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甘草之补     
甘草的补益作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源于甘草至甘至纯的特性,这是甘草配伍多样、应用广泛的关键。甘草补益作用不仅局限于补气,更包括补益五脏气血阴阳,其中主要侧重于养心复脉、养心安神的补心作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化积、健脾祛湿的补脾及补肺作用,补益肝肾者则较少。除此之外,甘草之补还体现在药味的合化反应,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代表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桂枝与甘草"辛甘化阳"配伍的化学内涵.方法 ①薄层色谱法对比分析桂枝甘草配伍前后不同极性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变化.②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桂枝与甘草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桂皮醛、肉桂酸、甘草次酸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煎出率.结果 ①桂枝与甘草配伍前后水提液的不同极性溶剂提取部位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成分在配伍前后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新物质的产生;②高效液相检测结果表明,桂枝配伍甘草能够促进桂皮醛的煎出;肉桂酸在配伍后煎出率则有所下降;甘草次酸在配伍前后煎出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桂枝配伍甘草不产生新的物质,但对其中一些主要化学成分的煎出有一定的影响.应结合药理效应研究对桂枝配伍甘草这一"辛甘化阳"配伍进行深入的配伍内涵诠释.  相似文献   

3.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阐述药物性味时指出:“辛甘发散为阳”,由此产生了“辛甘化阳”的治法。这一治法是由辛味药和甘味药合用,以资助阳的一种治法。汉·张仲景擅用此法组方,如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等均是。尤其桂枝汤中,不仅有辛味如桂枝、生姜,甘味如甘草、大枣等辛甘化阴之品,还有白芍与甘草、大枣酸甘化阴之味,竭尽阴阳两调之能事。因而桂枝汤除治外感外,也是内伤杂病的常用方。辛甘化阳法在临床应用甚广,如桂枝甘草汤功能温补心阳,适用于伤寒发汗太过,心阳亏虚者。苓桂术甘汤有温脾阳,化水饮之…  相似文献   

4.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药仅两味,药味简单,又能体现性味配伍,因此选择本方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甘草具有益气通阳、清热解毒、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之功,于《伤寒论》中使用高达70次。生、炙甘草于体内的走行方向不同,生甘草偏于向下,炙甘草则向中心聚集。于剂量之中也有巧妙的运用,汤剂最大量用至4两,小至6铢,散剂仅为方寸匕,以补益通阳、缓急止痛为君药用量最重,发汗为佐使者则剂量最小。在配伍上,仲景以辛温发散药与甘草配伍辛甘化阳,以芍药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急症、脏腑实证、痰热湿热互结者皆不用甘草,但病位于中焦或虚实夹杂证者除外。  相似文献   

6.
<正> 1 甘味药的作用甘味药的作用之中,有与酸味药结合则能生津液,产生了酸甘化阴说;与辛味药结合则能扶助阳气,称辛甘化阳。这阴、阳之化皆不离甘药,甘药多有补益气血等作用,特别是甘味药入脾,与脾胃有如“亲和力”作用,补益中气使脾胃气壮,生有资、化有源。不论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都是甘药对脾胃补益作用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的。同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0,(8)
目的:研究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配伍的药效及药效作用机理。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配伍组(桂枝组、甘草组、桂枝甘草汤组),通过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功能(6-keto-PEG1α、TXB2cAMP,cGMP)、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等实验,研究不同配伍抗血栓的药效及作用机理。结果:桂枝甘草汤与桂枝组、甘草组比较,可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大鼠体外血栓湿质量和干质量,增高血小板6-keto-PEG1α水平,降低cGMP水平及钙离子的浓度。结论:桂枝甘草汤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表明桂枝配伍甘草,辛甘化阳,能增强温经通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卫强营弱,太阳中风表虚证。方中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治疗卫强,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治疗营阴不足证。桂枝汤既能外治伤寒,又能内治杂病,不单为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所以清代柯韵白赞誉桂枝汤为“外证得之解肌调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笔者临床用桂枝汤治疗多种病证效果满意,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酸甘化阴配伍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为例,分析了酸甘化阴配伍法的含义,并举多位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加以分析,总结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徐克强 《广西中医药》1990,13(1):22-22,8
<正>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的一种,它是应用酸涩与甘缓二类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以达到养阴生津之功的方法。此法最早当推仲景芍药甘草汤,尔后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地黄丸,张景岳之左归丸均为酸甘化阴法的发展。至清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具有养阴不滋腻,生津而又不碍胃作用,因此,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令就酸甘化阴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1.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中的一法。它运用酸敛与甘缓两类不同性味药物的配伍以达养阴生津之功效。此法最早当推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其后如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丸,均为酸甘化阴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说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它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因此在临床上不论外感内伤,只要辨证贴切,配伍恰当,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酸甘化阴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代表方为芍药甘草汤。该文基于“肝常有余”“肝主筋膜”理论,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病机,芍药甘草汤具有养血滋阴、敛肝柔肝、缓急舒筋之功,符合小儿抽动障碍病机。该文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酸甘化阴法在小儿抽动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许彭龄主任医师秉承家学,运用<黄帝内经>及仲景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说,在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注重药物性味的配合与转化特点(即合化思想),以甘草、干姜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等药物的组合应用,调理脾胃以养四脏,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许彭龄合化思想的学术源流、临床应用方法与特点等进行总结剖析,以探寻其规律.  相似文献   

14.
芍药甘草汤乃傅青主在治疗妇科病时常用以加减化裁的一个方剂。搜集《傅青主女科》中傅氏所创制的几则含有芍药甘草汤的方剂,分析其对芍药甘草汤的应用规律,并从中探讨其辨证特色和学术思想。傅氏在不同的妇科病症中,使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养肝木以达到疏肝的目的。傅氏立法严谨,常发前人之未发,其对芍药甘草汤的应用以及为临床所提供的参考,值得后人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许彭龄主任医师秉承家学,运用《黄帝内经》及仲景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说,在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注重药物性味的配合与转化特点(即合化思想),以甘草、干姜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等药物的组合应用,调理脾胃以养四脏,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许彭龄合化思想的学术源流、临床应用方法与特点等进行总结剖析,以探寻其规律。  相似文献   

16.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组成,二药相伍,酸甘化阴,开关利肾,制胜脾胃,使脾为胃行其津液,达到筋荣、阴养、营充、肾利、脾濡、胃润之目的。故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酸苦泄阴、酸甘化阴""肾为胃之关""甘伤脾、酸胜甘""脾为胃行其津液"四个方面对芍药甘草汤的临证理论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对酸甘化阴法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法为张仲景首创 ,代表方剂为芍药甘草汤。纵观《伤寒论》112方 ,芍药与甘草配伍者达二十五处 ,可见仲景对酸甘化阴法之重视。我科窦金发主任对此体会颇深 ,笔者结合其多年随诊所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1 酸甘化阴 ,顾护津液太阳病发汗太过 ,营阴耗伤 ,然表证未解。仲景用新加桂枝汤为治 ,桂枝汤和解阴阳 ,同时大剂量芍药以其酸收之功敛营阴之汗液 ,若发汗太过 ,阳气随汗出 ,加附子温经复阳 ,固表止汗。然附子之大辛大热 ,易耗阴津 ,故此方中芍药、甘草有着双重作用 ,一制附子大热 ;二护阴津 ,使解表而不伤正 ,温阳而不耗阴…  相似文献   

18.
<正>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二药组成。出自《伤寒论》第二十九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逆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文中指出阴虚筋脉失养而出现脚挛急症候者,可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使阴液得复而筋脉得养则挛急自愈.其脚即伸。后世医家在《伤寒论》的基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芍药-甘草药对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的配伍比例层次分析芍药-甘草药对的量效关系规律。分析可知,《伤寒论》中共有25个经方用到芍药-甘草药对,其配伍比例主要有3个层次,分别为1∶1;3∶1;3∶2。芍甘以1∶1等量配伍,常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2比例配伍,常以通降营气,调和营卫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1比例配伍,常以通降中焦营气以治腹痛,或助补益下焦营血为主要功效。芍药-甘草药对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既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柔肝,通降营气,健脾和中,两者配伍,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广泛。  相似文献   

20.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后世医书亦多有论及,方由芍药,甘草、随证不同,笔者选用白芍或赤芍,生甘草或炙甘草组成,它具有酸甘化阴,养营和血、补中缓急,复阴养筋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痛证运用此方另味,取效满意,现择医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