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由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具有良好的血管穿透性,已经发展成为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虽然CAG仍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有价值的一线工具,是用于指导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其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定性和定量判断方面的准确性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性诊疗中临床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置入的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图像比较。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0/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0处血管段(1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照,回顾性分析比较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狭窄病变血管段最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最窄处截面积狭窄率等的测量值。结果全部20处病变中,在三维重建和平面图像两种测量方法与IVUS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成偏心斑块组和向心斑块组,向心斑块组中三者测量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偏心斑块组中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对病变狭窄率测量比传统平面图像更准确(两组病变血管最窄处面积狭窄率为56.42%±11.02%比43.69%±21.41%,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能够准确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对偏心性狭窄病变的准确性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更高。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起,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介入的弥补影像学。IVUS可显示血管壁及粥样斑块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发现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病变,观察分叉处或血管重叠处的模糊病变。用于指导和评价冠脉介入治疗及效果,探讨介入治疗机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左冠脉前降支及左主干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包括20例左主干病例,前降支近段20例,前降支中段20例)为标准,分析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与CAG检查比较,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平均直径狭窄率均显著升高[左主干:(65.31±7.81)%比(75.28±8.89)%,前降支近段:(66.67±8.79)%比(78.89±7.88)%,前降支中段:(71.55±6.83)%比(75.31±7.81)%,P均〈0.01]。CAG和IVUS检查在斑块钙化及斑块破裂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前降支近段,IVUS可对CAG作有效的补充,并且提高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弥补了CAG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了解病变特点。指导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随访6-14个月,术后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与同期非IVUS指导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IVUS检查对可疑血栓病变、内膜溃疡、偏心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用IVUS检出的平均病变长度长于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生与IVUS检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IVUS组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心血管病再住院、再狭窄、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心血管死亡两组无差别。结论IVUS能精确分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病变特点,可以指导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治疗、改善短期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左冠状动脉主干(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尤其是是否处理回旋支开口)是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分叉处病变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血管开口和分叉处病变的反映存在诸多缺陷,尤其不能准确反映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目的旨在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冠状动脉LM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征,并指导LM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83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检查与IVUS检测显示临界病变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分别为[(1.87±0.54)mm、(2.19±0.69)mm]、[(43.14±9.87)%、(53.37±10.20)%]、[(57.17±11.20)%、(71.54±13.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入选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成造影指导组(n=44)和IVUS指导组(n=46)。造影指导组接受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IVUS指导组接受I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ISR)的发生率。MACE事件包括:心绞痛、再次住院、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数、支架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支架直径(3.5±0.23)mm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术前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84.9±3.1)%、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73.9±3.2)%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主支血管介入治疗(即刻)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稳定型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进行斑块定性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别对37例SAP患者与34例UAP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影像学检查;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测定最小面积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重构指数等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脂质斑块数明显多于SAP患者(P<0.05),而钙化斑块例数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定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EEMA未见显著差异,而斑块负荷(PA/EEMA)的比较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患者病变处倾向于表现为正性重构,而SAP患者多为负性重构。结论:SAP与UAP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性质及血管重构存在差异,IVUS能有效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灰阶IVUS表达的仅仅是超声波的振幅信息而不能反映频率信息,不能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进行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超声(IVUS)可以提供高分辩率的冠状动脉管腔和斑块的横界面图像和冠状动脉斑块和管壁的详细信息(包括斑块的体积、成分、钙化情况,是否稳定,有无破裂,血管壁体积和形态等)成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力武器。近来,IVUS研究揭示出胆固醇水平、他汀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与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多项有关冠状动脉重构、不稳定斑块和斑块破裂的IVUS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死因,冠状动脉造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金标准”。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病变如分叉病变,易损斑块及临界病变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略显局限。因此,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新的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价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创性技术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血流储备分数(FFR)等。他们各有千秋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的结果,明确IVUS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1例患者IVUS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病变部位斑块特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2例患者血管壁光滑或仅少量内膜增生;34例为软斑块;10例纤维斑块;6例钙化斑块;支架内膜增生5例;斑块破裂2例;壁内血肿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软斑块(脂质斑块)为主,多数发生阳性重塑,血管腔偏心明显;而阴性重塑者纤维、钙化斑块比例较大。比较中度狭窄病变的肉眼,计算机定量冠状动脉成像及IVUS测量的病变狭窄程度,发现肉眼观察的病变狭窄程度最高,IVUS测得的面积狭窄率最小。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IVUS能更加精细地观察血管壁的斑块性质和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评价64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方法 2005年7月至10月连续纳入12例拟行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术前接受64层CT的冠状动脉成像,术中行三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IVUS检查。结果 共对31支血管(左前降支12支,回旋支10支,右冠状动脉9支),88个节段进行了64层CT和IVUS的对比检查,其中64层CT可评价节段为68个。在IVUS检测到的51个有斑块节段中,64层CT检测出47个(敏感性92%),在17个IVUS判断为无斑块的节段中,64层CT判断16个为无斑块(特异性94%)。64层CT测量的斑块面积和IVUS测量的斑块面积相关(r=0.53,P〈0.01),但是高估了斑块面积[(9.09±3.89)mm。比(6.80±2.81)mm^2,P〈0.01]。64层CT在43个IVUS测定的低回声成分中检出30个为低密度成分,平均CT值67.39HU。结论 冠状动脉无严重钙化时,64层CT可准确检测冠状动脉近中段粥样斑块。64层CT测量的斑块面积虽然和IVUS测量结果相关,但准确测量受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的分析,以及斑块形态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42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检查(ICUS),定性分析斑块形态和性质,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对比两组超声斑块形态和性质发现A组病变以软斑块多见(A组66%,B组31%,P<0.05),B组则以纤维斑块更常见(B组54%,A组17%,P<0.05)。结论ICUS对病变形态和性质的分类与临床综合征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33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球囊扩张后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CAG低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38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33处,IVUS指导植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植入的位置,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  相似文献   

18.
赵春华  刘登岳 《山东医药》2007,47(22):106-107
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视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近年由于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和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对此“金标准”提出了质疑。CAG正常不能排除冠心病,如微血管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早期或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CAG难以发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指易导致血栓形成或能快速发展为相关病变的所有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有相当一部分冠状动脉并没有明显狭窄,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的。易损斑块是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因此识别易损斑块,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预防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尤为重要。易损斑块的检测有多种方法,可检测的血清标志物有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黏附分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影象学方法有血管内超声(IVUS)、磁共振(MRI),冠脉内导丝温度测定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采用红外线来显示生物组织中的表层下结构,分辨率高,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逐渐拓展。本文将对这一技术在易损斑块鉴别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