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中的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特点,为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ADR/ADE监测中心收到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 198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2 198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00∶1.04(5 982/6 216),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15~65岁;共涉及218个基本药物品种,以头孢菌素为主,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口服;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为主;339例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原患疾病排序居前5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和肺部感染。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迫切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分级和风险评价标准,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医院133例ADR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物8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0.08%),其次为中成药(16.54%);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比66.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84%)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22.50%)。结论临床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3.
黄萍  汪娟 《安徽医药》2011,15(12):1635-1638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上半年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6 957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在6 9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4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占57.6%;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7.8%;抗微生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57.6%,其次是化学药,占36.6%,中成药占5.4%,生物制品占0.4%;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40.2%,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等。结论生产企业应不断完善药品说明书内容。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ADR,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应用国家基本药物。  相似文献   

4.
黄萍  汪娟 《安徽医药》2012,16(11):1708-1710
目的通过分析30399例国家基本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为药物安全监管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安徽省ADR监测中心2011年1月-12月份收集的30399例国家基本药物病例报告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评价。结果30399例ADR报告中,男女之比为1.25: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1~50岁;共涉及260种药物,以抗微生物药为主;剂型分布以片剂为主,占33.6%;ADR累及的系统一器官以胃肠系统损害最多见,占39.5%;新的和严重的ADR占8.3%;ADR主要来自医疗机构报告,占59.1%,其次为经营企业,占39.5%。结论应加强国家基本药物重点监测,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14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141例ADR报告引发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68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65例,占46.1%,其次为中药制剂29例,占20.6%;ADR病例中联合用药占83.7%;以静脉途径用药为主占75.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占52.5%,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51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汤萍  王湘玲  冯利君  左翠美 《医药导报》2005,24(10):962-96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介提供依据。方法对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2003年5月~2004年10月51例ADR报告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有33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32例,占62.7%),其次为中药制剂(7例,占13.7%)。ADR病例中联合用药占82.4%,以静脉途径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合理用药,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9月收集到的304例由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所产生的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304例ADR/ADE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1,其中〈10岁患者分布最多(81例,占26.64%);共涉及54种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224例,占73.68%),其次为中药制剂(32例,占10.53%);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为295例,占97.04%;ADR/ADE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8例次,占总计378例次的46.34%)。严重的ADR/ADE为3例,新的ADR/ADE为77例。结论:ADR/ADE的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监控和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对国家基本药物致ADR/ADE进行监测,可以评价国家基本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相似文献   

8.
11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蔚  周月红  钟拥军 《中国药业》2009,18(20):60-61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嘉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年收集到的1142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2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有219种,其中抗茵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较严重的ADR有69例。结论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应用的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该院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整群抽取国家基本药物相关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与评价。结果:该院3年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相关ADR报告1137份,占报告总数的19.65%,其中新的ADR报告为442份,严重的ADR报告77份;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8.21%);抗微生物药物所占比例最高(48.72%),中成药为4.9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3.52%);94.28%的ADR对原患疾病无影响;99.47%能治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ADR的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3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和减少药品ADR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临床上报的306例合格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及回顾性分析。结果 306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个月~10岁,占总数的69.28%;以静脉给药为主,共涉及252例占82.35%;产生ADR的药物共涉及64个品种,主要以头孢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其中新的一般不良反应43例,新的严重不良反应2例,严重不良反应2例。结论积极开展ADR知识的宣传,加强ADR的监测工作,以避免及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上报至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24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44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1岁以上的老年人组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21~30岁年龄组;最易引发ADR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的药物种类为抗微生物类,占63.93%;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应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重点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0-2013年从病房及门诊收集的并已上报到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36例ADR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静脉滴注给药占所有ADR例数的73.73%,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菌药物及中成药是引发ADR的高发药物,其余依次为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从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观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3.05%,全身反应占22.88%,胃肠道反应占10.17%;可治愈与好转的ADR占99.15%,死亡及长期昏迷各占0.42%。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ADR虽然有一定不可预见性,但在实际临床用药中,加以注意是可以避免造成重大损害的。  相似文献   

13.
高扬  孟莉  姜德春 《中国药业》2013,22(14):91-9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减少ADR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收集的1 4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回顾性分析,对ADR程度分级、药物类别、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以及报告人员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共897例(61.31%)。ADR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最多,共492例(33.63%);其次是脑血管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分别是262例(17.91%)和184例(12.58%)。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我院ADR报告基本情况和ADR发生情况。方法:统计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各途径收集的85例ADR报告表.对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情况、因果关系及收集途径进行分析。结果:85例ADR报告中50例为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占全部报告表的58.82%,ADR表现以过敏反应发生比例最高,占65.63%.医护人员自愿报告的ADR病例大多数也为过敏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降低漏报率,尤茸应多玲径收集过敏反应以外的药品不良反应.提高报表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的407例抗菌药引起的ADR/AD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7例ADR/ADE报告中,ADR362例(88.94%),ADE45例(11.06%),涉及抗菌药36个品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构成比最高(41.28%),其次为青霉素类(21.87%)和喹诺酮类(14.50%);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3.49%);构成比前5位药品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克林霉素,阿奇霉素,阿洛西林;严重ADR/ADE构成比为4.42%,无死亡病例。结论:抗菌药引发ADR/ADE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提高医护人员对ADR/ADE的警惕性与监测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我院500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迪  王儒强  张士勇 《安徽医药》2008,12(6):568-57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收集并上报的5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在500例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居多,其次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注射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者主要是医师(72%)和药师(16.4%)。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范明霞  段露清 《中国药房》2008,19(2):131-13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3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99种(含不同剂型和规格),其中抗感染药居首位(34种,34.34%),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94例/次,59.4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2013-2016年2 621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探究影响ADR的要素和产生的原因,为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 621例ADR报告,用监测软件提取ADR报告来源、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涉及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临床表征、累及器官等信息,用帕累托图法找出引发ADR的主要药品,并用鱼骨图进行ADR要因分析。结果 ADR主要由医师呈报(2 573例,98.17%),药师报道最少(3例,0.11%),年龄>7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570例,21.74%),由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居多(1 680例,64.10%),临床表现以胃肠系统损害为主(717例,24.17%);帕累托图分析显示ADR主要因素(A类)药品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药注射剂、静脉营养药;用鱼骨图分析高龄患者、静脉给药、监测不全面和主要药品引发ADR的具体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结论 应关注特殊患者的用药监护,减少注射剂使用,重点监控高发药品,开展个体化用药监测,加大临床药师投入,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院6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小云  曾昭全 《中国药房》2008,19(35):2785-278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6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ADR数据库上报的ADR报表618份,按患者性别、年龄、因果评级及转归、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涉及药品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ADR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中成药;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皮疹、过敏、哮喘,其次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与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ADR监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应当加强ADR监测力度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