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癌症患者初诊时和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变化、贫血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年龄、消化道出血和化疗等方面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10年期间住院的3079例癌症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治疗前后Hb值的变化和贫血的发生例数,并按临床分期、年龄、出血、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1)3079例患者初诊时(治疗前)贫血发生率为45.0%(1386例),治疗后发生率为63.0%(1941例),P<0.001。Ⅰ级984例(50.7%),Ⅱ级615例(31.7%),Ⅲ级188例(9.7%),Ⅳ级154例(7.9%)。初诊时Hb值(110.3±22.9)g/L,治疗后为(104.8±23.8)g/L,P<0.001。2)单因素分析出血、临床分期、年龄、化疗和性别均是贫血的危险因素(均为P=0.000)。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则为在P<0.05水平,出血、分期、年龄和化疗是贫血的危险因素(均为P=0.000),但性别则未能进入模型,P=0.777。3)胃癌、肺癌、肠癌、食管癌、淋巴瘤和泌尿生殖肿瘤的总贫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初诊时发生率,P<0.001;肺癌、淋巴瘤、食管癌、泌尿生殖肿瘤和头颈部癌治疗后的Hb值均明显低于初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各种类型肿瘤的贫血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但贫血程度的NCI分级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癌症患者有较高的贫血发生率;贫血的发生与临床分期、年龄、出血和化疗有密切关系,与患者性别无密切关系。高龄、出血、中晚期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住院接受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贫血的发生率及贫血的发病程度,从单因素、多因素两个层面针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手术方式、病理组织类型、血清白蛋白水平等诸方面对贫血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232例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贫血发生率53.5%。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的贫血构成比显著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女性患者贫血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的贫血构成比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手术方式贫血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的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低于35g/L的患者(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比数比(OR)26.422,95%可信区间(CI)5.716~122.129]、血清白蛋白(OR4.987,95%CI1.840~13.514)、病理分期(OR4.590,95%CI1.488。14.163)、手术方式(OR9.440,95%CI2.313~38.535)是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贫血的发生与年龄、血清白蛋白、手术方式、分期等因素有相关性。高龄、营养不良、全胃切除、中晚期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贫血发生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贫血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05-04—2012-09—30住院的147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初治1145例,复治3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贫血发生率,并根据初治或复治、不同.病理类型、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或是否有B症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初治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23.3%(267/1145),复治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41.9%(138/329),明显升高,χ2=44.5,P〈0.001。不同病理类型初治患者贫血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75.0%,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40.0%,套细胞淋巴瘤32.6%,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29.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5.3%,霍奇金淋巴瘤24.8%,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24.7%,NK/T细胞淋巴瘤21.4%,Burkitt淋巴瘤16.7%,问变大T细胞淋巴瘤14.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1.3%,滤泡性淋巴瘤10.7%,蕈样霉菌病10%,弥漫小B细胞淋巴瘤8.3%。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χ2=32.4,P=0.002)、年龄(χ2=8.0,P=0.005)、分期(χ2=60.7,P〈0.001)和B症状(χ2=127.8,P〈0.001)是初治淋巴瘤贫血的危险因素。初治的贫血患者中侵犯食管、胃和肠等部位的患者比例较高,为35.2%(94/267)。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有较高的贫血发生率,复治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初治患者贫血的发生与病理类型、年龄、分期和B症状有密切关系。年龄〉60岁、Ⅲ~Ⅳ期、胃肠道侵犯、有B症状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4.
李承慧  胡冰 《肿瘤防治杂志》2007,14(23):1825-1826
收集2005年全年974例化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贫血的发生率及贫血的发病程度,分别从年龄、分期、病种、化疗周期累积量、化疗方案、有无消化道反应等方面对贫血发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74例化疗后贫血发生率为53.59%,其中轻度贫血38.09%,中度贫血12.11%,重度贫血3.39%;淋巴瘤发生率最高64.58%;≥60岁60.40Soo,〈60岁47.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Ⅱ期37.56%,Ⅲ+Ⅳ期55.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癌贫血的发生受化疗的影响最明显,P=0.022。化疗方案中以CHOP方案对血红蛋白(Hb)影响最大,化疗后Hb平均下降4.7g/L。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和化疗周期累积量对贫血的影响不明显,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肿瘤患者贫血的发生率很高,尤其是化疗期间,贫血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化疗疗效。因此,对存在上述具有统计学价值的人群、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化疗同时进行早期干预贫血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c-erbB-2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erbB-2和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原发性乳腺癌c-erbB-2和nm23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5.7%,与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与腋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P〈0.05)。在组织学分级的比较中,高分化患者阳性率低,中低分化患者c-erbB-2蛋白表达阳性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中低分化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8.6%,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c-erbB-2表达与nm23表达两者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nm23表达来估计患者预后指导意义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zrin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Ezrin的表达,所有实验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zrin异常阳性表达率在乳腺普通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为21.4%、25.0%、44.4%、70.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普通导管增生组(21.4%)与不典型增生组(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内癌组(44.4%)与浸润性导管癌组(70.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增生组(23.1%)与乳腺癌组(64.6%)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浸润性导管癌中,Ezrin高表达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与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同时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多,Ezrin异常阳性表达率增高(P〈0.05)。结论:Ezrin高表达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腋淋巴结转移等预后指标有关,提示检测Ezrin可作为判定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优化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Ⅰ~Ⅲ期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汉族394例,维吾尔族80例,按患者就诊时年龄、发现症状到就诊的间隔时间、病理类型、TNM分期、ER、PR、C.erbB-2及nm23蛋白的表达状况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汉族乳腺癌患者比较,维吾尔族患者中青年者所占比例大,老年者少见(P〈0.05);TNM分期以Ⅱ、Ⅲ期为主(P〈0.05);ER、PR的表达以ER(-)和PR(-)多见(P〈0.05);C-erbB-2阳性表达者多见(P〈0.05);ER(+)和(或)PR(+)、C.erbB-2(-)者所占的比例小,而ER(-)和PR(-)、C-erbB-2(+)者所占的比例大(P〈0.05);nm23蛋白阳性表达者少见(P〈0.05)。结论与汉族乳腺癌患者比较,维吾尔族患者发病年龄较轻,TNM分期较晚;ER、PR、nm23阳性表达者较少,C-erbB-2阳性表达者较高,早发现、早诊断以及个体化综合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3例乳腺癌组织中TIMP-1、TIMP-2的表达水平。结果:1)乳腺癌组织中TIMP-1和TI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和75.4%。乳腺癌组与对照组TIMP-1、TIMP-2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1):2)TIMP-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P=0.049),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4),与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P均〈0.01),而与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无关TIMP-2的表达与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P均〈0.01),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无关。3)TIMP-1、TIMP-2高表达组10年生存率均高于低表达组(P均〈0.01)。结论:TIMP-1、TIMP-2均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和环氧合酶-2(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a和COX-2的表达。结果TopoⅡa在乳腺癌及其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4%(32/50)和22%(11/50);COX-2在乳腺癌及其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8%(34/50)和14%(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Ⅱa的表达仅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COX-2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TopoⅡa和COX-2的检测可作为评价乳腺癌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联合检测HIF-1α和Ba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两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50例浸润性乳腺癌、12例非浸润性乳腺癌、15例不典型增生乳腺组织、15例正常乳腺组织腊块切片中HIF-1α和Bak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正常乳腺组织、不典型乳腺增生组织、非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中HIF-1α的阳性率为0、0、50.0%、58.0%,Bak的阳性率为20.0%、73.3%、83.3%、66.0%,两者表达在不侧的乳腺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IF-1α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Bak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无关。两者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无密切关系,在乳腺癌中HIF-1α和Bak的阳性表达之间呈相关性(P〈0、05),但关系不甚密切(Pearson列联系数P=0.296)。结论 HIF-1α和Bak基因共同参与了乳腺痛的演进、转移,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侵袭、转移、预后的重要指标和在基因水平上治疗和预防乳腺癌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对乳腺癌辅助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QOL)。方法回顾我院近5年213例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按每周期化疗前Hb测定值的平均值是否小于110 g/L为界,将患者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分析其与疗效、预后的关系。结果随着化疗周期增加,Hb呈下降趋势。贫血组的局部复发率(26.4%)高于非贫血组(12.8%),P=0.013;贫血组的远处转移率较非贫血组有增高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贫血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33.3%)显著低于非贫血组乳腺癌(60.3%),P〈0.001,分层分析显示贫血对淋巴结阳性组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4)。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状态和Hb水平是无局部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贫血降低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的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hMAM-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hMAM-mRNA在15例正常乳腺组织及15例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hMAM-mRNA的表达。分析与肿块大小、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情况、病理学类型、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hMAM-mRNA阳性率33.33%(5/15),乳腺增生组织中阳性率53.33%(8/15),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83.33%(50/60)。60例乳腺癌患者中hMAM-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患者ER、PR、Her2状态无关。结论:hMAM-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微转移检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基线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所有初诊患者,共计1862例,对其年龄、病理分型、分期及分子分型构成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8.23±10.59)岁。发病高峰年龄为40-49岁,按年龄<40和年龄≥40岁分为2组,分析不同年龄组民族、生产史、发病时间、病理分型、分期、分子分型、ER、PR、CerbB2、p53及Ki67的表达情况。除生产史(P<0.001)和PR(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型以浸润性非特殊癌为主,共1523例,占81.8%。临床分期以Ⅱ期患者为主,共916例,占49.2%;Ⅰ期620例,占33.3%;Ⅲ期294例,占15.8%;Ⅳ期32例,占1.7%。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患者为主,共1260例,占67.7%。按不同文化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层分析,不同文化程度乳腺癌患者之间的年龄、生产史及病理分期的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不同文化程度乳腺癌患者之间的病理类型、分子分型、ER、PR、CerbB2、p53及Ki67表达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发病高峰年龄、发病主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似,未发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乳腺癌患者之间临床病理特征有差异。文化程度所产生不同认知能力可能会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临床分期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鼻咽癌患者(试验组)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TK-1的浓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K-1水平随着TNM分期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稍高于Ⅰ期和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K-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TK-1高表达,血清TK-l水平不仅对鼻咽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对肿瘤治疗、预后和病情的评估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颜晓敏  孙太明  陆清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879-1880
目的:探讨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1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均接受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13例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9例,平均年龄49.5岁,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随访至今,其中1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双侧病理分期均为Ⅱb,术后2年因骨、脑转移死亡。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第一癌病理分期为Ⅱb,第二癌病理分期为Ⅲa,术后3年(以第二次手术后时间计算)骨、肝转移死亡。结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年龄、同时胜、异时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钙黏附蛋白表达对判断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意义。方法用随机数字法调取本院2003~2005年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小叶癌除外)28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钙黏附蛋白表达情况。Log Rank法对比生存曲线,分析E-钙黏附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280例乳腺癌患者中,E-钙黏附蛋白表达阴性患者较E-钙黏附蛋白表达阳性患者预后差(生存率对比Log Rank=19.99,P=0.00;无瘤生存率对比Log Rank=21.42,P=0.00)。在3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E-钙黏附蛋白表达阴性患者较E.钙黏附蛋白表达阳性患者预后差(生存率对比Log Rank=4.67,P=0.03;无瘤生存率对比:Log Rank=6.54,P=0.01)。结论E-钙黏附蛋白是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子,有助于进一步划分三阴性乳腺癌的亚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本组5年总生存率为67%。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6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43%,Ⅳ期患者无5年生存病例。单因素分析示肿瘤大小(P=0.006)、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P=0.013)和肿瘤分期(P=0.004)影响患者预后。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分期(P=0.009)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大,预后差,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男性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其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青海地区胃癌患者的贫血状况的分析,明确本地区贫血与胃癌分期及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6月到2008年4月来院治疗的胃癌患者258例,检查血常规以了解贫血的状况,分析贫血发生率与肿瘤分期的关系。跟踪病例化疗情况,分析化疗后贫血发生率及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样本中贫血发生率为43.8%。其中女性中为51.8%;男性中为41.6%,无显著性差异。在258例病人中具有完整TNM分期的195例,胃癌患者的贫血发生率根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不同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在胃贲门区、胃体部、胃窦区贫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58例胃癌患者接受三周期化疗后,贫血病人为161例。其中化疗后出现贫血的病人有4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78.26%,客观缓解率(ORR)为21.74%。而化疗后无贫血的17例病人,疾病控制率(DCR)94.12%,客观缓解率(ORR)为52.94%。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的DCR和ORR有显著性差异。在化疗过程中,15例病人接受了输血治疗,没有关于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的记录。结论:按NCI标准判断,青海地区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国内其他地区发生率相近。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有关。化疗过程中发生贫血的病人对化疗的反应差,化疗过程中未发生贫血的病人疗效较好。本研究中贫血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及肿瘤的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9.
The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anemia (hemoglobin [Hb] <12 g/dl)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gynecologic cancer were evaluated using data from the European Cancer Anemia Survey (ECAS). Adult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reated or untreated disease, persistent/recurrent disease, and disease in remission were enrolled and followed for up to six chemotherapy cycles or six evaluation points within a 6-month period. At enrollment, 30.4%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49.1% of gynecologic cancer patients were anemic.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shown between low Hb level and poor performance statu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riteria) at enrollment for both breast cancer and gynecologic cancer patients. In all, 62.4%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81.4% of gynecologic cancer patients were anemic at some time during the survey. The incidence of anemia, determined in a carefully defined population, was 59.8%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74.8% for gynecologic cancer patients. Despite the high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anemia, only 26.3% and 42.7% of patients in the respective groups received anemia treatment.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he mean Hb trigger was 10 g/dl for epoetin treatment and 8.6 g/dl for transfusion;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gynecologic cancer patients were 10.1 g/dl and 9.1 g/d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in the overall ECAS population identified five factors as significant and suitable predictors of anemia: lower initial Hb, having lung or gynecologic cancer versus gastrointestinal/colorectal cancer, any other cancer versus gastrointestinal/colorectal cancer, treatment with platinum chemotherapy, and being female. The ECAS data highlight the need for greater awareness of the adverse impact of anemia on cancer patients and for optimal anemia management to ensure maximal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手术的21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4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吻合口瘘16例(7.5%).发生时间为术后4-15d,平均(6.8±1.4)d.其中性别、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及有无结肠储袋等对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术前有无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史、有无合并肠梗阻、手术方式、吻合器应用、吻合器吻合后手工缝合减张及术后直肠留置肛管引流减压对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4例严重吻合口瘘的患者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4个月成功闭瘘.12例较轻的吻合口瘘患者采用单纯完全静脉营养、抗生素治疗、经引流管局部冲洗等措施全部治愈,愈合时间为14d至3个月,平均(28.7±2.3)d.术后无死亡患者.结论:高龄、贫血、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及肠梗阻、低位吻合口等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吻合器吻合后手工缝合加固减张,术后直肠内留置肛管减压引流可显著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积极合理的采取非手术或手术措施治疗吻合口瘘是促进吻合口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