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9-2011年收集的237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该院237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段为≥60岁;涉及的药品共74种,排序前3位的依次为抗生素152例(64.14%)、中药制剂35例(14.77%)、消化系统药物21例(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193例(81.43%);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共107例(45.15%);报告者主要来源于药师,共143例(60.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的监测,加强监测上报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该院收集的ADR报告84例,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ADR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ADR发病率逐渐增高。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口服次之,肌内注射、关节腔注射、阴道用药最少。引发ADR的药物中抗感染药居首位(25.00%),活血化瘀药居第2位(21.43%)。ADR可累及多器官或系统。结论应加强对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张茜  彭磊  刘丽萍 《安徽医药》2012,16(4):554-556
目的分析该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了解ADR发生的规律与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10年上报的13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来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21.17%);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2.55%);137例ADR共涉及80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53.28%),其次是中药制剂(16.79%);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常见(30.11%);ADR主要由药师和临床药师报告(94.16%)。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该院2010-2014年的260例ADR报告,按报告人职业、患者性别及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程度、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 260例ADR中,医师上报率占71.53%;女性ADR发生率略高于男性;≥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占49.61%;主要发生于静脉滴注给药;涉及药物种类以抗感染药居多,占51.36%,包括药品20种;涉及国家重点监测品种6种;临床症状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41.38%。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加强和完善ADR监测工作,从而保障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集到的18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ADR的186例患者中,以≥40岁者最多;药物种类以抗生素、注射用中成药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发生ADR频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结论 应加强ADR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集到的18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186例患者中,以≥40岁者最多;药物种类以抗生素、注射用中成药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发生ADR频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该院2009年药品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收集的955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及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系统等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955例ADR报告中41~65岁患者占34.76%(322/955),女性多于男性(1.86∶1);静脉滴注50.05%(521/955)和口服给药44.48%(463/955)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涉及18类药品。ADR排名前10位的药品中应用抗菌药物占87.96%(235/266),主要累及消化系统33.51%(320/955),皮肤及其附件27.96%(267/95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报的ADR报告119份,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ADR涉及的药物品种、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9例ADR报告中,男52例(43.69%),女67例(56.30%);46~75岁ADR发生率较高为54.6%。抗菌药物所致ADR居首位(48.74%),引起ADR的主要途径是静脉给药(98.32%),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加强ADR报告与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青  李俊  吕雄文  刘丽萍 《安徽医药》2013,17(11):1993-1995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情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某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集上报的109例ADR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09例ADR报告中,女性(61.47%)多于男性(38.53%),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23.85%;以口服给药方式引起的ADR居多,占57.8%;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以及中药制剂分别位列前三位;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积极改进措施,减少不良反应漏报,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对该院2009年上报的9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96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40~8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78例,81.2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4例,97.92%);涉及的药品有53种,抗感染药占首位(23种,43.40%),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42.86%),以加替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0例,40.82%),其次为消化系统(32例,32.65%)和神经系统(13例,13.27%)损害.结论 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促进ADR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该院2009年上报的9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96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40~8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78例,81.2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4例,97.92%);涉及的药品有53种,抗感染药占首位(23种,43.40%),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42.86%),以加替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0例,40.82%),其次为消化系统(32例,32.65%)和神经系统(13例,13.27%)损害。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促进ADR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吴海燕  韦炳华 《中国药事》2013,(10):1103-1106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24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大类,其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其次是心脑血管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累计的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坚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该院2011年收集的2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引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79例ADR涉及的药物类别有15类97种,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抗感染药物106例(28.96%)、抗肿瘤用药81例(22.13%)、心血管系统用药29例(7.92%);静脉滴注更易引发ADR,共246例(81.46%);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结论 应加强与重视医院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上报意识,完善并提高ADR报告质量;重点加强严重的、新的ADR监测,降低漏报率;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的作用,以减少可以预见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2012-2015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上报人职业等,对该院1307例ADR包括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307例ADR报告中,男性的发生比例高于女性,61~70岁的老年人占26.55%;ADR药品种类以抗肿瘤药最多(45.44%),其次是抗感染药物(20.9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73.2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预后分析,95.8%的ADR患者痊愈或好转.结论 临床上应深入加强ADR的监测与报告,规范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我院2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睿韬  吴佩芬 《安徽医药》2009,13(11):1422-1423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收集到的262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有262种,抗微生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172例(占65.65%);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皮肤反应的ADR为183例,是总报告例数的69.8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7,(2):352-354
目的:分析某医院传染科患者抗感染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致患者ADR报告75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结果:50~59岁患者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占25.33%;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为最高,占70.67%;抗感染类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88.00%;而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利福霉素类引发ADR分别占21.33%和22.6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0.00%。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比例、引发ADR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分析总结ADR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ADR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东海县人民医院197例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7例ADR病例报告中涉及患者使用药品种类、抗菌药物种类及其给药途径和涉及患者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7例ADR病例中涉及药品93种(西药69种,中药24种),其中抗菌药物品种43种涉及患者119例(占60.40%),非抗菌药物50种涉及78例(占39.60%),其主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消化系统等反应,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样反应、药疹、皮疹所占比率较大.结论:加强合理用药与ADR的监测,保障用药安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院2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鋆  杨文清  鲁玮 《海峡药学》2010,22(5):248-25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225例有效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5例ADR中涉及的药物有82种,以抗菌药物为首位(47.4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4.9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5.5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50%),严重ADR共28例(12.44%)。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