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三种革兰阴性杆菌中AmpC酶耐药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pC酶是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一种广谱β-内酰胺酶,有着比EBLs更宽的底物谱且对酶抑制剂不敏感,能水解包括3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细菌严重耐药^[1]。其中质粒介导的AmpC酶引起的耐药,因其多重耐药性、质粒携带转移、耐药株广泛传播及新基因型的不断发现等,已日益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高度重视^[2]。  相似文献   

2.
AmpC酶分类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艳红  孙慧芳 《黑龙江医学》2009,33(3):184-186,233
AmpC酶,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一种β-内酰胺酶。该酶导致的耐药问题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关键。它能水解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AmpC酶分为诱导型、质粒型和结构型等3种类型,可有染色体介导,也可有质粒介导。  相似文献   

3.
革兰阴性杆菌中质粒介导AmpC酶引起的耐药,因其耐药范围扩大、耐药性由质粒转移、发生率快速增长及新基因型的不断发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现将质粒介导AmpC酶的来源、基因型和检测方法作一简要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董方 《北京医学》2006,28(12):745-747
铜绿假单胞菌(PA)具有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耐药性,常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1],耐药机制复杂.新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PA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迄今已发现340多种β内酰胺酶[2].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水解反应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且染色体介导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可以垂直传播给子代;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耐药性能通过转化、传导、结合、传递等不同方式,在同种或不同种属间水平传播.这是院内感染耐药PA菌株逐渐增多、耐药程度逐渐增强并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PA可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和金属酶β内酰胺酶(MBL)三大类.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细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就细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继续作介绍。 1关注革兰阴性杆菌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耐药机制 目前国内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产超广谱13-内酰胺酶(ESBLs),而革兰阴性杆菌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耐药机制研究相对较少。而我们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已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同时产ESBLs和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院内感染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黄杆菌耐药株携带β-内酰胺酶(bla)基因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临床分离所得的6株黄杆菌临床耐药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采用纸片法定性检测;细菌质粒和染色体以市售试剂盒抽提;酶编码基因类型用PCR检测分析.结果6株黄杆菌均产bla,在其染色体、质粒上共发现7种不同类型的bla基因,其中菌株02-23存在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1基因,02-237存在质粒介导的SHV、PSE-1基因,02-244存在质粒介导的TEM、AmpC.PSE-1基因,02-258除存在由质粒介导的SHV、OXA-1、CTX-M-1基因外,尚由染色体介导SHV、TEM基因,02-332存在染色体介导的TEM基因,02-372存在质粒介导的OXA-1、Sme-1基因.结论西南医院临床分离的耐药黄杆菌携带bla酶基因种类较多,可由质粒、染色体分别介导或两者共同介导,耐药株的产生可能与大量、长疗程使用抗生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也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性的变迁和多重耐药的出现,主要与耐药基因编码酶有关,其中以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最为重要。ES-BLs和质粒型AmpC酶自发现以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不同菌种中流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甚。  相似文献   

10.
产ESBLs和AmpC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调查临床分离的120株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od spectrum β-laetamases,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lerclass C β-lactamase,AmpC)菌株的发生率,以及ESBLs和AmpC:的表型及基因型.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规定的ESBLs表型,筛选和确证ESBLs的发生率.以分析性等电聚焦、接合实验确定ESBLs和AmpC菌株中酶的表型.以质粒为模板,用β-内酰胺酶通用引物、bhTEM、blaSHv及blaAmpC作PCR扩增,并以染色体为模板,用blaAmpC为引物作PCR扩增以确定酶的基因型.结果:120株非重复的肺炎克雷伯菌中,产β-内酰胺酶的有93株(77.5%),其中15株产EsBLs(12.5%),9株产AmpC(7.5%).医院感染ESBIs阳性率(25.5%)明显高于院外感染株(3.7%),所有产AmpC菌株均来自院内感染.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AmpC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AmpC阴性菌株.产ESBLs或AmpC的18株菌中有9株的编码基因可通过接合实验而转移.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大多为产β-内酰胺酶菌株,其中产ESBLs和AmpC酶的频率较高,并常导致院内感染;其耐药质粒可通过接合转移给敏感菌,导致耐药性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肠杆菌科细菌质粒介导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探讨其主要耐药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测定质粒介导AmpC酶,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并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法)检测12种常用抗生素对这些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320株受检菌中共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145株,产ESBLs菌160株,阳性率分别为45.3%、50.0%。产质粒介导AmpC酶组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45.2%~68.5%),其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产质粒介导AmpC酶组和非产AmpC酶组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较高(41.3%~94.2%);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派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0%~34.6%),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检出率较高,并且该类菌多呈多重耐药。临床可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感染的经验治疗,也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派酮/舒巴坦、四代头孢菌素或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Jacoby—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为头孢菌素酶。  相似文献   

13.
136析革兰阴性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已发现越来越多的革兰阴性杆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细菌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和1-型β-内酰胺酶(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其中AmpC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敏感,使高产AmpC酶的菌株引起的感染更加难治。此外,出现AmpC酶由原来局限于染色体编码向质粒转移的趋势,大大提高了AmpC酶的横向传播能力[1]。为调查革兰阴性杆菌的产酶情况,我们对136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ESBLs和AmpC酶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普遍应用,出现了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导致细菌对其耐药的最主要机制为产生特异性的β-内酰胺酶,包括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ESBLs)和主要由染色体编码的AmpC酶,因ESBLs耐药菌为多重耐药,很易引起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产生ESBLs耐药菌感染的合理用药等问题。1产生ESBLs的原因产生ESBLs的原因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是导致革兰阴性菌产生ESBLs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提倡合理应用抗生素,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严加控制,…  相似文献   

15.
国内ICU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ICU临床分离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以市售试剂盒抽提质粒和染色体;纸片法定性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PCR扩增法检测黄杆菌携带bla基因类型.结果纸片法显示3株菌均产β-内酰胺酶;PCR扩增显示3株黄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分别携带3种和6种类型的酶基因.结论该组ICU耐药黄杆菌携带bla基因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耐药基因可由质粒、染色体独立介导或两者共同介导.  相似文献   

16.
国内ICU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ICU临床分离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 以市售试剂盒抽提质粒和染色体;纸片法定性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PCR扩增法检测黄杆菌携带bla基因类型。结果 纸片法显示3株菌均产β-内酰胺酶;PCR扩增显示3株黄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分别携带3种和6种类型的酶基因。结论 该组ICU耐药黄杆菌携带bla基因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耐药基因可由质粒、染色体独立介导或两者共同介导。  相似文献   

17.
大肠埃希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其作为条件致病菌是临床细菌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感染,其感染类型多样,感染部位也比较广泛。随着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头孢菌素类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据文献报道,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率逐年上升,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对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是一种多重耐药菌,使其成为临床抗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发现,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β-内酰胺酶能使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被认为是导致大肠埃希菌耐药的最重要的两类酶,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研究仪征地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相关酶表型和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该 地区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方法 根据常规药敏试验结果将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分为广泛耐药组和普通组,分别选取25株和23株用改良EDTA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用碳青霉烯失活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和三维试验法分别检测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用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blaOXA-23、blaOXA-24、blaTEM 、blaAmpC、blaVIM、blaNDM-1,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组和普通组分别占62.5%和37.5%。广泛耐药组中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1株、碳青霉烯酶阳性4株、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阳性分别为1株和23株;普通组中均未检出上述酶表型。广泛耐药组全部检出耐药基因blaOXA-23、blaTEM 、blaAmpC,均未检出blaOXA-24、blaVIM、blaNDM-1;普通组中blaOXA-23、blaOXA-24、blaTEM 、blaAmpC分别检出4株、5株、22株、12株,未检出blaVIM、blaNDM-1。两组比较,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blaOXA-23、blaAmpC基因携带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0.627、34.183、15.511;P=0.000)。基因测序结果发现部分菌株的序列存在碱基插入或置换的改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blaOXA-23、blaAmpC基因介导的耐药机制是仪征地区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的主要机制 。  相似文献   

19.
张勇昌 《微创医学》2006,25(2):332-334
A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Jacoby 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头孢菌素酶[1].  相似文献   

20.
张勇昌 《医学文选》2006,25(2):332-334
A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Jacoby 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头孢菌素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