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目的:检测CD4+ 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外周血的比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40例及甲状腺腺瘤患者30例,以CD4+ CD25+ CD127low/-为标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TC患者及甲状腺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Treg的比例,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甲状腺腺瘤患者比较,PTC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 Treg比例明显升高[(7.836±1.668)% vs(5.365±1.156)%,P<0.05];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比例与PTC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PT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比例显著增加,且与PTC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90例胃癌患者(35例为早中期胃癌,55例为晚期胃癌)和3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CD127low/-Treg的表达水平。结果:9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CD4+CD25highCD127low/-Treg含量为(11.60±5.99)%,高于健康体检者(5.19±1.72)%,t=5.610,P=0.007;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CD4+CD25high CD127low/-Treg含量为(12.55±6.59)%,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10.39±4.68)%(t=4.113,P=0.04)和健康体检者(5.19±1.72)%(t=5.923,P=0.001)。手术后胃癌患者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为(6.12±2.13)%,明显低于手术前(11.25±5.63)%,t=5.237,P=0.04。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数量增多且与病程分期相关,手术后Treg数量明显减少,Treg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D4+ CD25high CD12low/-调节性T细胞(Treg)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90例胃癌患者(35例为早中期胃癌,55例为晚期胃癌)和3(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4+ CD25high CD127low/-Treg的表达水平.结果:9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CD4+CD25highCD127low/-Treg含量为(11.60±5.99)%,高于健康体检者(5.19±1.72)%,t=5.610,P=0.007;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CD4+ CD25high CD127low/-Treg含量为(12.55±6.59)%,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10.39±4.68)%(t=4.113,P=0.04)和健康体检者(5.19±1.72)%(t=5.923,P=0.001).手术后胃癌患者CD4+ CD25high CD127low/-Treg水平为(6.12±2.13)%,明显低于手术前(11.25士5.63)%,t=5.237,P=0.04.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CD127low/-Treg数量增多且与病程分期相关,手术后Treg数量明显减少,Treg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强  张毅敏  杨迅 《肿瘤学杂志》2013,19(4):285-288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4例食管癌患者和68例健康及良性疾病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析其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外膜受侵的关系.[结果]食管癌患者与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占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5.19%±1.82%)和(4.56%±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4,P=0.012).Ⅱa期CD4+CD25+CD 127-Treg细胞比例分别与Ⅱb期和Ⅲa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淋巴结及外膜受侵状况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比例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分期高患者升高更为明显,提示可能与食管癌免疫逃逸和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贲门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56例贲门癌患者、15名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hiCD127lowc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血清IL-10、TGF-β1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6例贲门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CD127lowTreg细胞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5.73±1.56)%,与健康对照组的(4.45±1.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IL-10和TGF-β1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5).贲门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与血清IL-10和TGF-β1含量呈正相关.贲门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数量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贲门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表达增高,与临床分期有关,提示Treg水平异常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C-CIK对胃癌合并腹水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胞(Treg细胞)比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胃癌合并腹水患者,于输注DC-CIK前1天及DC-CIK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RT-PCR法检测其Foxp3mRNA表达情况;将分选出的Treg细胞和CD4+CD25-T细胞分为单纯Treg细胞组(A组)、1∶1混合培养(B组)、单纯CD4+CD25-细胞组(C组)进行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Treg细胞抑制CD4+CD25-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较疗前显著下降[(6.21±1.37)% vs (9.38±1.06)%,P<0.05]。治疗后Treg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56.18±13.25)% vs (85.26±11.58)%,P<0.05]。治疗后Treg对CD4+CD25-T细胞抑制增殖能力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7.31±4.16)% vs (48.92±5.25)%,P<0.05]。结论:输注DC-CIK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胃癌合并腹水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下调Foxp3mRNA表达水平,降低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有利于诱导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比例的变化,初步分析其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CM法检测42例NH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D4+ CD25+/CD4+、CD4+ CD25+ Foxp3+/CD4+ T细胞比例的变化,并与28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结果:NH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 CD25+/CD4+ T细胞的比例为(20.71±4.22)%,CD4+ CD25+ Foxp3+/CD4+ T细胞的比例为(4.45±1.52)%,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1).化疗后,NHL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CD4+ T细胞的比例为(11.32±3.13)%,CD4+ CD25+ Foxp3+/CD4+ T细胞的比例为(2.27±1.07)%,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升高,可能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并推测与NHL患者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表达,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Th17/Treg比例的变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7.85)岁;2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的表达情况,分析Th17占CD3+T细胞的比例,同样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的表达及其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析Th17/Treg比例变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占CD3+T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2.11±0.66)%vs(0.84±0.19)%,P<0.01],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也显著升高[(6.21±1.48)%vs(4.43±0.78)%,P<0.01];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相比,Th17比例明显升高[(2.42±0.55)%vs(1.61±0.51)%,P<0.01],而Treg比例无明显差异。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35±0.13)%vs(0.19±0.04)%,P<0.01];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相比,Th17/Treg比例显著升高[(0.39±0.13)%vs(0.29±0.10)%,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比例显著升高,可能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吉盼盼  张光亮  蒋蓓蓓 《癌症进展》2021,19(6):596-598,629
目的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100例PT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HT分为合并组(n=53)和未合并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1年,记录所有PTC患者的复发情况,其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组与未合并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肿块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直径≥1.25 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的PTC患者的复发率均高于年龄﹤55岁、肿瘤直径﹤1.25 cm、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或无淋巴结转移、合并HT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是影响PTC患者预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5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的PTC患者预后更差,临床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4CDhi25CDlow127调节性T(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加艾迪注射液组(观察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中CD+4CDhi25CDlow127Treg细胞和血清TGF-β 1、IL-10水平,同期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CDhi25CDlow127Treg细胞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5.77±1.50)%,与健康对照组(3.84±0.9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中IL-10和TGF-β 1表达水平[(24.09±6.74)、(197.76±43.76)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19.39±5.73)、(141.13±32.17)ng/ml](P=0.006,P=0.002).对照组化疗后CD+4CDhi25CDlow127Treg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0.048),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水平[(22.25±6.79)、(184.85±49.11)ng/ml]与化疗前[(24.37±8.10)、(197.16±44.57)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P=0.314).观察组化疗后CD+4CDhi25CDlow127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表达水平[(4.36±1.19)%,(20.16±4.73)、(165.42±39.57)ng/ml]与化疗前[(5.78±1.50)ng/ml,(23.81±5.15)、(198.35±43.68)ng/ml]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6,P=0.003).结论 中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表达水平增高,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降低NSCLC患者的Treg细胞水平,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甲状腺肿瘤患者外周血CD+4 CDHi25 CDLo127 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甲状腺肿瘤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联合标记CD4、CD25、CD127,检测43例初治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分化型甲状腺癌组)、132例初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及153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各亚群和Treg 的比例。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组[(6.48±1.49)%]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6.23±1.67)%]患者CD+4 CDHi25 CDLo127 Treg 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5.62±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化型甲状腺癌组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外周血CD+4 CDHi25 CDLo127 Treg 比例较健康者均显著升高,提示CD+4 CDHi25 CDLo127 Treg 可能是甲状腺肿瘤患者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发生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参数、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所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由病理科检测BRAFV600E突变情况.结果:179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61.5%.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个数相关(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突变的风险略有增高(OR=1.06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48例,突变率75%;未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1例,突变率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且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OR=2.34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与患者年龄、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Hi25 CDLow127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0例食管癌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Treg占CD+4细胞的比例,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表达为(5.70±1.9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6±1.14)%(P<0.01)。Treg细胞表达在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组为(5.96±1.36)%(n=40),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4.23±1.18)%(n=30)(P <0.01)。食管癌外周血Treg细胞和TNM分期有着负相关性,TNM分期越晚,Treg细胞表达率越高。结论 Treg细胞在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中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食管癌发病和分期与免疫功能受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勇  孙燃 《现代肿瘤医学》2018,(14):2181-2184
目的:探究细胞角蛋白19(CK19)和黏附分子CD56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了回顾分析的方法,收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87例具有甲状腺乳头状结构形态特点的甲状腺病变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CK19、CD56蛋白的表达。结果: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阳性率为100.00%,但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中阳性率为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5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1.11%,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中阳性率为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K19在伴有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的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均可出现阳性表达,CK19单独使用有的时候不易区分两者。CD5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低表达,提示CD56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标记物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联合应用CK19与CD56有助于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张明  汪静  周详  李成  王喜青 《现代肿瘤医学》2021,(15):2612-2615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对PT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PTC患者69例,选择20例NG患者作为良性对照,对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血清VEGF对PT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观察血清VEGF水平与BRAFV600E基因突变在PTC中的关系,采用MACIS评分系统对PTC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并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预后指数的相关性。结果:VEGF在PT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NG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血清VEGF水平对于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9,灵敏度为0.698,特异性为0.750;血清VEGF水平与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0.177);血清VEGF水平与预后指数间不具有相关关系(r=0.065,P=0.600)。结论:血清VEGF能够有效区分PTC及NG,对PTC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放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对56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食管癌患者采用单纯放疗,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例,评价其与近、远期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以3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为健康对照。结果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比例、Th细胞比例、Th/Ts分别为(58.3±5.2)%、(28.7±5.0)%、1.0±0.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5.8±7.2)%、(38.1±7.7)%、1.6±0.7(均P<0.05);而Ts细胞比例为(28.8±5.3)%,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5.4±5.7)%(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Ts的变化与患者性别、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病变部位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疗后,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比例、Th细胞比例、Th/Ts及NK细胞比例分别为(66.9±4.5)%、(40.6±5.6)%、(1.6±0.5)%和(16.2±3.9)%,均高于治疗前的(59.4±4.9)%、(29.1±4.2)%、(1.0±0.4)%和(14.6±3.2)%(均P<0.05),而Ts细胞比例治疗后为(25.4±3.6)%,较治疗前的(28.4±5.7)%降低(P<0.05)。总T细胞、Th细胞增高程度与病变进展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可用于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的免疫监测。检测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探讨PTC和HT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首诊患者306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明确诊断为PTC,其中术后病理学确诊伴发HT者42例,比较伴发HT与未伴发HT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PTC患者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46.2岁 vs 41.9岁)。相较于与未伴发HT的PTC患者,伴发HT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93% vs77%),中央区淋巴结数目较多[(5.0±3.4)枚 vs (2.5±2.7)枚],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较高[(3.28±1.91)μU/mL vs (2.12±1.29)μU/mL],术前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阳性率较高(55% vs 14%),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率较高(69% vs 13%)。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5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低龄、被膜侵犯是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发HT对PTC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伴发HT的PTC患者TSH水平显著偏高,提示HT可能是PTC发病风险因素之一。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相关,推测PTC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淋巴结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结节性肝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结节性肝癌患者(结节性肝癌组)及40例FNH患者(FNH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及不同时相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结节性肝癌组患者门静脉癌栓(22.5%vs 0)、肝硬化(60.0%vs 15.0%)及淋巴结肿大(20.0%vs 2.5%)的发生率高于FNH组,中心瘢痕(15.0%vs 62.5%)的发生率低于FNH组,病灶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22.5%vs 52.5%)低于FN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超声动脉相均以高增强为主,动脉相增强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门脉相及延迟相,结节性肝癌组患者均以低增强为主,FNH组患者均以等低增强为主,两组患者的门脉相及延迟相增强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54、3.556,P﹤0.01).结节性肝癌组患者的上升时间(RT)[(21.9±8.7)s vs(27.8±9.2)s]、达峰时间(TTP)[(29.6±9.3)s vs(36.1±11.8)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102.1±37.7)s vs(136.2±42.1)s]均明显短于FNH组,灌注指数(PI)[(122.8±31.6)vs(85.9±22.2)]明显高于FN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节性肝癌和FNH具有较为典型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特征,可对两者进行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