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宫颈癌组织中c-myc基因的表达。方法应用Dig标记cDNA探针,DNA-m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7例人宫颈鳞状细胞癌内癌基因c-mycmRNA。结果37例中16例有c-mycmRNA表达,检出率为43.24%,c-mycmRNA主要分布在癌细胞胞浆内。结论c-myc癌基因表达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作用,宫颈癌的发生可能还有更多的癌基因参与。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HBVDNA,HDVRNA原位杂交及HBsAg,HBcAg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地高辛配基探针原位分子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云南68例病毒性肝炎CPH,CAH,肝细胞癌及癌周组织进行HBVDNA,HDVRNA,HBsAg,HBcAg研究,结果表明:HBsAg作为靶抗原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参与炎症过程;除浆膜型HBcAg,弥漫型,膜型HBsAg外,HBVDNA在肝组织中表达也与肝炎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瑞琴  包国跃 《铁道医学》1997,25(4):214-215
目的 研究人宫颈癌组织中c-myc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Dig标记cDNA探讨,DNA-m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7例人宫颈鳞状细胞癌内癌基因c-myc mRNA。结果 37例中16例有c-myc mRNA表达,检出率为43.24%,c-myc mRNA主要分布在癌细胞胞浆内。结论 c-myc癌基因表达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作用,宫颈癌的发生可能还有更多的癌基因参与。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HBV与肝细胞癌(HCC)发病的关系,作者应用地高辛标记HBV DNA探针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了80例HCC组织及癌周肝组织的HBV DNA、HBsAg。结果显示,癌周肝组织HBV阳性63例(79%),癌组织HBV阳性49例(60%),癌周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癌内。癌周HBV DNA,以复制型为主,而癌组织的HBV DNA大多属整合型。结果表明大多数HCC病例与HBV存在密切相关,而且整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分子水平观察肝细胞癌组织HBVDNA和癌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与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25例肝硬化的石蜡切片组织中HBVDNA和n-ras、c-myc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细胞癌中见有n-ras和c-myc表达增强,其检出率分别为68.9%(31/45)和40.0%(18/45),高于肝硬化组(28.0%,8.0%)(P<0.05)。40%肝细胞癌病例(18/45)两种癌基因同时过量表达,45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19例存在有HBVDNA序列(42.2%)并均具有n-ras或c-myc过度表达。结论:两种癌基因HBVDNA可能有激活癌基因作用,肝细胞癌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c-fos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c-fos和c-cof mRNA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9例肝细胞癌组织及56例癌旁组织中HBsAg、HBV DNA、c-fos蛋白及c-fos mRAN的表达。结果 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率为87.5%(49/56)。肝癌组织HBV DNA阳性率为59.3%(35/59)。肝细胞癌组织、癌旁肝组织c-fos蛋白 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HBVDNA和癌基因表达的分子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子水平观察肝细胞癌HBVDNA和癌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发病的关系。应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25例肝硬化和石蜡切片组织中HBVDNA和n-ras,c-myc癌基因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8.
提示重庆地区肝癌患者HBV和/或HCV的感染与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BV和HCV抗原以诊断HBV和HCV感染,癌基因ras、c-myc、c-erbB-2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也用免疫 经方法检测。结果46例肝癌患者中,HBV感染34例,HCV感染20例;其癌组织中ras p21、c-myc、c-erbB-2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7%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增生结节和肝癌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8例肝细胞癌(HCC)及癌旁组织中HBV-DNA的表达。③结果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7.9%(22/58)和44.8%(26/58),差异无显著性(χ2=0.56,P>0.05)。HBV-DNA在癌旁组织中主要位于胞浆内,而肝癌组织中以胞核定位为主。22例HBV-DNA阳性的HCC中,16例HCC及癌旁组织均阳性,6例HCC单独阳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9.09,P<0.01)。6例癌旁增生结节中HBV-DNA阳性(6/27),以胞核定位为主。④结论HBV感染与HCC存在密切关系。癌周组织HBV-DNA以复制型为主,癌组织内HBV-DNA以整合型为主;癌旁增生结节为HCC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素标记的c-myc,N-rascDNA探针对21例肝细胞癌石蜡切片进行原位杂交研究,结果显示,在21例肝癌组织中9例呈c-myc阳性(42.9%),4例为N-ras阳性(19%),而癌旁肝组织中仅有4例呈c-myc弱阳性,1例呈N-ras弱阳性.C-myc,N-ras,mRNA多分布于肝癌细胞胞浆中,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细胞中c-myc,N-ras,mRNA阳性信号明显高于癌旁肝细胞.作者认为,c-myc,N-ras癌基因在肝细胞癌中均可呈较高水平表达.二者参与了肝癌的恶性转化过程并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相互协同以维持肝癌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1.
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探针与免疫金银法相结合,对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进行了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染色。结果显示,在同一组织切片上,HBV DNA阳性物(鲜红色)与HBsAg阳性物(黑色)对比鲜明,背景清晰,组织结构完整,方法稳定。文中讨论了影响双染色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与p53基因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朱明华 《医学争鸣》1998,19(3):314-317
目的:探讨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癌其p53基因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16例西安地区的肝癌及其旁肝组织,应用Southern杂交检测了组织中HBVDNA的状态,免疫组化确定HBV的HBsAg,HBxAg和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的分布,采用PCR扩增后直接DNA序列分析,检测了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基因序列。结果:16例中13例HBVDNASouthern杂交阳性,10例癌组织和13例癌旁组织HBx  相似文献   

13.
应用~(32)P标记的克隆HBVDNA片段探针对30例原发型肝癌病人的肝内组织进行了DNA电泳转移Southern杂交。结果检出HBVDNA整合者21例(70%),其中癌组织整合者18例(60%),癌外组织整合者16例(53%),双份组织均整合者13例(43%)。杂交带分析发现,不同例和同例肝内不同组织的HBVDNA整合模式都不相同,提示整合具随机性并可能发生整合和/或侧翼序列的基因重排。由于探针含HBV基因组中1.4~2.8kb的DNA顺序,故结果实际反映S基因及其下游增强子的整合状况。基因重排和增强子插入整合并活化细胞原癌基因的致癌机理在本文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应用PAP组织化学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9例慢性肝病(CLD)、8例肝癌(HCC)和癌旁组织HBsAg、HBcAg表达和分布与CLD病变活动性的关系,以及乙肝病毒(HBV)与HCC发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观察了CLD中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的改变。发现慢活肝和活动性肝硬变以浆膜HBcAg和胞膜HBsAg表达为主,与活动性病变关系密切,观察到网状纤维较早出现于碎屑状坏死区。同时发现癌旁肝组织HBsAg和HBcAg检出数较高,且常见于双核肝细胞内,而肝癌为阴性。结果提示:浆膜HBcAg和胞膜HBsAg可能为CLD肝细胞免疫损伤的主要靶抗原,是引起CLD病变反复活动、呈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也提示:HB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扶绥等地10多年来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关系的系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肝癌高低发区HBsAg对比调查,凡采用灵敏性较差的检测方法,往往有不平行关系;若采用灵敏性高的RIA法,无论成人或儿童都表现出明显的平行关系.(2)反复、多次肝癌户与非肝癌户家庭成员的HBsAg检测及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研究都一致证明乙型肝炎与肝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病例对照研究最高的OR值达21倍,前瞻性研究最高的RR为44.03倍.(3)两次前瞻性研究结合HBV感染,黄曲霉毒素的调查分析;认为扶绥县肝癌高发,HBV感染是一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明显的表示与黄曲霉毒素摄入有相互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内HBxAg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报告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现察75例慢性肝病者肝石蜡切片上HBV DNA定位及形态。共检出HBV DNA阳性者25/75例(33.33%)。其中:CPH2/7例、CAH10/21例、肝硬化0/3例、SS4/1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4/21例和HCC5/12例。HBVDNA在肝切片上呈棕黄色粗颗粒状,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内,个别核内亦可见少数浅染棕黄色颗粒。阳性肝细胞分布有三种形式:Ⅰ型(弥漫型):25例中有4例(16%),Ⅱ型(局灶型):20例(80%),Ⅲ型(散在型):仅1例(4%)。颗粒在胞浆内亦有a型(密集)和b型(稀疏)之分。各型乙型肝炎HBV DNA在肝切片上定位与分布不完全相同,可能表示不同的病毒感染状态和复制的活跃程度。HCC只在癌旁肝组织内查见HBV DNA。  相似文献   

18.
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与HBsAg/HBcAg和HBV DNA表达及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DAg与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及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以5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81%、71%)较乙型肝炎(94%、92%)低(P〈0.05或0.0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  相似文献   

19.
在原位杂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慢性乙肝患者胞浆型HBV DNA及肝内其它乙肝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胞浆型HBV DNA可分3种类型:①肝内同时有核衣壳蛋白(HBcAg)与包膜蛋白(HBsAg)表达,此与HBV复制的产物表达特征一致;②肝内仅有HBsAg表达,此与HBVDNA和宿主基因组整合后的表达特点相似;③肝内HBsAg、HBcAg表达均缺如,可能代表一种HBV非复制状态。由此表明在HBV非复制期,出现胞浆HBV DNA杂交信号可能系DNA RNA杂交体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在黄曲霉毒素B1(AFB1)低含量区以HBV为主要危险因素的HCC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它与HBV及其它因素的关系,作者筛检了成都地区32例原发性肝癌(HCC),分别应用PCR-RFLPSouthern吸印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32例HCC及27份癌旁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结果:所有HCC病例均感染过HBV,肝癌细胞中HBVDNA整合率71.9%,癌旁组织均有肝硬化或/和慢活肝病变,且HBsAg表达率96.3%。32例HCC中检出8例P53蛋白阳性(25%),这种改变与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HCC发生年龄有关;32例HCC组织中有2例p53基因第249号编码子突变(6.25%),明显低于AFB1高含量区HCC,而与台湾、日本等AFB1低含量区报道一致,提示:成都地区HCC与HBV感染确有密切关系;p53改变在HCC发生上有一定作用,但是多数HCC并无p53基因突变又提示HCC发生尚涉及其它复杂机制;HBV在HCCp53基因改变中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