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颅鼻眶沟通性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1996年 1月~ 1998年 1月 ,我科收治颅鼻眶沟通性肿瘤 5例 ,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肿瘤 ,经过术后的治疗和护理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男 3例 ,女 2例。年龄 14~ 4 6岁 ,平均年龄 3 8 6岁。全部病人行CT检查 ,3例行MRI检查 ,诊断明确 ,住院天数 2 2~ 4 4天。 5例术后恢复好 ,全部痊愈出院。2 术后护理体会2 1 体位护理 患者全麻术后回到病室立即取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 ,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待全麻清醒后 6小时 ,血压平稳后可抬高床头 15…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对6例颅鼻沟通瘤,采用经前颅底扩大横跨入路切除和颅底重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16岁~62岁,平均42.4岁.病程3月~6年,平均3.5年.1.2 首发症状 鼻衄3例,头痛、颇高压表现4例,嗅觉障碍2例,鼻塞3例,眼球突出1例.1.3 病理检查 脑膜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淋巴细胞炎性病灶者1例.1.4 神经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以明确肿瘤大小及侵及部位.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者,女,52岁。因眩晕,伴恶心呕吐15个月于2013-11-21住入河南省肿瘤医院。入院1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无头痛、意识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在当地按"颈椎病"治疗后有所减轻。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于2013-08在当地医院行MR检查,考虑为"中耳胆脂瘤",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2013-11-17于当地卫生院行头部及颈椎CT检查,结果提示,1)考虑脑膜瘤,2)左 相似文献
6.
颅颈区肿瘤的手术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延颈髓腹侧,手术显露困难,是神经外科高难度、高危险的手术,死亡率、致残率较高。我们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远外侧经髁入路切除位于颅颈区腹侧及腹外侧的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系1998年3月~1999年12月收治的颅底肿瘤患者,采用远外侧经髁入路治疗颅颈区肿瘤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9.5岁。2 方法与结果2.1 手术方法患者取侧俯卧位,头向对侧肩部屈曲30度,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将乳突置于最高点。手术切口起自乳突,沿上项线下方至中线,再沿中… 相似文献
7.
颅面联合进路切除筛窦肿瘤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4年8月~2000年1月,我们对侵犯前颅窝底的筛窦肿瘤,选用颅面联合进路切除肿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介绍 见表1。1.2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颅面联合进路肿瘤切除术。颅底手术:沿发际作冠状切口或一侧跨中线皮瓣切口,留一侧带蒂的额帽状腱膜骨膜瓣备用,钻6~8孔,整块掀起前额骨瓣。显微镜下逐渐分离前颅底硬脑膜,暴露受侵的前颅窝底。待切除肿瘤后作颅底重建。面部手术:一侧鼻侧Weber氏切口,凿除部分上颌骨,电灼筛前动脉与筛后动脉,截断鼻骨,根据肿瘤范围逐步分离并分块或… 相似文献
8.
9.
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经过改良Mickey氏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鼻侧切开七唇-上颌窦入路切除中颅凹底大型内外通性瘤。方法:回顾分析我们1992年1月至1998年6月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结果:成功切除了鼻咽癌6例,上颌窦腺鳞癌4例,脑膜瘤2例,血管纤维瘤2例,软骨肉瘤1例,尤文氏瘤1例。其中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例。结论:1、该手术入路对向前、内侧侵及上颌窦、翼腭窝、筛窦及蝶窦的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根治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 对 2 0例颅咽管瘤 ,均在全麻下行翼点入路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根据肿瘤的位置 ,采用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等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 16例、近全切除 3例、大部切除 1例。近期明显好转 14例、改善 4例、无变化及死亡各 1例。半年以上随访 18例 ,能正常生活者 16例 ,生活需人照顾 2例。结论 翼点入路手术能满足鞍区多种类型颅咽管瘤的显露 ,能提高肿瘤全切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裴杰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7,5(4):232-234
背景与目的:一般前中颅窝底肿瘤在目前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切除并不困难,但侵及颅眶并沟通的肿瘤入路困难,全切除率低,手术难度较大,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棘手难题。本文讨论了儿童颅眶沟通肿瘤的生长特点、诊断,具体手术入路,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16例患儿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侵及范围不同而分别采用了翼点眶外侧壁入路、改良翼点额底硬膜外眶顶入路二种手术方式,前一种手术入路7例,后一种手术入路9例。原则上一般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6例,视神经纤维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脊索瘤2例。术后患儿眼球突出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眼球活动障碍4例,术后视力好转10例,上睑下垂3例,术前已失明2例及4例视力仅为光感患儿无恢复。结论:手术治疗是儿童颅眶沟通肿瘤这类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既便是单眼失明不能恢复也仍可保住患儿生命及眼睛外形,术后残余肿瘤行放疗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鞍区巨大肿瘤手术难度较大,本文探索前纵裂入路切除鞍内、鞍上向单双侧海绵窦、第三脑室、蝶窦及伴颞叶发展的巨大肿瘤的手术适应症、方法与优缺点方法:总结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我科经前纵裂入路切除鞍区各部位发展的肿瘤17例。结果:肿瘤全切14例,近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视力改善12例,无改变5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死亡1例,随访时间3~32个月,有1例复发,系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术后,行γ-刀治疗后肿瘤基本得到控制。结论:前纵裂入路是切除鞍内、鞍上向单双侧海绵安、第三脑室、蝶窦及伴颞叶发展的肿瘤较理想的入路,利用自然脑裂的分离,手术视野、操作角度好、肓区少,有利于显露重要血管、神经及双侧海绵窦内侧壁,肿瘤全切率高。 相似文献
13.
颅颌面肿瘤在切除后会造成骨质结构的缺失或错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因此后续重建手术尤为重要。而颅颌面骨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狭小的视野使得重建过程变得复杂和困难。虚拟手术计划为颅颌面骨重建提供了客观的设计过程与先验手术的机会,而如何获得一个正确的术前虚拟参考模型是术前计划的关键。目前的虚拟重建包括镜像、插值法、可变形模板和逐层重建等方法,其本质都是在剩余骨质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或参考正常人生理结构来获取额外信息完成缺损重建。深度学习将虚拟重建问题理解为形状的补全任务,实现了重建过程的(半)自动化。本研究回顾现有颅颌面肿瘤切除后骨缺损虚拟重建方案,按照方法学提供了全新的分类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脊神经背根,与颈动脉三角区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及椎动脉等重要血管神经相互毗邻。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手术难度增加,手术进路的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存探讨颈侧手术入路对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侧入路于术治疗的从1971~2006年我院29例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20例,占70.37%(19/27),恶性肿瘤9例,占29.63%(8/27)。本组29例病例中,经颈侧进路切除肿瘤28例,经颈项部切门进路枕部下横切口1例。27例肿瘤全切除的病例中,经颈侧切口进路肿瘤全切除26例,其中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12例,胸锁乳突肌后缘切口7例,颈胸切口1例,下颌角下做横切口4例,锁上弧形切口2例;经颈项部进路切除肿瘤1例。经颈侧进路肿瘤全切除26例.大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2.85%(26/28);在肿瘤全切除病例中,有3例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伴双肺转移。肿瘤全切除病例的局部复发率为14.81%(4/27)。结论:颈椎旁肿瘤经颈侧切口进路手术具有术野暴露清楚,肿瘤全切除率较高等优点,应为颈椎旁肿瘤切除手术切口进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小脑前上部肿瘤位置深在且后颅窝空间狭小,如何有效显露病变部位及保护病变周围重要结构是手术的难点,本文探讨Poppen入路切除小脑前上部肿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Poppen入路切除小脑前上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术后全部病例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无脑神经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Poppen入路切除小脑前上部肿瘤是安全可行的,该入路手术具有损伤小,术野开阔,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颅咽管瘤位置深在,毗邻重要的结构,手术全切肿瘤往往比较困难。本研究探讨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的14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过与疗效,重点讨论了手术入路技术、肿瘤切除技术和垂体柄的保护技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92.8%),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症状(6例)均较术前好转,术后出现的尿量增多与低钠血症持续3—35天,给予垂体后叶素和常效尿崩停(弥凝)均可控制。结论:经纵裂经终板入路是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对该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2003年2 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肿瘤116 例,根据CT及MRI 冠状位所示的颅底受肿瘤侵犯情况分为3 类,Ⅰ型为肿瘤紧邻颅底但尚未破坏颅底骨质(n= 45)、Ⅱ型为肿瘤破坏颅底骨质但硬脑膜完整(n= 30)、Ⅲ型为肿瘤侵犯硬脑膜但未侵犯脑实质(n= 41)。 116 例患者的肿瘤均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并根据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邻近局部或区域组织瓣(n= 62)和游离血管化组织瓣(n= 54)修复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 98.3%,游离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96.4%。3 例分别因术后颅内感染(n= 2)和颈内动脉出血(n= 1)死亡。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率为14.7% ,死亡率为2.6% 。94例患者随访6 月~11年,36例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总复发及转移率为38.5% 。肿瘤复发转移所致的死亡率为17.7% ,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死亡率为23.2% 。结论:对于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注意肿瘤根治和术后功能、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之间的平衡,即注重功能和外形、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供区和受区、重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切除和鼻蝶窦入路切除对脑垂体瘤患者颅内血肿、脑脊液鼻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脑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n=45)和B组(n=37)。其中A组患者行显微镜下锁孔入路切除术,B组患者行神经内镜下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肿瘤全切率和内分泌下降情况以及术后颅内血肿、脑脊液鼻漏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A组治愈19例(42.22%),显效8例(17.78%),有效8例(17.78%),无效10例(22.22%);B组治愈23例(62.16%),显效8例(21.62%),有效4例(10.81%),无效2例(5.41%)。A组有效率(77.78%)低于B组(94.59%)(P<0.05)。A组手术时间(93.42±21.75)min显著长于B组(65.82±17.44)min(P<0.05);住院时间(9.79±1.27)d显著长于B组(6.08±1.16)d(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76.71±8.45)ml,显著多于B组(50.62±6.73)ml(P<0.05)。A组中肿瘤全切35例(77.78%)...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与目的:颅底肿瘤由于位置深在,解剖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本文总结我们治疗21例颅底肿瘤的体会,以探讨颅底肿瘤的手术路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2004年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切除的颅底肿瘤21例,其中累及前颅底17例,中颅底2例,后颅底2例;累及颅底至硬脑膜14例,累及颅底、硬脑膜至脑组织4例。结果:21例中5例为初治患者,16例为综合治疗后局部复发者;其中18例采用颅面联合人路前颅底鼻窦沟通切除术,3例采用耳前颞下窝人路切除术。13例行手术并放疗,其中1例为术前放疗,12例为术后放疗;8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均作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最长为11年,最短为5个月。3年生存率为70.0%。5年生存率为42.9%。结论:颅面联合人路手术连续整块切除颅底肿瘤是可行的;术后结合放射治疗可以提高颅底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