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8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12项血凝学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同时存在高粘滞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两者均为中风危险因素,且互为因果。建议将部分血凝学指标列为中风危险因素分析内容之一;在治疗高粘滞血症同时,积极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钠血症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89例进行分析,发现并发高钠血症24例,发生率为4、gi%。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11%和2.96%,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23例高钠血症是发生在脱水剂治疗之后,20例有脱水的临床表现,出现高钠血症后有18例患者病情加重.死亡13例,病死率54.11%。作者认为:脱水剂的治疗而补液不足是引起高钠血症的主要原因,高钠血症的发生促使患者病情加重,预后不良,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风参芪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中风参芪通络胶囊,治疗1个月后2组进行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陷损程度及中医症候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用药30d后比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有显著降低,2组间比较,治疗组长期服药疗效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参芪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是独立疾病还是并发症─—对混合性中风的再思考韦兴昌中风是当代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传统分类将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近年来随着CT、MR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越来越多的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发生,使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更加复杂而多样,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居各种老年疾病的前3位,其中以缺血性中风居多,并有逐渐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法则中以"益气活血法"最受关注,而参麦注射液抗脑缺血效应的研究则成为热点。参麦注射液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为组方制成的中药复方注射液,具有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能有效的治疗缺血性中风。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及医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相互渗透,参麦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机制得到了更全面及深入的诠释。现就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作用进行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6.
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以来人们已开始注意到血液中一些物理、化学指标存在24小时周期节律,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相继亦有文献报道。大量临床资料显示缺血性中风发病在昼夜24小时中存在一个高发时间段,并且,这一时间段与血粘度24小时周期中高峰值的同步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87年Kubota首次将两者联系起来,指出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与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为缺血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缺血性中风临床前期一些危险(致病或诱发)因素的探讨,可从人群中发现易患者,予以早期预防及治疗。美国心脏病联合会中风委员会规定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为:1.高血压(血压160/95或更高);2.血清胆固醇超过250mg%,或电泳时出现前β-脂蛋白组分;3.X线示心脏扩大;4.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5.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6.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或心律失常;7.饭后2小时血糖超过160mg%及糖耐量异常,空腹或意外的血糖超过120mg%。本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8.
头痛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率各组报道不同.我们研究300例各种类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临床表现、CT或MRI发现及血浆TXB_2和PGF_(1α)含量,探讨头痛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缺血区域、缺血程度、CT或MRI发现和TXB_2与PGF_(1α)含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中风发生率之间关系的估价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的研究和缺血性中风预防都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应用超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来预测将来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率。 使用7.5MHzB型多普勒超声检查214名日本病人颈动脉狭窄和溃疡斑块程度,以此评估颈动脉  相似文献   

10.
所有急性中风或TIA患者是否都应该住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所有急性中风病人常规住医院治疗,英国则不然,20%—60%首次中风患者是不住院治疗的。为了探讨这方面的争议,作者对该急诊科(ED)一年内诊断为缺血性中风、TIA或出血性中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该组病例男87名,女81名,年龄20~90岁,平均56岁。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129例,TIA22例,出血性中风26例。其中161例收入院治疗,无神经缺失症状21例,有神经缺失症状140例。出院时症状改善83例,未改善43例,病情恶化13例,死亡1例。有27例出院诊断与ED诊断不同。10%的病人,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而出院时既未发现中风,也未发现TIA。还有17例在ED时对于是否需要住院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放免法及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同时测定3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及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并与健康成年组及老年组进行对比,发现急性缺血性中风组血清SOD增高,而红细胞中SOD降低,但两者仍是显著正相关,对此结果的可能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与偏头痛发作有关的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特征及其预后,作者温习了1976年~1980年已被确诊为偏头痛的4874例记录,并严格病例筛选标准。结果20例符合标准,女16例,男4例;确诊时年龄为9~48岁(平均28岁)。17例曾发生一次中风和3例发生了一次以上的中风均与偏头痛发作有关。首次中风前有典型偏头痛者10例,一般偏头痛者2例,两者兼有者1例;有7例无偏头痛病史,但在中风时发生了典型偏头痛。20例共发生了27次局限性脑缺血,6例属可逆性的局部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S),其缺血区定位是:大脑后动脉12次,大脑中动脉10次,小脑后下动脉1次及多部位4次。20例均作了头部CT检查,10例异常,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及其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分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进展型及完全型中风,轻者仅有一时性功能障碍,重者脑梗塞导致永久性损害,为害至巨。近年来对中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示:于大多数病例,中风后的脑损害只不过是颅外病变的后果。因此,各家的注意重心逐步从颅内转向颅外、特别是集中在颈部颈动脉的病变上,从而掀起了缺血性中风的预防性手术的高潮,使中风从不治成为可治,从可治而成为可防,乃是近年来老年医学的重大进展之一。兹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约有15%的病人中风前已患心房纤颤(AF),而AF病人约35%发生缺血性中风,合并AF的中风病中,1年內有20%以上的患者再次发生脑梗塞。因此,对AF中风患者预防再发性中风是十分重要的。据统计,伴有AF的中风患者中,约有2/3的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APD中断对中风的影响。方法:在连续的住院患者中,调查APD中断后缺血性中风患者APD中断的原因,中风的机制以及中风发作的潜伏期。结果:在28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4.49%有APD中断,ADP中断与中风起病的潜伏期为7.4±1.26天。结论:部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ADP中断有关。在带有多种血管病危险因子的人群中,ADP中断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笔者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体会简述如下 :1 临床诊断1 1 出血性脑血管病 因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劳累、过度兴奋而诱发 ,临床表现 :突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语言不利 ,肢体偏瘫。如意识障碍逐渐加深 ,常因出现脑疝或其他并发症。1 2 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中 ,无预兆地突然倒地 ,神志清楚 ,能自行爬起来 ,几分钟后 ,双下肢无力 ,此为发生中风的先兆 ,短期内发生中风率很高。临床表现 :一侧头痛 ,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 ,失语等 ,意识大多清楚 ,少数病人有浅昏迷 ,约 2 4h逐渐清醒 ,一周后病情趋于…  相似文献   

17.
通络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作为药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可治疗中风和风湿痹痛等。本文报告利用新鲜蚯蚓提取液制成的口服酊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25例,并与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为主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25例相对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各种脑血管意外124例(出血性中风33例,缺血性中风91例)作了血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血浆纤维旦白原和胆固醇含量测定,认为上述各项测定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预防和预后估价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溶栓疗法,30年前开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处理,而且已经积累了近3000例的治疗经验,相关的实验室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就近二年来的有关文献给予回顾,将溶栓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近况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后诱发电位变化规律,及诱发电位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大鼠脑功能监测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后不同时间段(12 h、24 h、72h), 检测缺血侧运动、体感诱发电位,应用氢清除法观察脑缺血各组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大鼠急性缺血性中风可明显延长体感诱发电位的P1,N1,P2的潜伏期,脑血流量明显低于夹闭前。结论:诱发电位可能与脑血流量变化有一定关系,脑缺血可致诱发电位相应波的潜伏期延长,诱发电位可用于评价急性缺血性中风后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