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静滴20%甘露醇时予40~45℃热水袋热敷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在静脉点滴20%甘露醇时A组予局部热水袋热敷,B组予50%硫酸镁纱布湿敷,C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 A组病例静脉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C组和B组(P〈0.01),而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在静滴20%甘露醇时用热敷法可大大延长静脉针留置时间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滴20%甘露醇时予40~45℃热水袋热敷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在静脉点滴20%甘露醇时A组予局部热水袋热敷,B组予50%硫酸镁纱布湿敷,C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A组病例静脉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C组和B组(P<0.01),而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结论在静滴20%甘露醇时用热敷法可大大延长静脉针留置时间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硫酸镁湿敷预防甘露醇静滴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50%硫酸镁湿敷预防甘露醇静滴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使用静脉留置针静滴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实验组于输入甘露醇前在留置针穿刺部位放一块浸50%硫酸镁的纱布,并保持湿润.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55.9%,其中Ⅱ、Ⅲ度占35.3%,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3.5%,明显低于对照组(55.9%),且未发生Ⅱ、Ⅲ度静脉炎(P<0.05).结论硫酸镁湿敷能有效降低静滴甘露醇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输注甘露醇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早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将79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25例、B组26例和C组27例。A组采用手背、足背静脉常规穿刺法;B组采用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常规穿刺法;C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法。比较三组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C组留置时问优于A组和B组(P〈0.01),C组静脉炎发生少于A组(P〈0.05)。结论颈外静脉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早期输注甘露醇的治疗首选是可行的,利于抢救、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方丹红酊湿热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输注各类脱水消肿用药的2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80例。 A组采用复方丹红酊湿热敷;B组采用喜疗妥湿热敷;C组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均在穿刺点上方2~3 cm近心端处湿敷,药物滴毕后30 min取下。比较3组患者局部血管疼痛程度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输液时局部不痛70例,轻度疼痛6例,中度疼痛与剧痛4例,B组分别为42,20,18例,C组分别为40,22,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c =29.857,P<0.01)。 A组发生静脉炎0级76例,Ⅰ级3例,Ⅱ、Ⅲ级1例;B组分别为67,10,3例;C组分别为65,1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 =7.383,P<0.05)。结论复方丹红酊湿热敷能有效减轻穿刺侧肢体疼痛,保持输液通畅,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避免重度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三种封管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廖淑梅  张燕  陈琳 《护理研究》2002,16(2):87-88
为探讨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可行性及效果,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A组用5ml肝素稀释液,B组用5ml生理盐水,C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C组与A组、C组与B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鲜芦荟在减轻静滴前列地尔所致局部疼痛和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住院静滴前列地尔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B、C 3组,输注前预先告知患者做好疼痛的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A组,输注0.9%NS+前列地尔10μg;B组,输注0.9%NS+前列地尔10μg,输注时局部硫酸镁湿敷;C组,输注0.9%NS+前列地尔10μg,输注时局部湿敷新鲜芦荟;观察局部疼痛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疼痛发生率93.33%,静脉炎发生率91.67%,B、C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5%及11.67%,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6.67%及18.33%,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疼痛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湿敷新鲜芦荟能减轻疼痛和降低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对喹诺酮类药物致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影响。方法单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90例,按用药顺序分为A、B、C3组各30例。A组用肝素盐水(25U/m1)2.5ml正压封管;B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1静脉滴注封管;C组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再用肝素盐水(25U/m1)2.5ml正压封管。结果C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意义(P〈0.05);C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入喹诺酮类药物后封管,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再用肝素盐水2.5ml正压封管,可降低静脉炎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纠正静滴甘露醇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40例静滴甘露醇患者,采用ABC三组,测定各组疼痛程度。A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进行:B组常规穿刺后抬高针尾固定:C组常规穿刺后翻转针柄固定。3种穿刺方法的疼痛发生率为:A组95.O%、B组90.O%、C组12.5%,具有显著差别。结论:20%甘露醇为高渗脱水剂,静滴时速度要快,对血管壁刺激强,采用翻转针柄固定可减轻和纠正静滴20%甘露醇疼痛油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最佳时点。方法:将213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在置管后4,12,24 h开始给予特定电波磁(TDP)照射预防静脉炎,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30 min,每个患者照射6次后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CC置管后4 h开始给予TDP照射,即可避免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密封式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留置时间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用药后当天拔出留置针,B组患者用药后第2天拔出留置针,C组按常规保留3—5d拔管,比较3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情况。结果A组与B组、C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使用留置针留置时间为1d时,静脉炎的发生率最低,可明显低于保留2d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输液前护理干预对甘露醇药物性静脉炎和外渗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输液前护理干预对输液药物导致的静脉炎和外渗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输液的患者95例分A、B两组,A组为干预组患者47例,静脉穿刺142例次;B组为未干预组48例,静脉穿刺145例次.A组入院后给予输液相关知识详细宣教及外周静脉评估.结果 (1)静脉炎:A组发生率16.2%,B组发生率26.2%,P<0.05;(2)外渗:A组发生率1.41%,B组发生率7.59%,P<0.05.结论 输液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炎和外渗,可作为输液患者的常规健康宣教项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脑瘤患者放疗期间不同静脉输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211例放疗期间静脉滴注20%甘露醇的脑瘤患者分成3组进行比较。其中108例选择中心静脉导管PICC给药(A组),60例选择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管留置外周静脉给药(B组),另外43例采用普通输液器头皮针管直接穿刺外周静脉给药(C组)。结果出现针眼局部并发症发生率:A组4.6%,B组20.0%,C组14.0%;静脉炎:A组1.9%,B组8.3%,C组18.6%;人均静脉穿刺次数:A组(1.15±0.04)次,B组(18.0±1.20)次,C组(90.0±2.25)次;需要空气加压才能在15 min内滴完药液次数:A组(8.0±0.09)次,B组(15.0±1.06)次,C组(20.0±1.26)次,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P〈0.01)。结论中心静脉导管PICC给药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张梅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45-46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给药途径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65例化疗患者分为A组103例、B组89例、C组73例,A组采用经皮外周静脉插管(PICC)或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B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C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分别采用含长春瑞滨、多柔比星、紫杉醇等药物的方案化疗4~6个周期.观察并比较三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发生静脉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3、4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B、C组(P <0.05,P<0.01).结论:行PICC或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能明显降低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百素对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防治作用。方法:78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被分为利百素组和常规组,利百素组患者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覆盖针眼,将利百素凝胶适量涂抹于静脉穿刺点周围及沿穿刺点血管向上走行涂擦,每2h1次,至手术结束;常规组则不做此处理。观察患者术中静滴甘露醇250~500mL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利百素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1,χ2=43.18,P=0.0001)。结论:预防性应用利百素凝胶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化疗中应用效果的差别。方法将20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上肢静脉留置针组)95例和B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组)107例。比较2组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B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低,可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因素。方法 对 4 0 0例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进行监测。按置管时间长短 (A组 <2 0d ,B组 2 0~ 3 9d ,C组 4 0~ 5 9d ,D组≥ 6 0d)、病情轻重、伴有糖尿病与否、合用激素与否对所发生的感染情况分组进行 χ2 检验。结果 发生导管性感染 3 6例 ,感染率 9.0 %。 4组中按导管留置时间长短比较A与B、C、D之间分别为P >0 .0 5、P <0 .0 5、P <0 .0 1 ;B与C、D比较分别为P <0 .0 5、P <0 .0 1 ;C与D的P >0 .0 5。除A与B、C与D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外 ,其他均有极显著差异。病情轻重之间、是否合用激素之间感染率经统计学处理P <0 .0 1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有否伴有糖尿病有否之间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留置时间长、病情重、合用激素者感染发生率高。而伴有糖尿病与否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可能与伴有糖尿病病例数少 ( 9例 )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头皮式留置针封管方法与封管液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以及直接以输入液封管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使用留置针的先后顺序机械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收集 30例次 ;A、B两组用肝素钠稀释液作为封管液 ,A组注液后夹管 (习惯方法 ) ,B组注液过程中夹管 (改良方法 ) ,C组采取改良方法以输入液封管。观察留置时间与堵管率。结果 :留置时间A组(2 .37土 0 .81)d ,B组 (3.4 3土 1.33)d ,堵管率A组 16 .6 7% ,B组 4 .2 9%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C组留置时间 (3.13± 1.2 2 )d ,堵管率 4 .38% ,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改良封管法优于习惯方法 ,直接用输入的液体采取改良封管法封管简便、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9.
多选题(仔细阅读“继续医学教育园地”栏目的文章,即可找到答案)试题:1.产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包括:A.烃化剂或有机碘溶液的输入B.静脉留置导管C.皮肤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D.护士穿刺技术2.日输液量大于多少毫升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增加:A.1000B.1500C.2000D.25003.减少输液微粒的措施有哪些:A.严格执行无菌操作B.选粗大针头C.针头垂直插入安瓿底部抽药D.抽药速度快4.物理因子疗法有哪些:A.湿热敷B.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C.红光照射D.海带湿敷5.输液性静脉炎首选治疗干预措施:A.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B.消肿膏外敷C.湿毛巾进行湿热敷D…  相似文献   

20.
刘仁杰  常双喜  闫圣杰  邢伟 《临床急诊杂志》2020,21(10):805-808,814
目的:探讨胸前区体表定位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提供更多深静脉穿刺的选择。方法:收集2017-03—2019-12期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126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穿刺置管方法分为A组(42例,胸前区体表定位腋静脉穿刺)、B组(4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和C组(40例,颈内静脉穿刺),分别比较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三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对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A组一次穿刺成功18例(42.86%),二次穿刺成功12例(28.57%),三次穿刺成功7例(16.67%),穿刺失败5例,穿刺总成功37例(88.10%);B组一次穿刺成功21例(47.73%),二次穿刺成功15例(34.09%),三次穿刺成功5例(11.36%),穿刺失败3例,穿刺总成功41例(93.18%);C组一次穿刺成功20例(50.00%),二次穿刺成功14例(35.00%),三次穿刺成功4例(10.00%),穿刺失败2例,穿刺总成功38例(95.00%);3组间比较一次穿刺成功率(χ~2=0.442,P=0.813)、二次穿刺成功率(χ~2=0.578,P=0.790)、三次穿刺成功率(χ~2=0.930,P=0.633)、穿刺总成功率(χ~2=1.453,P=0.5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误穿动脉、气胸、导管异位分别为2例(4.76%)、0和1例(2.38%);B组误穿动脉、气胸、导管异位分别为4例(9.09%)、2例(4.55%)、2例(4.55%);C组误穿动脉、气胸、导管异位分别为4例(10.00%)、2例(5.00%)和0。3组间比较误穿动脉发生率(χ~2=0.893,P=0.710)、气胸发生率(χ~2=2.080,P=0.464)、导管异位发生率(χ~2=1.863,P=0.7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熟练掌握胸前区解剖结构,应用胸前区体表标志定位法行经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安全可行的。其具有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危重患者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