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海燕  王建明  曹志萍 《吉林医学》2012,(34):7410-7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发生率也高于非进展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监测不稳定粥样斑块对预测脑卒中的病情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与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给予2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其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分析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嘉兴市第一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行CEUS检查,评估斑块易损性。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成卒中组(n=51)、非卒中组(n=57),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CEUS特征,包括新生血管分级、灌注方向、主要增强部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特征、CEUS特征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卒中组平均斑块长度、厚度高于非卒中组,斑块狭窄程度≥50%、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表面溃疡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卒中组0级、1级占比低于非卒中组, 2级、3级占比高于非卒中组,且2级+3级总数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两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斑块肩部增强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常规超声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12,敏感度为62.75%,特异性为59.65%。CEUS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AUC为0.788,敏感度为80.39%,特异性为77.19%。结论 CEUS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情况,对脑卒中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敏感度与特异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斑块性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Crouse积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21年2月于金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2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59)、中度组(n=34)和重度组(n=27)。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三组患者的斑块形成、性质、IMT、颈动脉Crouse积分,分析颈动脉Crouse积分和IMT与AI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斑块形成率高于轻度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加重,AIS患者的斑块不稳定率显著增加(P<0.05);AIS患者的IMT和颈动脉Crouse积分均显著增加,均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AIS患者的颈动脉Crouse积分、IMT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9,0.749,P<0.05)。结论 超声测定颈动脉内斑块性质、IMT及颈动脉Crouse积分可作为评估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手段,为治疗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一氧化氮(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2例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研究组)与42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对照组)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的 D- 二聚体(D-D)、 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NO水平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未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且存在明显相关性,故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non-HDL-C)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的40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和non-HDL-C。结果 2组患者血清non-HDL-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non-HDL-C浓度较稳定斑块组增高,non-HDL-C分别为(3.81±0.99)mmol/L、(2.92±0.72) mmol/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清non-HDL-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2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n-HDL-C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OR=3.990,9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9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1.3%)远高于非进展组(60.8%),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86.9%),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进展组(23.5%);在进展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者占16例(34.8%)远高于合并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15±9.53)mg/L、(2.8±6.9)mg/L、(1.34±1.02)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能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缺血性脑卒中两组;运用高频超声对284例患者行颈动脉检测,利用高频超声将斑块分为:扁平型、透声型、50%以上为透声型、50%以上为不透声型、不透声型、强回声伴声影型、溃疡型;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脑卒中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结果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稳定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稳定型斑块,但其TI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各危险因素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够准确诊断颈部斑块类型,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脂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155例患者分为脑卒中组(97例)与非脑卒中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结果脑卒中组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非脑卒中组以硬斑为主,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颈动脉软斑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Thereisincreasingevidenceshowingthatatherosclerosisisachronicinflammatorydisorder .Prospectivestudieshaveshownthathigherseruma cutephaseproteinlevelsareassociatedwiththein creasedriskofmyocardialinfarction ,strokeorpe ripheralvasculardiseaseandcanpredicttheriskofin farctionanddeathamonghigh riskpatients[1- 3] .Re centdatahavealsosuggestedthatcarotidduplexDopplerultrasoundisanusefulwaytostudyatheroscleroticriskfactors ,becauseasymptomaticcarotidwallthickeningandplaqueformationmaybeaprecursorto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联合Essen 卒中风险评分(ESRS) 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能。方法 选取2017 年8 月—2018 年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第1 次缺血 性脑卒中发作患者134 例。对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分析及Essen 评分。随访1 年, 以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反映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显影分级、增强强度值及联 合Essen 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复发组≥ 70 岁患者占比、ESRS 评分较未复发组高 (P <0.05)。两组斑块超声造影显影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斑块超声造影的峰值 强度及强度增强值较未复发组高(P <0.05)。显影分级[Ol ^ R=2.490(95% CI :0.897,6.913)]、强度增强值 [Ol ^ R=22.740(95% CI :6.673,77.487)] 和ESRS 评分[Ol ^ R=5.173(95% CI :1.677,15.953)] 是影响缺血性 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因素。Essen 评分、显影分级及强度增强值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AUC 为0.910,敏 感性为82.2%(95% CI :0.695,0.899),特异性为93.9%(95% CI :0.841,0.976)。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 强度 曲线联合ESRS 评分能够提高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斑块伴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对象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脂、血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6.936、13.260、13.585和13.347,P均<0.001)。易损斑块患者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较稳定斑块患者均升高(t=6.204、3.112、7.438和6.961,P均<0.05)。结论: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血脂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且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吴孝苹  龙虎  陈忠伦  段劲峰 《四川医学》2013,(11):1680-168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8例,其中45岁以下青年组21例(男5例,女16例),老年组207例(男120例,女87例).同时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指标.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老年组明显升高,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方面青年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分无斑块51例、稳定斑块165例和不稳定斑块12例,不同斑块组在hs-CRP和FIB方面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法显示LDL-C、FIB和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正相关.结论 LDL-C、高敏C反应蛋和FIB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青年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住院的ACI患者27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及有斑块组,其中有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及易损斑块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对54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CHD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并比较他们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较非CHD组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也显著增加(P〈0.01),而CHD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危险因素基本相似。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有显著相关性,两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CT动脉造影(CTA)指环征被认为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新特征,但迄今缺乏有效的病理学或临床确证。本研究依据临床头颈CTA检查结果设置指环征阳性及阴性病例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急性脑梗塞发生率及一般临床指标的差异,探讨影像学指环征与易损斑块导致缺血性脑梗塞临床后果间的关联。结果表明,指环征阳性患者更倾向于发生脑梗塞(χ2=8.104,P=0.004);性别、年龄、血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可影响指环征的形成(P<0.05)。提示指环征和急性脑梗塞的发生存在关联,其可能成为影像学诊断易损斑块及预测脑梗塞发生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高复发率,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其发生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及早正确诊断易损斑块以及评估其致脑卒中风险,对于防治急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有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等技术综合可以对易损斑块作出较准确诊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子影像学等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临床。如创性血管内超声(ⅣUs)、光谱分析法、血管内镜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等新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研究在不断深入。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能减少主观差错,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