心力衰竭。所有患儿均进行电生理标测,在最早激动点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39例自发或诱发房速,局灶起源36例(右心房26例,左心房10例),先天性心脏病后大折返房速3例。35例(89.7%)患儿消融术即刻成功,消融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5.2+-13.5)个月,34例(87.2%)患儿不服药亦无房速发作,其余均获得明显改善。14例左心室重度扩大及射血分数减低患儿心脏大小及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房速可经导管消融消除或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