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俭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例,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倒,CT检查对纵隔肿癌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竹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7例小儿纵隔肿瘤的X线与CT检查结果,重点讨论胸部平片与CT检查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7例患儿的年龄为11个月~14岁,全部做了胸部X线平片及CT扫描检查,并均经临床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结果:X线胸部平片对纵隔肿瘤的检出率为14/17,其中定性诊断的符合率为57.1%;CT检查的检出率为17/17,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2.4%。结论:胸部X线平片作为初步筛选的常规检查是必要的,能够显示大多数纵隔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但对显示隐藏于纵隔内的较小肿瘤以及肿瘤的内部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而CT检查对显示病灶细节及肿瘤周围结构更具优势。因此,X线平片发现纵隔肿块需进一步做CT检查,以尽可能地做出定性诊断,对具有临床表现、B超或胸部检查可疑的患者,也应作CT扫描,以提高检出率,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4.
纵隔肿瘤影像学特点的探讨(附58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结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8例纵隔肿瘤 ,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影像学表现 ,再结合文献 ,提出对纵隔肿瘤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前纵隔肿瘤 40例 ,包括胸内甲状腺 3 2例 (其中 5例为甲状腺癌 ,1例为甲状腺囊肿 ) ,胸腺瘤 3例 ,畸胎瘤 5例 (其中 1例穿破 ) ;后纵隔肿瘤 18例 ,均为神经原性肿瘤。结论 根据纵隔的分区和X线、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 ,能正确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6.
罕少见纵隔肿瘤(附52例临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罕少见纵隔肿瘤的范畴及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分析罕少见纵隔肿瘤52例,其中47例摄有正侧位胸片,20例进行了CT检查。结果:作者提出罕少见纵隔肿瘤范畴包括三方面:①肿瘤本身罕少见;②位于不常见部位的常见纵隔肿瘤;③伴罕少见影像学表现的常见纵隔肿瘤。某些罕少见纵隔肿瘤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密度及伴发改变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另外,本文病例术前未能正确诊断者高达78.8%,其中59.6%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今发现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5例病变均位于前中上纵隔,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均呈囊实性;体积较大,其中4例肿瘤最大径大于10cm,另外1例最大径约9cm。4例出现胸膜及肺转移,其中1例并发肝转移。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是一种比较罕见且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生殖细胞肿瘤,CT增强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纵隔低密度肿块病例资料。结果:52例中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6例,胸腺囊肿3例,支气管囊肿5例,心包囊肿4例,脂肪瘤1例,胸内甲状腺肿囊变4例,胸腺瘤囊变5例,淋巴结肿囊变7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结核5例),神经源性肿瘤囊变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脓肿6例。CT诊断正功率92.3%(48/52)。结论:纵隔低密度病变种类较多。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与特点,结合临床表现一般能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世伟  王文献  何小荣   《放射学实践》2009,24(6):619-621
目的:探讨CT对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6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6例肿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病变范围较大。CT表现为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3例;2例边界清楚,4例可见周边浸润,1例侵及双侧胸膜和右上肺,1例累积心包,包绕主动脉及无名动静脉、上腔静脉受侵闭塞。结论:CT对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密度、周围关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的CT检查在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CT检查在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10月至1999年10月96例食管癌CT检查病人,其中42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纵隔淋巴结增大和周围脏器紧密相连使脂肪间隙消失,扫描部位包括锁骨上及全纵隔。结果96例中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4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1例,24例肿块侵犯降主动脉、肺动脉、左右支气管及心包,其中手术证实10例,因侵犯以上主要脏器而只能做探查。结论食管癌的CT检查,不仅是胃肠钡餐造影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而且对肿瘤周围组织器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确定肿瘤位置和长度方面也优于X线钡餐检查;对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小肠机械性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32例小肠机械性梗阻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1岁~78岁,急性肠梗阻7例、慢性肠梗阻25例。结果:完全性小肠梗阻9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23例;本组MSCT诊断小肠梗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准确率97.2%,29例病因诊断正确(87.8%).结论:MSCT是诊断小肠机械性梗阻敏感、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在诊断梗阻原因方面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平扫诊断颈椎间盘膨或突出症的限度。方法 收集75例做颈椎间盘平扫的病例,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平扫诊断颈椎间盘膨或突出症阳性率仅为8%(6/75),诊断骨质增生45.33%(34/75)。结论 当CT平扫异常警诊断与临床表现不符时,CTM也许会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正常新生儿颅脑CT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新生儿颅脑CT影像特点,以提高新生儿颅脑疾病特别是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从非因HIE进行颅脑CT扫描的新生儿中选取无异常发现者76例作为正常组,与86例因HIE行颅脑CT扫描患者做对比,两组对比检测脑实质密度CT值,对正常新生儿组硬膜窦密度,灰白质分界,脑室及脑外间隙大小、形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正常新生儿脑白质密度偏低,CT值19.4-28HU,最低值为20HU,脑白质边缘多呈“枫叶”状,脑灰质CT值26.6-38.2HU,脑灰质具备成人沟和回,但较成人薄,HIE脑白质低密度灶绝大部分CT值小于18HU,低密度灶边缘表现为杵状。结论:认识正常新生儿颅脑CT表现特点是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特别是诊断HIE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附41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笔者报告41例脊柱转移瘤的CT表现。原发灶以肺癌、乳腺癌和肝癌较多见。CT表现主要呈溶骨性(68.3%),亦可呈成骨性(14.6%)或混合性(17.1%)。本组41例中20例作平片X线检查。CT扫描在发现和估价病变方面较平片X线检查为敏感,如x线平片发现骨破坏仅为55%,CT扫描为100%;X线平片显示椎管受累为14%,CT扫描为65%。对脊柱转移瘤的CT表现、CT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肺挫裂伤的CT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肺挫裂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肺挫裂伤的CT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结果:肺内表现:轻度7例,平片阴性3例;中度13例,平片与CT均可见阳性表现;重度6例,其中3例因并发胸腔、胸壁损伤致平片漏诊。结论:CT扫描对肺挫裂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目前诊断肺挫裂伤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CT诊断积水型无脑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积水型无脑畸形的病因、病理及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11例积水型无脑畸形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CT平扫,4例加行冠状位与矢状位重建。结果:11例CT扫描均表现为幕上双侧大脑半球及脑室绝大部分缺失,仅见少许残存的枕、额和/或颞叶组织,幕下结构正常。结论:CT扫描能直接显示积水型无脑畸形的大体病理改变,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胆囊癌的CT特征性表现。结果:根据胆囊癌的CT表现,将其分为肿块型、腔内结节型、壁厚型、混合型,其中以肿块型最多见。结论:CT尤其是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表现和成因,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失败及假狭窄诊断的38例图像,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病例中的伪影及假狭窄的CT表现。结果:伪影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冠状动脉搏动伪影、上腔静脉高浓度造影剂产生假斑块伪影、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准确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影像表现及成因,对提高CT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影像学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7例AML,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例左肾盂内AML术前误诊为肾盂癌,8例经影像学和临床随访诊断。全部病例均行CT和B超检查。17例行腹部平片(KUB)和静脉肾盂造影(IVP),其中1例同时行逆行静脉肾盂造影(RP)。结果27例中,右侧11例,左侧13例,双侧3例。大于4cm者16例,小于4cm者11例。多脂肪者18例,少脂肪者8例,1例左肾盂内AML未见明显脂肪密度。26例CT明确诊断,误诊肾癌1例;7例B超难以定性。结论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对少脂肪者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4排容积CT对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 030例成人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 结果 3 030例冠脉CTA中,检查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0例,检出率为2.3%,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及窦外27例(38.5%);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3例(32.8%);前降支、回旋支均开口于左冠状窦17例(24.3%);单一冠脉2例(均为单一左冠,其中1例合并左主干高开口,2.8%),回旋支开口于对角支及窦房结支开口于右冠状窦各1例(1.4%).结论 64排容积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无创、安全、准确、经济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