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88岁。因突发晕厥、抽搐入院。临床诊断脑梗、冠心。心电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经Holter 24 h连续监测,发现8 s以上的心室停搏4次,最长心室停搏达15.8 s(如图)。讨论本例患者Holter监测到长达15.8 s的心室停搏,表现为一系列的心房波,无QRS-T波。实属罕见。发生时该患者出现短暂抽搐后恢复。低位节律点长时间不出现逸搏,最易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阿-斯综合征)。通常心室停搏5~10 s患者即可出现晕厥,停搏15 s以上可发  相似文献   

2.
126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房室阻滞。方法对12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按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把患者分为A(睡眠有关组)、B(睡眠无关组)两组。结果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6.02±6.03)、(7.39±1.05)、(6.90±1.28);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03.05±41.01)、(35.48±7.52)、(28.10±6.25);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有关时,此现象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89岁 ,患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心电图可见形态不一、间距不等、大小不同的房颤波 ,心室率绝对不齐 ,平均心室率 6 0min-1,f -R间期不固定 ,Q—T间期 0 4 1s,QRS波宽 0 16s,QRSV1呈rSR′型。心电图可见 2次 1 10s的长间歇 ,其后均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 ,不呈右束支阻滞型。心电图诊断 :心房纤颤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性逸搏。该例房颤心电图为什么不先出现交界区逸搏而直接出现室性逸搏呢 ?笔者认为 ,室性逸搏直接越过第二起搏点—交界区而发生是由于房颤时心房率快 ,发生隐匿性传导抑制了第二起搏点—交界区 ,而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4例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2.5s)的DCG监测资料,分析DCG检测结果。结果44例老年患者均为持续性房颤,DCG检出长R-R间期总阵数为1262次,最长到4.9s。仅白天检出长R—R间期(5阵次)5例,白天及夜间皆检出长R—R间期(白天317阵次/夜间666阵次)12例,均与睡眠无关;仅夜间检出长R-R间期(274阵次)27例,出现长R-R间期时,与睡眠有关,心室率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联。结论老年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可考虑老年房颤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动态心电图在心源性晕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行24h不间断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137例中有34例出现晕厥,其中24例与缓慢型心律失常有关,心室停搏大于3s者易出现晕厥,心室停搏小于3s者无一例出现晕厥。9例与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关,1例晕厥未检出相关的心律失常。结论心源性晕厥与心律失常有关,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择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食道心房调搏试验,并以10例年龄相匹配健康人作对照,目的是了解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调搏前两组ECG参数无明显差异;调搏终结时患者组均诱发缺血性ST T改变,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亦明显长于调搏前。结果提示,心肌缺血可增大心脏复极不均一性,食道心房调搏前后常规ECG导联间QT改变可作为甄别高危心律失常患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红  徐燕  吴霞  汪雪芳 《安徽医药》2016,37(10):1299-1301
目的 分析重症冠心病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13例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主动脉球囊反搏相关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2例患者出现血肿,6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全组患者未发生感染、出血、球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各项指标,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是提高重症冠心病患者临床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相逆行P波罕见,极易误诊为窦性P波,笔者遇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 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心电图(附图)提供Ⅰ、aVF及aVL导联,aVF系连续描记。aVF下行及aVL导联绘制梯形图解。长达(1.94±0.14)s联律间期的R波前无P波,说明窦房结或结周功能不全,因而发生交界性逸搏。其后可见一直立P波(RP间期约0.20s),约0.60s又出现一倒置P波,0.08~0.10s后再出现一与交界性逸搏形态相同的QRS波,推测发生了反复心搏。其后情况类同,但有时交界性逸搏后的直立P波未发生反复心搏,既无逆行P波,也无QRS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脏调搏S1-R段的下移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非心脏病患者、59例冠心病患者和38例其他心脏病患者,先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继而采用心脏程控刺激仪用比受检者自身快20次/min的心率起搏心脏,连续刺激30s,并用Ⅱ导联记录最后8s的心电图供分析。结果心脏病患者S1-R段下移率明显高于非心脏病患者,冠心病患者S1-R段下移率显著高于其他心脏病患者。结论经食管心脏调搏S1-R段自身对照下移≥0.2mV时,可做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颅高压心脏停搏类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华 《淮海医药》2003,21(5):359-360
目的 探讨急性颅高压患者心脏停搏类型。方法 对 2 5例急性颅高压患者进行 2 4 h连续心电监护 ,选择心肺复苏术前 5~ 30 s心电描记波形为心脏停搏类型。结果  1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 12例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1例为心室颤动 ,12例急性脑中风患者有 11例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1例为电机械分离。结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是急性颅高压患者心脏停搏的最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的插管反应和调搏反应,采用常用法及润滑止痛胶法,对8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①润滑止痛胶法,润滑性能好,易于食管电极导管顺利插入食管,不引起或很少引起恶心、呕吐反应。②起搏阈值的均值对比,润滑止痛胶法20.7±4.0低于常用法23.6±4.0(P<0.05).③调搏中出现的灼痛、刺痛、撞击等不适反应,经口吞咽0.5~1.09润滑止痛胶后,可使不适反应减轻或消除。提示:应用润滑止痛胶法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药物无菌,简便易行,病人易于接受。可减少受检者因插管及调搏刺激造成的不良反应,有利于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建议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的常用法应改用润滑止痛胶法。  相似文献   

12.
呃逆在临床并不常见,多见于健康人,少数可发生于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一般呃逆发作时间短,很易自行缓解,不影响人的健康。但是反复频繁发作的顽固性呃逆是难以缓解的,并导致患者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使患者感到很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我院曾收治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经体外反搏(ECP)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诊断和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意义。方法 对25例IVT患者用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无效时结合药物,观察室速的诱发率、终止成功率及食管心电图特点,分析此方法诊断和终止室速的机制。结果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和终止IVT,诱发率90%(18/20),终止成功率69.5%(16/23),结合药物总成功率82.6%(19/23)。心动过速时食管心电图78.3%出现房室分离,21.7%呈1:1室房逆传。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IVT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很多患者最先出现早搏,继而出现阵发性房颤,此时房颤可自行或者经过药物治疗而转复为正常的心律。但此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治疗,将持续进展,发作频率将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逐渐失去作用,最后甚至变成永久性房颤,终身不能摆脱。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出现室间隔穿孔导致泵功能衰竭需要长时间植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时,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4例的临床管理经验。通过对一组长时间植入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管理经验进行总结,探讨长时间植入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麻朴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182-183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行主动内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50例患者行PCI术,术后给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由于观察及时,护理到位,其中49例均未出现并发症,康复出院,一例死亡。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大大降低心脏病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IABP术后严密监测和全方位护理不仅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异丙基肾上腺素(异丙肾)激发试验,常应用于阵发性室上速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后复检。它通常可加速房室传导,增决心率,而出现严重心率减慢较少见到。我院在异丙肾激发试验中发生反常现象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6岁。阵发性心悸10年,晕厥一次。体表心电图示A型硕激综合征。入院后行食道调搏检查,S1S1、S1S2刺激法未能诱发快速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正常。以异丙肾激发试验,浓度自1μg/min增至2μg/min.使受检者心率比用药前提高20%~25%,再行S1S1(120ppm)刺激,出现室性逸搏心律,继之转为交界性速搏心律,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49例心脏停搏ICU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抢救措施和其他临床资料。结果所有49例ICU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患者中,39例患者死亡,10例患者抢救成功,且不同复苏开始时间以及院前院内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ICU心脏停搏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通常较低,特别是院前出现心脏停搏症状的患者,因此,各个医院应强化急救体系建设,缩短复苏时间,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伴三度房室阻滞者除外)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到的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有无伴随头晕、黑曚、晕厥等相关症状,分为有相关症状组(A组)和无相关症状组(B组),每组患者各30例,统计两组2.0s以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的时间及频率、房颤时最快心室率及24h平均心室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生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频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日间与夜间长R-R间期、逸搏(及逸博心律)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B组夜间长R-R间期、逸搏(及逸博心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日间(P<0.01),A组最快心室率及24h平均心室率均明显慢于B组(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我们掌握持续性房颤患者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的时间、频度及有无相关伴随症状和24h内整体心室率情况,除外生理性因素的干扰可考虑做出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或提示,便于临床医生能尽早干预和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Lily 《中国处方药》2008,(2):74-74
临床上遇到的持续性及永久陛房颤患者常出现长R-R间期,有时出现在白天,多数出现在夜间,有2s,3s,4s,有的甚至达到5s,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此时安装心脏起搏器指征怎样把握?希望大家热议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