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颖  沃剡 《吉林医学》2001,22(1):16-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142例符合 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病人 ,分析其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 (L VH)、心肌缺血及左房增大 (L AH)的关系。结果 :142例高血压病人检出 L VH6 8例 ,占 47.9% ;检出 L AH98例 ,占 6 9%。左房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室肥厚发生率。检出室性心律失常 92例 ,占 6 4.7% ;检出房性心律失常 116例 ,占 81.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肥厚患者、心肌缺血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及 ST- T无改变者。结论 :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心肌缺血及左房增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 (LVH)的关系 ,用 2 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分析 90例高血压病人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 :90例高血压病人检出室性心律失常 4 7例 ,占 5 2 .2 % ;房性心律失常 6 1例 ,发生率 6 7.8% ,伴LVH、ST T改变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H者 (P <0 .0 1 )和无ST T改变者 (P <0 .0 1 )。提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伟光  韦建瑞 《广东医学》1998,19(9):664-66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122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病人,分析其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122例高血压病人检出LVH66例、占54.1%,检出室性心律失常92例、占75.4%,房性心律失常110例、发生率90.2%,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LV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起搏器术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析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相关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DDD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8.9%、44.4%、8.3%、2.8%、2.8%;DDD型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9.4%,明显高于 VVI 型的42.5%、VVIR 型的30.0%、DDDR型的31.3%、AAI 型的25.0%,各型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VI 型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7.5%、42.5%、10.0%、17.5%、2.5%;VVIR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5.0%、25.0%、5.0%;DDDR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1.3%、25.0%、12.5%、12.5%;AAI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5.0%、25.0%。结论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可以较好地了解不同类型起搏器工作状态,并监测起搏和起搏功能异常感知以及心律失常情况,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患者共432例,依据左室肥厚及年龄,分别分为左室肥厚、非左室肥厚及年龄≥60岁、〈60岁各两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推荐的方法测量]和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结果合并左室肥厚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33.76%,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的9.82%;在≥60岁患者中左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60岁患者(P〈0.01);有左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者常合并缺血性ST段改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发生左室肥厚,进而预防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从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对心脏重构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中,按就诊顺序连续入选386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晨峰组(146例)和非晨峰组(240例),均同步记录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观察24h动态血压参数,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ST段偏移;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房内径等指标。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LVMI分别为(119±21)g/m^2和(93±12)g/m^2(P〈0.01);左房内径分别为(46±11)mm与(38±10)mm(P〈0.05);房性早搏检出率分别为98.6%与84.2%(P〈0.05);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分别为54.1%与20.8%(P〈0.01);心房颤动检出率分别为24.0%与0(P〈0.01);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79.5%与57.9%(P〈0.05)和6.8%与2.5%(P〈0.05);检出ST段水平型压低率分别为33.6%与13.8%(P〈0.01)。两组左室肥厚的检出率分别为67.1%与30.4%(P〈0.01)。53.2%的心律失常和57.6%的ST段压低发作出现在清晨6:00~8:00。相关分析表明,清晨血压和血压晨峰升高与对应时域ST段压低呈正相关。结论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具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更显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更常见,且多出现在清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76 例(伴LVH36 例,无LVH40 例)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LVH 组室性早搏、室早的Low n 级别、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平均心率均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同时还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室早Low n 级别和Rcm 5+ Scm 1 之和呈正相关,和最高心率与最低心率之差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LVH 者易发生恶性心率失常,低心率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临床诊治高血压时应加强对心率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HRT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24 h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原发性高血压伴室性早搏(高血压组)和无原发性高血压伴室性早搏(对照组)各50例,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患者HRT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HRT异常,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以及进一步出现心力衰竭后窦性心律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和心力衰竭分为三组,分析三组之间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变化。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左室肥厚组TO增加(P〈0.05);合并心力衰竭组TO增加更显著、TS减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三组TO和TS比较,均P〈0.01)。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律震荡减弱。窦性心律震荡可应用于高血压心脏损害相关人群猝死危险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志文  姚为学  周宁  劳雁 《吉林医学》2009,30(13):1283-1284
目的: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检测8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以4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形正常者为对照。结果:①单纯左心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7.3%)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1.9%)均显著增高(P均〈0.05);②左心室肥厚并左心房内径增大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72.7%)、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9.7%)、复杂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0.6%,54.5%)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92例高血压病(EH)室性心律失常(VA)与左室肥厚(LVH)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EH伴LVH者易发生VA和室性心动过速(VT),同时合并高脂血症(HL)者,其VA发生率及复杂性、VT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快。VA与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和血脂水平明显相关。提示EH患者伴LVH和HL是VA发生的两个相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验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与左室肥厚(LVH)、左室收缩功能异常(LVSD)的关系。方法:将76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左室收缩功能情况及有尢LVH分为4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无LVH者(A组)22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存在LVH者(B组)24例,左室壁运动指数(LWMI)1.9~1.3者(C组)13例。LWMI〈1.2者(D组)17例,检测其脑钠肽前体浓度。选择15例超声心动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E组)。结果:血浆脑钠肽前体浓度,C组、D组与A、B、E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C组与D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只要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室肥厚不影响血清脑钠肽前体浓度,发生LVSD时血浆脑钠肽前体浓度随之升高。因此,血浆脑钠肽前体可以成为明确高血压患者是否出现LVSD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92例高血压病(EH)室性心律失常(VA)与左室肥厚(LVH)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EH伴LVH者易发生VA和室性心动过速(VT),同时合并高脂血症(HL)者,其VA发生率及复杂性,VT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快,VA与左室内径,左房内径和血脂水平明显相关。提示EH患者伴LVH和HL是VA发生的两相相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Z Pei  S Zhang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24(4):349-50, 359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ate-corrected QT interval dispersion(QTcd)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the blood pressure(BP),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 and QTcd were measured in 79 essential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results were that QTcd and QTcd% in hypertens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ypertension without LVH group; The higher the LVMI, the higher the QTcd and QTcd%(r = 0.7720, r = 0.6798,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BP.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VH, but not hypertension,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QTcd.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高血压非糖尿病人群高血压肾病(HN)病情及相关因素。方法:用整群抽样法对东莞市横沥镇35岁及以上的7 735名户籍居民进行高血压糖尿病横断面调查。对筛查出的2 023名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肾脏损伤指标及相关因素的检测。结果:资料完整的802名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中,白蛋白尿发生率为20.3%;肾功能下降2.7%;高血压视网膜病变75.8%;HN患病率14.7%。HN患病率随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高(P<0.05)。左心室肥厚较无左心室肥厚、高尿酸血症较尿酸正常者的HN患病率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左心室肥厚、高尿酸是HN的相关因素。结论:在高血压非糖尿病人群中,HN发病与患者收缩压、左心室肥厚、高尿酸相关。  相似文献   

17.
赵云泉  刘丽  于全珍 《西部医学》2010,22(12):2216-2217
目的观察辛伐他丁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156例室性早搏的病人随机分成辛伐他丁加美托洛尔组(A组)、辛伐他丁组(B组)和美托洛尔组(C组),观察每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律失常改善情况。结果 3组均有一定疗效,A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6%,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4%。A组在临床症状和动态心电图改善方面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丁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更能有效地治疗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过早搏动的关系。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对87例高血压病人检查,分析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与室性过早搏动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室性过早搏动的发生率,LownⅢ级以上室性过早搏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P<0.05,P<0.01),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与左室厚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781,P<0.01)。结论高血压病人室性过早搏动的发生与左室肥厚有关,而且其严重程度与左室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与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 (aorticrootdimension ,AOD)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 10 7例高血压病患者 ,以左室重量指数 (leftventricularmassindex ,LVMI)作为评价LVH的指标 ,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 (n =2 9)和无左心室肥厚组 (n =78)。结果 :2 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无左心室肥厚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夜间平均脉压和AOD与LVMI的关系最密切 (P <0 .0 0 1)。结论 :主动脉根部内径和脉压 ,尤夜间平均脉压增大在LVH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Tei指数与左室肥厚的相关关系。方法(1)5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组28例、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29例,另选取健康体验者13人作为正常对照组。(2)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各个参数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Tei指数。结果(1)高血压LVH组的Tei指数显著高于高血压无LVH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无LVH组Tei指数较正常组有增大的趋势;(2)Tei指数与射血分数(EF)值密切相关(r=-0.281,P〈0.05)。结论(1)高血压LVH与左室Tei指数密切相关。(2)左室Tei指数对高血压病左室收缩功能尚未发生改变时,及早发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